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以党员干部学习为主导,以团队学习为重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实现组织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不仅是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我校后勤集团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结合我校实践,对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作一探讨。
一、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选择
1.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需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经十年,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向深层次方向发展。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正确处理好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经营与服务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关系,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正确把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解决诸多改革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2.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适应学校发展、满足师生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后勤服务已经注入了新的内涵,大大丰富了后勤服务和管理的内容。以我校后勤集团为例,改革十年来新增加服务项目40多项,由原来单一的、以功能为主的如学生食堂、公寓等“线型”服务项目,发展成了多元的、以需求为主的“圆面”市场。服务内涵的延伸,使得顾客期望值不断提升,后勤企业所处人文环境和生存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后勤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的服务需要知识和技术含量作为支撑,因此,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就尤为重要。
3.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高校后勤企业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简单的将后勤服务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进行运作,既要坚持后勤企业的教育属性,又要保证后勤企业的经济特点。河北大学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后勤改革之路,即:始终坚持后勤组织的社会化,实现后勤组织完全企业化运作。在此过程中,河北大学后勤集团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并向校外延伸服务和经营领域,涉足社会市场,通过校外获得的经济效益回报学校,兼顾了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共享。
高校后勤企业目前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通过持续的、开创性的学习,才能实现高校后勤企业不断变革、不断创新。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提高企业的学习力、更新后勤员工观念、增强高校后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4.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提高后勤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是企业学习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就要求高校后勤企业员工树立学习意识,不断拓宽、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的目的是通过党员干部学习为主导,带动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大力培养懂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人才,建设一支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又有年龄结构的管理队伍。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要注重效果,将员工个人学习融入高校后勤企业的发展,使学习与工作充分融合、互相促进,增强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使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推动高校后勤企业整体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实施人才战略,建设职业化后勤队伍
我校后勤集团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与后勤实际紧密结合,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党员干部学习为主导,充分调动各级员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掘其潜能,增强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1.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建立党员带头学习机制
集团坚持把党员培养成后勤服务中的骨干,使党员队伍成为后勤队伍的最优秀人力资源,成为各个岗位的“领头羊”,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集团党委建立了党员每月一次的支部学习机制,以党员为主体、以支部为核心,定期的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形成了自觉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政策水平。
集团坚持把党员的教育同统一党员思想认识、促进后勤改革发展相结合,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大力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挂牌上岗、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党员的素质适应后勤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发挥党员的旗帜作用。
集团定期邀请学校组织部、纪检委等单位负责人对党员干部进行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组织原则,自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确保后勤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在我校党校的指导下,集团成立后勤分党校,每年分两次对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并组织党员赴狼牙山等革命圣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温党的历史,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2.建立“六个一”学习机制,提高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
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和教育,是培养使用干部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党员干部保持无产阶级纯洁性的重要手段。各中层单位负责人是集团的中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冲锋陷阵的重要作用,中层单位负责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后勤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集团探索适合后勤行业特点的培训方法,采取互动型学习培训模式,形成“六个一”学习机制,即:每人每两月听一次讲座、每人每半年读一本书、每人每半年写一篇读书心得、每人每年做一次报告、每人每年出一份研究成果、每年开一次研讨会。
一年多以来,集团下发了《不换思想就换人》、《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等书籍以及大量企业管理资料,组织了卓越绩效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管理等讲座,并组织观看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视频,共二十多个学时,对中层单位负责人进行较为全面的知识培训。
集团利用寒暑假组织工作研讨会,分析集团现状和不足,研讨改进措施,明确集团发展方向,进一步统一了干部思想。此外,集团通过外派培训等形式,组织中层单位负责人考察其他高校后勤改革经验和优秀社会企业的管理方法,拓宽思维,开阔眼界,为我校后勤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在开展培训工作的同时,集团中层单位负责人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及时总结管理经验,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文章200余篇,集团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后勤系统宣传和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集团编写的《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这套丛书包括了餐厅管理、公寓管理、校园绿化、物业管理等项目管理内容,从多角度详细介绍了后勤服务项目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是对集团专业化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
