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最具创新活力的教育,尽管百年来,语文教学在理论纷争中有过徘徊,但总体上讲是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个性纷呈。纵观语文教育名家的教学理念,无不洋溢着人文关怀的光彩。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魏书生先生的“商量商量”,于漪老师的“教文育人,学语文学做人”等等都致力于唤醒学生心中真善美的细胞,体现了语文教学对人的终极关怀。语文教学性质历来有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等多种纷争,现在大家都基本认同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之说,其实争论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工具说侧重于知识、文化传承对人的影响的角度,人文说侧重于人对知识文化的接受和发展这个角度,两者的统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关系的统一。人文关怀是语文学科本身及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的根源。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洋溢人文光彩
语文教学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植人的精神,这一点已成为当今语文界的共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做到胸中有书,更要做到目中有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主体的人文价值才得以实现。从人文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名篇,探索文本的多元意义,语文教学才能进一步展示其活力和魅力。以《祝福》为例,对祥林嫂之死的分析历来有多种观点,从宏观上讲,有所谓“四权”说,即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夫权、神权逼死的,从微观上讲则有所谓“算账”说,即为祥林嫂打工算一下经济账,其实这些解读有的在文中没有依据,鲁四老爷身上有多少“族权”“政权”的影子?贺老六身上有多少“夫权”的影子?而打工时祥林嫂脸色的白胖有笑容则恐怕也与经济无关。祥林嫂的死实则是一个“人”的毁灭,丧失做人的价值和尊严才是她死亡的真正原因。又如解读《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这样的诗文,我们不仅要得到作者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的这样的表层印象,更要把陶潜放在传统隐士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从而理解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维特征,理解其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心态中的一种超然一种解脱的思想内核,这样我们才能更多地去探求得到作品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人文思想的底蕴。
二、让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人性的光辉
钱理群先生曾说过,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种底子应是浪漫的、理想的,能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的,因此青年时代应是做梦的季节。中学语文教科书则重视了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转向为人(学生)服务,转向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精神的载体,而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本身,语文就是要让学生融入一个最优秀、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当中,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不把语文看作是单纯的静止的知识,而是看作是前人认识社会的成果和我们今天认识前人生活的桥梁,把每篇文章都看成是前人的生活,看成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生活情境下的活生生的灵与肉的体验,而阅读这些文章本身就要在情感上能充分地与之交流,这样语文学习才会充满情趣。泰戈尔老人曾说过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信息。”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信息,生活的气息,感悟并发展它,正是语文教学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在这里,我想比较一下两篇文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和《我与地坛》,从表面上看,两篇文章似乎都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但前者主要是从外部环境(主要是政治制度)来“体现”人文关怀,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人的内心反省内化后“外现”出人文关怀的色彩,前者侧重展现的是制度或社会群体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后者侧重从人本身来展现人的生存的价值。推而广之,语文新旧教材的很多篇目都可作这样的观照,如《荷塘月色》的删节本和全本,《猎户》和《黄鹏》等等。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语文教材的改革不仅仅是文章的变换,也不仅仅是钱钟书、余秋雨、杨振宁等著名学者的加盟,而是把改革的基点落实在“人文关怀”这一点上。《再别康桥》的清新婉约,《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我的空中楼阁》的小巧精致,《死水》的愤激呐喊,《赞美》的深沉呼唤,《〈宽容〉序言》的古朴厚重,教材内容的人性化为语文教学体现人文关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多元化的教材本身就是人文关怀价值体现的最佳样本。
三、让语文教学语言荡漾着灵性的诗意
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已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气蕴,教学中启人感悟的、包含人性美的语言,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心田。语言之美充满感性感情,更体现一种人文之美,只有在人文这个层面上引导学生吟哦语言,体验语言,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在教学《故乡榕树》时,先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舒兰则端着一杯‘乡色酒’叹道:‘你满,乡愁也满’,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席慕蓉更是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今天,我們就去看一看《故乡的榕树》。”一段开场白,化用诗文,熔铸古今,唤醒学生对故土的怀念之情,这种充满灵性的语言,其本身就是一次美的熏陶,它会让学生在美的共鸣中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充满灵性的语言可以让朦胧的美变得清晰,让零星的感受转化为形象深刻的思想。它不仅可以体现在课文导入中,也可体现在教学环节过渡语中或结语中。比如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托尔斯泰墓的特点之后,教师深情地小结:“最伟大的人,最简朴的坟墓。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可正是托尔斯泰的真诚谦逊、朴素无私的内在人格使得这种朴素显得更加伟大、崇高,更加令人感动、敬仰。朴素是最伟大的美。”这样动情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字的内核。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也不必急于将你的财宝奉送给你的学生,而应该引导你的学生去品尝人类的文明成果,用你的爱心你的智慧去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永葆活力,也才能永远焕发出迷人的魅力,让人文关怀充满中学语文课堂。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洋溢人文光彩
