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柏杨看到汶川大地震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e3wer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作家柏杨于4月29日病逝,我没有为此而写一个字;随后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自发生到现在,我也几乎没有写一个字。但今天,我忍不住要写下近段一些零星的感受。因为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柏杨先生走得不是那么匆忙,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了汶川大地震,看到了灾后救助感人的一幕幕,他会不会对自己那套根深蒂固的说法有所修正?
  柏杨在激烈反传统的五四先贤之后,通过他那更易被市井接受的话语方式,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最猛烈的批判者。“酱缸”,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判定,而“丑陋”,则是他加诸中国人的标签。柏杨辞世的那段时间里,铺天盖地就是类似的纪念文章:“柏杨已逝,中国人何时不‘丑陋’?”“柏杨走了,中国人依然丑陋”……可是随后的大地震却让这种风向倏然扭转,因为在这场大灾难中,临难不苟、大爱如山的同胞绝非一二个案,而正是这些普通中国人身上闪耀的光辉,让我们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这样的场景,不知道会不会让跟着柏杨痛骂中国人丑陋的评论者们感愧?也许不会,因为他们又加入了颂扬中国人美丽的群列中。面对这种转身,不必讥诮,却不能回避一个质疑:难道在柏杨辞世的短短十来天里,中国人就突然“美丽”起来了?
  我曾经写过对柏杨先生不敬的文字,因为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中国文化当然很不完满,但它绝不等于是一个“酱缸”;中国人当然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中国人天生绝不比美国人法国人更丑陋。我的一个根本观点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民会特别丑陋,之所以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显得不那么美丽,主要缘于一条巨大的绳索。
  以最易为柏杨们所诟病的“自私”话题来论,中国人是不是就一定比别国人民更自私?自私是不是中国文化必然的派生物?绝非如此。“泛爱众,而亲仁”,“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中国的主流文化向来是这样教育国民的。既如此,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习惯于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很简单,在上者只希望你交粮纳税,安分守己,你如果除了家事,还要瞎操心国事、天下事,就是越界,就不是让他们有安全感的良民,就会有一整套强制性规范等着你。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在上者不正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吗?其实,应该注意把代表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上的封建政权区别开来。例如,秦始皇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就是被否定的。
  本次救灾中,中国人的表现也在洗刷着“自私”这个耻辱的印记。除了捐助,空前活跃的志愿者和民间组织更被视为新鲜事物。对此我和许多论者一样不吝赞许,但同时还想指出,民间社会开始发育并展现蓬勃生机绝不自今日始。民国时期,在一场空前的大水灾之后,收养了两千多名孤儿,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使孤儿成为有用之才的北京香山慈幼院,其创办者是捐出了个人全部家产的下野总理熊希龄。熊希龄当年主要依托社会力量,办慈幼院大获成功,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已蕴藏着一股全新的力量,这股力量有意愿也有能力投身慈善和其他有益于全民福利的事业。只要给这股力量松绑而非疑忌之,提防之,就能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就能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然而,为什么当代熊希龄们迟至今日才通过这次大地震露出冰山一角?无需多加讨论,只要看看我们至今没有一个纯粹民间性质的慈善组织,则思之过半。
  究竟是什么束缚着中国人向善、向上的心灵和肢体?是传统文化还是别的什么……如果柏杨先生地下有知,他对此会如何置答呢?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其他文献
唐君毅作为一位早慧型的哲学家,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就有了多次对生死离别之事的强烈感受和生命体验;在他早期的思想创造中,这些体验形成了他自觉的生死问题哲学意识和生死哲学
200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为繁荣粤剧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成功举办了广东省政协第四届“四洲杯”粤港澳粤曲演唱大赛。4年前粤剧处于低潮,省政协陈绍基主席提议举办这项比赛。通过连续4年的大赛,“四洲杯”已成为响当当的名牌,广大戏迷及粤剧爱好者以能参加比赛为荣,有的选手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还积极拜师学习相互切磋,演艺水平大有提高;学唱粤剧的热潮在粤港澳涌动,将粤剧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高潮。今
本文介绍笔者在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习的所感、所闻、所学、所获.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制造加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虚拟制造技术应运而生,并且成为当先制造领域的新热点。在仿真系统开发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插补计算问题,目前有很多关
本文依据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理论,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创新实践的可行性,以及通过创新实践总结出了在实际中的应用原则和注意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如何针时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斟字酌句地给予恰当的批语,使之成为学生检验自觉学习效果的镜子,能给予学生有力的鞭策和充足的自信心.教师应充
本文针对目前师生心理压力较大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调解、保健方法。
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新课程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解决新课程师资培训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探索和尝试新模式、新方法,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本文介绍新课程师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