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式的培训模式, 建立起科学的干部培训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了由知识培训向能力培训转变,确保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懂经营、善管理”的中层干部队伍。
3.开展“卓越计划”,加强对骨干员工的培训
为不断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和骨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挑战,集团自2007年开始开展“卓越计划”,对骨干员工进行培训,至今已经举办了三期初级培训班,培训学员130余人。
骨干员工培训对象主要是各公司主管以及具有培养前途、表现优秀的经营、管理和技术骨干员工,培训内容以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为主。培训方式主要采用课堂授课、专题案例讨论、外派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充分考虑了集团实际情况,课程设置和培训时间合理,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培训员工从内心愿意参与的培训,以被培训为荣耀,作为提升自己的一个机会。
为确保“卓越计划”有秩序进行,集团制定了《骨干员工培训班管理规定》、《骨干员工培训班考核办法》等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与员工选拔结合起来,未参加骨干员工培训班的不能聘任为主管,未参加中级培训班的不能聘任为中层单位负责人。
通过实施“卓越计划”,集团将骨干员工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培训的晋级制度,使培训不仅是学习的机会,也是考察人、选拔人的机会,更是一种荣誉、一种待遇。
4.通过职工夜校等多种形式,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集专业性、技术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事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后勤职业化建设的基本功。集团开设了职业技能培训夜校,设置了计算机应用、绿化管理、物业管理等多项课程,对技术人员和骨干员工进行职业化技能专项培训。
集团与高职院校建立了双向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员工到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成为高职院校实习就业基地,吸收优秀的高职毕业生直接到后勤工作。
十年来,后勤技术装备不断改良,已经实现了集中供暖和电力监控的微机全程控制、物业和园区管理的电子智能监控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因此,集团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通过采取入职培训、班前培训、技能讲评、技能比武等多样化形式,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三、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初显成效
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集团加大投入力度。十年期间,投资累计达125万元,组织进行了近40次专项培训,覆盖范围达3000多人次。同时各单位每年也要根据自身的服务要求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可以说,任何一名员工每年接受的培训都不少于3次,每个单位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制。
经过十年的发展,集团已经形成了一支知识化程度高、业务素质精的骨干员工队伍,员工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知识化水平也不断上升,后勤各项工作逐渐由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变。十年期间,集团先后吸收硕士生18名、大学本科毕业生64名、专科毕业生39名,同时在岗员工也通过各类学习获取大学学历,其中管理人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整体上看,集团员工平均年龄比改革前降低了近10岁,从重要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看,员工平均年龄降低了8岁,而且每个关键岗位都有年轻的后备力量。现在,活跃在后勤舞台上的是一支年轻的、充满朝气和创造力的队伍。
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创建工作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作为企业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投资,期望得到合理乃至超值的回报。河北大学后勤集团将进一步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与后勤改革发展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探索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向深入。
一、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选择
1.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需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经十年,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向深层次方向发展。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正确处理好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经营与服务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关系,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正确把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解决诸多改革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2.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适应学校发展、满足师生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后勤服务已经注入了新的内涵,大大丰富了后勤服务和管理的内容。以我校后勤集团为例,改革十年来新增加服务项目40多项,由原来单一的、以功能为主的如学生食堂、公寓等“线型”服务项目,发展成了多元的、以需求为主的“圆面”市场。服务内涵的延伸,使得顾客期望值不断提升,后勤企业所处人文环境和生存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后勤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的服务需要知识和技术含量作为支撑,因此,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就尤为重要。
3.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高校后勤企业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简单的将后勤服务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进行运作,既要坚持后勤企业的教育属性,又要保证后勤企业的经济特点。河北大学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后勤改革之路,即:始终坚持后勤组织的社会化,实现后勤组织完全企业化运作。在此过程中,河北大学后勤集团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并向校外延伸服务和经营领域,涉足社会市场,通过校外获得的经济效益回报学校,兼顾了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共享。
高校后勤企业目前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通过持续的、开创性的学习,才能实现高校后勤企业不断变革、不断创新。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提高企业的学习力、更新后勤员工观念、增强高校后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4.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是提高后勤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是企业学习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就要求高校后勤企业员工树立学习意识,不断拓宽、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的目的是通过党员干部学习为主导,带动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大力培养懂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人才,建设一支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又有年龄结构的管理队伍。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要注重效果,将员工个人学习融入高校后勤企业的发展,使学习与工作充分融合、互相促进,增强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使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推动高校后勤企业整体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实施人才战略,建设职业化后勤队伍