语文教学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植人的精神,这一点已成为当今语文界的共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做到胸中有书,更要做到目中有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主体的人文价值才得以实现。从人文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名篇,探索文本的多元意义,语文教学才能进一步展示其活力和魅力。以《祝福》为例,对祥林嫂之死的分析历来有多种观点,从宏观上讲,有所谓“四权”说,即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夫权、神权逼死的,从微观上讲则有所谓“算账”说,即为祥林嫂打工算一下经济账,其实这些解读有的在文中没有依据,鲁四老爷身上有多少“族权”“政权”的影子?贺老六身上有多少“夫权”的影子?而打工时祥林嫂脸色的白胖有笑容则恐怕也与经济无关。祥林嫂的死实则是一个“人”的毁灭,丧失做人的价值和尊严才是她死亡的真正原因。又如解读《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这样的诗文,我们不仅要得到作者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的这样的表层印象,更要把陶潜放在传统隐士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从而理解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维特征,理解其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心态中的一种超然一种解脱的思想内核,这样我们才能更多地去探求得到作品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人文思想的底蕴。
二、让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人性的光辉
钱理群先生曾说过,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种底子应是浪漫的、理想的,能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的,因此青年时代应是做梦的季节。中学语文教科书则重视了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转向为人(学生)服务,转向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精神的载体,而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本身,语文就是要让学生融入一个最优秀、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当中,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不把语文看作是单纯的静止的知识,而是看作是前人认识社会的成果和我们今天认识前人生活的桥梁,把每篇文章都看成是前人的生活,看成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生活情境下的活生生的灵与肉的体验,而阅读这些文章本身就要在情感上能充分地与之交流,这样语文学习才会充满情趣。泰戈尔老人曾说过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信息。”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信息,生活的气息,感悟并发展它,正是语文教学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在这里,我想比较一下两篇文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和《我与地坛》,从表面上看,两篇文章似乎都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但前者主要是从外部环境(主要是政治制度)来“体现”人文关怀,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人的内心反省内化后“外现”出人文关怀的色彩,前者侧重展现的是制度或社会群体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后者侧重从人本身来展现人的生存的价值。推而广之,语文新旧教材的很多篇目都可作这样的观照,如《荷塘月色》的删节本和全本,《猎户》和《黄鹏》等等。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语文教材的改革不仅仅是文章的变换,也不仅仅是钱钟书、余秋雨、杨振宁等著名学者的加盟,而是把改革的基点落实在“人文关怀”这一点上。《再别康桥》的清新婉约,《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我的空中楼阁》的小巧精致,《死水》的愤激呐喊,《赞美》的深沉呼唤,《〈宽容〉序言》的古朴厚重,教材内容的人性化为语文教学体现人文关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多元化的教材本身就是人文关怀价值体现的最佳样本。
三、让语文教学语言荡漾着灵性的诗意
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已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气蕴,教学中启人感悟的、包含人性美的语言,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心田。语言之美充满感性感情,更体现一种人文之美,只有在人文这个层面上引导学生吟哦语言,体验语言,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在教学《故乡榕树》时,先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舒兰则端着一杯‘乡色酒’叹道:‘你满,乡愁也满’,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席慕蓉更是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今天,我們就去看一看《故乡的榕树》。”一段开场白,化用诗文,熔铸古今,唤醒学生对故土的怀念之情,这种充满灵性的语言,其本身就是一次美的熏陶,它会让学生在美的共鸣中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充满灵性的语言可以让朦胧的美变得清晰,让零星的感受转化为形象深刻的思想。它不仅可以体现在课文导入中,也可体现在教学环节过渡语中或结语中。比如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托尔斯泰墓的特点之后,教师深情地小结:“最伟大的人,最简朴的坟墓。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可正是托尔斯泰的真诚谦逊、朴素无私的内在人格使得这种朴素显得更加伟大、崇高,更加令人感动、敬仰。朴素是最伟大的美。”这样动情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字的内核。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也不必急于将你的财宝奉送给你的学生,而应该引导你的学生去品尝人类的文明成果,用你的爱心你的智慧去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永葆活力,也才能永远焕发出迷人的魅力,让人文关怀充满中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