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铁路春运工作刚刚结束,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先后在铁路基层建设单位和运输单位拉开帷幕,短短的两个月,中央、总公司、路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部署教育实践活动,旨在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真正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形象。笔者作为铁路基层站段的一名中层干部,就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做好职工群众的“公仆”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是主动学习,成为职工群众的“服务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历史,充分认识广大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的根基,认识到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利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觉对照党章、对照廉政准则、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对照群众的期盼,查找不足,对症下药,自我净化,自我提高。始终怀揣职工群众,情系职工群众,提升工作能力,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利,全心全意做好职工群众的“服务员”。
二是主动联系,成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制度,领导干部按照分工定期到车间、班组、岗位、职工家中与职工群众、家属进行座谈、交流,传达上级的政策精神,传达单位的管理思路、理念和重点举措,让职工对单位的发展方向心中明了,了解职工群众对单位重大决策、上级文件的理解和反响,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了解职工群众的思想困惑,并及时给予耐心的解释,解决职工群众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言必出、行必果。让职工群众真正信任和依靠领导干部,有心里话愿意和领导干部谈,有问题、有想法喜欢和领导干部谈,真正把领导干部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三是主动下访,成为职工群众的“推梦人”。作为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科室干部应该摸清单位人员底数、了解组成结构、受教育程度、年龄分布和喜好特长等。经常与车间、科室管理层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各部门职工群众的特点和成长情况。并深入生产一线,实地查看职工群众的业务技能,通过与职工群众交谈,综合了解每名职工群众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职工群众的工作现状和事业梦想,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为职工群众搭建成才平台,制定成才培养方案,让职工群众在奉献企业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自身的梦想得到实现。真正做好职工群众的“推梦人”。
四是主动调研,成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只有了解职工群众,才能代表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领导班子定期调研制度,每年每名领导班子成员选定一个课题,带着课题深入现场搜集基础数据资料,融入职工群众中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高质量完成调研报告。建立動态调研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和管理干部利用下现场、跟班作业、日常和职工打交道等时间了解职工群众最近比较关注的热点事项,讨论的焦点问题,掌握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或者就某一项具体工作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为单位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正确导向提供有力的支撑,使领导干部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
五是主动思考,成为职工群众的“排忧人”。“钱多钱少不重要,只要一家老小安康”,“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是广大职工群众最普遍的想法。因此,作为单位的领导班子,就要主动思考,在消除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上下功夫。建立“三不让”救助机制,不让一名职工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名职工群众的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并建立困难职工定期慰问制度和长期帮扶救助方案。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努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在铁路沿线加盖单身楼,在市区建造住宅楼,解决铁路职工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排忧人”。
六是主动创新,成为职工群众的“送福人”。高额的工资留住人,良好的企业文化留住心。虽然实际情况上,铁路站段大多都分布在偏远的山区,但是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却并不低。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在如何构建和谐“大家庭”,让职工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自觉为这个“家”奉献一生的良好企业环境上主动创新。挖掘提炼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精神,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需要,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保持实实在在的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一个温暖、热情的铁路大家庭。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心里幸福。
一是主动学习,成为职工群众的“服务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历史,充分认识广大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的根基,认识到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利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觉对照党章、对照廉政准则、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对照群众的期盼,查找不足,对症下药,自我净化,自我提高。始终怀揣职工群众,情系职工群众,提升工作能力,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利,全心全意做好职工群众的“服务员”。
二是主动联系,成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制度,领导干部按照分工定期到车间、班组、岗位、职工家中与职工群众、家属进行座谈、交流,传达上级的政策精神,传达单位的管理思路、理念和重点举措,让职工对单位的发展方向心中明了,了解职工群众对单位重大决策、上级文件的理解和反响,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了解职工群众的思想困惑,并及时给予耐心的解释,解决职工群众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言必出、行必果。让职工群众真正信任和依靠领导干部,有心里话愿意和领导干部谈,有问题、有想法喜欢和领导干部谈,真正把领导干部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三是主动下访,成为职工群众的“推梦人”。作为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科室干部应该摸清单位人员底数、了解组成结构、受教育程度、年龄分布和喜好特长等。经常与车间、科室管理层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各部门职工群众的特点和成长情况。并深入生产一线,实地查看职工群众的业务技能,通过与职工群众交谈,综合了解每名职工群众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职工群众的工作现状和事业梦想,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为职工群众搭建成才平台,制定成才培养方案,让职工群众在奉献企业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自身的梦想得到实现。真正做好职工群众的“推梦人”。
四是主动调研,成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只有了解职工群众,才能代表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领导班子定期调研制度,每年每名领导班子成员选定一个课题,带着课题深入现场搜集基础数据资料,融入职工群众中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高质量完成调研报告。建立動态调研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和管理干部利用下现场、跟班作业、日常和职工打交道等时间了解职工群众最近比较关注的热点事项,讨论的焦点问题,掌握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或者就某一项具体工作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为单位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正确导向提供有力的支撑,使领导干部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
五是主动思考,成为职工群众的“排忧人”。“钱多钱少不重要,只要一家老小安康”,“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是广大职工群众最普遍的想法。因此,作为单位的领导班子,就要主动思考,在消除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上下功夫。建立“三不让”救助机制,不让一名职工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名职工群众的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并建立困难职工定期慰问制度和长期帮扶救助方案。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努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在铁路沿线加盖单身楼,在市区建造住宅楼,解决铁路职工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排忧人”。
六是主动创新,成为职工群众的“送福人”。高额的工资留住人,良好的企业文化留住心。虽然实际情况上,铁路站段大多都分布在偏远的山区,但是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却并不低。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在如何构建和谐“大家庭”,让职工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自觉为这个“家”奉献一生的良好企业环境上主动创新。挖掘提炼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精神,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需要,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保持实实在在的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一个温暖、热情的铁路大家庭。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心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