我校后勤集团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与后勤实际紧密结合,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党员干部学习为主导,充分调动各级员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掘其潜能,增强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1.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建立党员带头学习机制
集团坚持把党员培养成后勤服务中的骨干,使党员队伍成为后勤队伍的最优秀人力资源,成为各个岗位的“领头羊”,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集团党委建立了党员每月一次的支部学习机制,以党员为主体、以支部为核心,定期的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形成了自觉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政策水平。
集团坚持把党员的教育同统一党员思想认识、促进后勤改革发展相结合,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大力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挂牌上岗、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党员的素质适应后勤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发挥党员的旗帜作用。
集团定期邀请学校组织部、纪检委等单位负责人对党员干部进行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组织原则,自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确保后勤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在我校党校的指导下,集团成立后勤分党校,每年分两次对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并组织党员赴狼牙山等革命圣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温党的历史,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2.建立“六个一”学习机制,提高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
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和教育,是培养使用干部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党员干部保持无产阶级纯洁性的重要手段。各中层单位负责人是集团的中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冲锋陷阵的重要作用,中层单位负责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后勤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集团探索适合后勤行业特点的培训方法,采取互动型学习培训模式,形成“六个一”学习机制,即:每人每两月听一次讲座、每人每半年读一本书、每人每半年写一篇读书心得、每人每年做一次报告、每人每年出一份研究成果、每年开一次研讨会。
一年多以来,集团下发了《不换思想就换人》、《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等书籍以及大量企业管理资料,组织了卓越绩效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管理等讲座,并组织观看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视频,共二十多个学时,对中层单位负责人进行较为全面的知识培训。
集团利用寒暑假组织工作研讨会,分析集团现状和不足,研讨改进措施,明确集团发展方向,进一步统一了干部思想。此外,集团通过外派培训等形式,组织中层单位负责人考察其他高校后勤改革经验和优秀社会企业的管理方法,拓宽思维,开阔眼界,为我校后勤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在开展培训工作的同时,集团中层单位负责人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及时总结管理经验,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文章200余篇,集团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后勤系统宣传和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集团编写的《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这套丛书包括了餐厅管理、公寓管理、校园绿化、物业管理等项目管理内容,从多角度详细介绍了后勤服务项目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是对集团专业化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
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式的培训模式, 建立起科学的干部培训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了由知识培训向能力培训转变,确保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懂经营、善管理”的中层干部队伍。
3.开展“卓越计划”,加强对骨干员工的培训
为不断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和骨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挑战,集团自2007年开始开展“卓越计划”,对骨干员工进行培训,至今已经举办了三期初级培训班,培训学员130余人。
骨干员工培训对象主要是各公司主管以及具有培养前途、表现优秀的经营、管理和技术骨干员工,培训内容以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为主。培训方式主要采用课堂授课、专题案例讨论、外派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充分考虑了集团实际情况,课程设置和培训时间合理,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培训员工从内心愿意参与的培训,以被培训为荣耀,作为提升自己的一个机会。
为确保“卓越计划”有秩序进行,集团制定了《骨干员工培训班管理规定》、《骨干员工培训班考核办法》等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与员工选拔结合起来,未参加骨干员工培训班的不能聘任为主管,未参加中级培训班的不能聘任为中层单位负责人。
通过实施“卓越计划”,集团将骨干员工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培训的晋级制度,使培训不仅是学习的机会,也是考察人、选拔人的机会,更是一种荣誉、一种待遇。
4.通过职工夜校等多种形式,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集专业性、技术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事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后勤职业化建设的基本功。集团开设了职业技能培训夜校,设置了计算机应用、绿化管理、物业管理等多项课程,对技术人员和骨干员工进行职业化技能专项培训。
集团与高职院校建立了双向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员工到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成为高职院校实习就业基地,吸收优秀的高职毕业生直接到后勤工作。
十年来,后勤技术装备不断改良,已经实现了集中供暖和电力监控的微机全程控制、物业和园区管理的电子智能监控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因此,集团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通过采取入职培训、班前培训、技能讲评、技能比武等多样化形式,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三、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初显成效
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集团加大投入力度。十年期间,投资累计达125万元,组织进行了近40次专项培训,覆盖范围达3000多人次。同时各单位每年也要根据自身的服务要求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可以说,任何一名员工每年接受的培训都不少于3次,每个单位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制。
经过十年的发展,集团已经形成了一支知识化程度高、业务素质精的骨干员工队伍,员工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知识化水平也不断上升,后勤各项工作逐渐由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变。十年期间,集团先后吸收硕士生18名、大学本科毕业生64名、专科毕业生39名,同时在岗员工也通过各类学习获取大学学历,其中管理人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整体上看,集团员工平均年龄比改革前降低了近10岁,从重要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看,员工平均年龄降低了8岁,而且每个关键岗位都有年轻的后备力量。现在,活跃在后勤舞台上的是一支年轻的、充满朝气和创造力的队伍。
学习型高校后勤党组织创建工作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作为企业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投资,期望得到合理乃至超值的回报。河北大学后勤集团将进一步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与后勤改革发展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探索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