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新课标中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而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能否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视。所以,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了激发兴趣的主要策略。
一、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说的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学生感觉身体上、心理上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负担,这对于学生积极参与、对于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都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状态下,不但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反而会抑制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始动力。试想,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负担,还会有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和动力吗?据有关调查表明,学生在体育课上没有安全感,尤其是体育教师的态度差而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是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根据课程性质,体育新课标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理念,而安全又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全就沒有健康。所以,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安全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前提。如果学生一时没掌握动作技术,教师也不应该有愤怒的情绪,不要怒斥学生,而应耐心指导。
二、充分赋予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考体育加试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但不是全部任务,中考体育加试只是用来检验体育教学和体现素质教育而已,如果体育教师用猜加试项目而纯粹地教学“加试项目”,就是对学生体育学习权利的剥夺。体育老师应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教学。体育新课标的特点之一是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而课程结构重新调整的一大特点是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在水平目标范围内,充分赋予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各个运动项目的爱好和兴趣是不同的,只有他们自己选择的项目才是他们感兴趣的,如,在水平目标4中的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目标有“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学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兴趣,选择篮球项目,也可选择排球和羽毛球等,“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才能学得更好。如果将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只赋予体育教师而不赋予学生,教师又不根据学生实际兴趣,强行安排内容,则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大打折扣。充分赋予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不但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身体素质得以提高,更能够掌握技术,有利于教师传授技术。
三、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新课标对各个水平段都提出了一定的目标要求,但在完成水平段目标的过程中,不是每位同学都“齐头并进”的,具体地说,在这个过程的各个时期,或就一堂课来说,每位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都不可能相同,这是因为学生在身体条件、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所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所制定的目标不能一刀切。我认为体育教学不同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讲究的是时空上的平等,而体育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平等。为不同身体条件、个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课堂学习目标,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某种情景中习得一定行为,而这种情景再现时,他会完成同样的行为。这就是著名的“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得到刺激),那么,他更乐意上体育课(做出反应)。相反,如果我们制定的目标不符合个体实际,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薄,最后就会对体育、对运动练习处于一种“习得的无望”(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个体对其行为的结果,重复性地推动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状态之中。试想,如果一位同学在体育课上体会到的都是失败的感觉,那么他还会有兴趣上体育课吗?
四、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类出现始初,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追捉野兽以满足生存需要。体育从人类的劳动实践中来,它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竞争”的内涵。新课标的课程价值之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他有这样的解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所以,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如此,不但能使体育教学“返朴归真”,更能激发人的学习动力,而动力是学习兴趣的重要组成方面。当然,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赋予竞争新的内容:如小组竞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融合。在课堂上学生分两组做跳山羊练习,两组之间就孕育着竞赛的因素。我往往在恰当时候,安排两组竞赛。一场跳山羊竞赛在两组学生高涨的情绪和呼喊声中拉开帷幕,连那些本来胆怯、不敢跳的学生,也会被此时此刻的情绪所感染,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不再犹豫,一跃而过。成功越过障碍,学生信心增强了,胆量也大了,情绪被激发起来了。
广大中学体育工作者肯定拥有许多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仅抛砖引玉,但毋庸置疑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完成新课标任务至关重要,对初中学生顺利通过体育加试至关重要。如果每位体育教育工作者都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就一定能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不断提升。
一、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说的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学生感觉身体上、心理上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负担,这对于学生积极参与、对于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都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状态下,不但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反而会抑制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始动力。试想,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负担,还会有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和动力吗?据有关调查表明,学生在体育课上没有安全感,尤其是体育教师的态度差而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是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根据课程性质,体育新课标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理念,而安全又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全就沒有健康。所以,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安全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前提。如果学生一时没掌握动作技术,教师也不应该有愤怒的情绪,不要怒斥学生,而应耐心指导。
二、充分赋予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考体育加试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但不是全部任务,中考体育加试只是用来检验体育教学和体现素质教育而已,如果体育教师用猜加试项目而纯粹地教学“加试项目”,就是对学生体育学习权利的剥夺。体育老师应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教学。体育新课标的特点之一是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而课程结构重新调整的一大特点是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在水平目标范围内,充分赋予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各个运动项目的爱好和兴趣是不同的,只有他们自己选择的项目才是他们感兴趣的,如,在水平目标4中的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目标有“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学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兴趣,选择篮球项目,也可选择排球和羽毛球等,“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才能学得更好。如果将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只赋予体育教师而不赋予学生,教师又不根据学生实际兴趣,强行安排内容,则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大打折扣。充分赋予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不但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身体素质得以提高,更能够掌握技术,有利于教师传授技术。
三、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新课标对各个水平段都提出了一定的目标要求,但在完成水平段目标的过程中,不是每位同学都“齐头并进”的,具体地说,在这个过程的各个时期,或就一堂课来说,每位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都不可能相同,这是因为学生在身体条件、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所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所制定的目标不能一刀切。我认为体育教学不同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讲究的是时空上的平等,而体育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平等。为不同身体条件、个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课堂学习目标,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某种情景中习得一定行为,而这种情景再现时,他会完成同样的行为。这就是著名的“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得到刺激),那么,他更乐意上体育课(做出反应)。相反,如果我们制定的目标不符合个体实际,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薄,最后就会对体育、对运动练习处于一种“习得的无望”(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个体对其行为的结果,重复性地推动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状态之中。试想,如果一位同学在体育课上体会到的都是失败的感觉,那么他还会有兴趣上体育课吗?
四、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类出现始初,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追捉野兽以满足生存需要。体育从人类的劳动实践中来,它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竞争”的内涵。新课标的课程价值之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他有这样的解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所以,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如此,不但能使体育教学“返朴归真”,更能激发人的学习动力,而动力是学习兴趣的重要组成方面。当然,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赋予竞争新的内容:如小组竞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融合。在课堂上学生分两组做跳山羊练习,两组之间就孕育着竞赛的因素。我往往在恰当时候,安排两组竞赛。一场跳山羊竞赛在两组学生高涨的情绪和呼喊声中拉开帷幕,连那些本来胆怯、不敢跳的学生,也会被此时此刻的情绪所感染,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不再犹豫,一跃而过。成功越过障碍,学生信心增强了,胆量也大了,情绪被激发起来了。
广大中学体育工作者肯定拥有许多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仅抛砖引玉,但毋庸置疑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完成新课标任务至关重要,对初中学生顺利通过体育加试至关重要。如果每位体育教育工作者都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就一定能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