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都采用急救措施,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积极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重型颅脑损伤复发及死亡发生,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显示治疗组预后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中,合理的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生存率。
关键词 急救 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93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大量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并呈低龄化趋势,社会和经济将不堪重负[1]。如何预防和更有效地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及其后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已迫在眉睫[2]。在对住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了积极的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1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入选标准: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年龄40~80岁;病情稳定,病程<3个月;签署知情同意书[3];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52.5岁。GCS评分3~5分10例,6~8分50例。损伤原因:击伤10例,砸伤2例,车祸伤40例,坠落伤5例,其他伤3例。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我们把上述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急救与护理措施:两组都积极快速准确地执行急救护理程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给氧。及时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痰液等分泌物,必要时做好人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并备好呼吸机。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以扩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可以迅速在上肢建立2~3个静脉通道,使用动,静脉套管针,确保维持液体的快速输送及标本的抽取,如若处周静脉循环不好,可以同时作深静脉穿。液体的复苏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心脏泵功能监测,通过监测血压,心率及中心静脉压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及时发现纠正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有时显出血的必须立即加压包扎,并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立即送手术室手,并注意送转途中生命体征的检测。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积极的护理措施:①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根据其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确立护理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询,寻找研究实证。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护理需求拟定以时间为序,以最佳护理为目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实施流程。②准确执行护理医嘱,保证护理治疗计划的完整性。③护理人员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沟通、交流,协调整个护理工作。④建立正确体位的摆放及变换制度。⑤护理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以Bobath法为主的功能训练,并将各种训练方式融入日常活动中,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部分地或全部地生活自理。
评价指标:两组并發症发生情况与预后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5统计软件,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预后情况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重型颅脑损伤复发及死亡发生,观察1个月,治疗组发生并发症3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8例,主要并发症为肩痛、肌肉萎缩、关节脱位等。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讨 论
重型颅脑创伤病情危重、进展迅速、死亡率高[4],一般来说,在急救与护理中,及时准确的院前急救与护理,能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赢得了时间,同时也为急诊手术做好了各项准备,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治疗有效率[5]。治疗组所采用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引导、鼓励、帮助患者反复进行肢体牵拉、坐位、站立、步行训练并积极参与日常生活;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式运动作业,充分挖掘患者潜能,发展功能补偿策略,为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6]。护理人员与团队成员协作,沟通交流,每周进行1次组会,分析、讨论患者各方面功能障碍,根据每个患者的主要问题制定和修改长短期康复目标,并定期或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发展自我效能技巧,调节其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其心理状态的不断改善[7]。而且护理人员应用规范的指南和规程发现这些合并症,并与护理团队成员共同制止。通过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运动功能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正确的功能训练方法,也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重型颅脑损伤复发及死亡发生,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显示治疗组预后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中,合理的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奉银.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8-154.
2 杨玺,史忠.颅脑创伤的药物治疗进展[J].西部医学,2007,19(6):1182-1185.
关键词 急救 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93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大量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并呈低龄化趋势,社会和经济将不堪重负[1]。如何预防和更有效地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及其后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已迫在眉睫[2]。在对住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了积极的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1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入选标准: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年龄40~80岁;病情稳定,病程<3个月;签署知情同意书[3];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52.5岁。GCS评分3~5分10例,6~8分50例。损伤原因:击伤10例,砸伤2例,车祸伤40例,坠落伤5例,其他伤3例。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我们把上述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急救与护理措施:两组都积极快速准确地执行急救护理程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给氧。及时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痰液等分泌物,必要时做好人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并备好呼吸机。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以扩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可以迅速在上肢建立2~3个静脉通道,使用动,静脉套管针,确保维持液体的快速输送及标本的抽取,如若处周静脉循环不好,可以同时作深静脉穿。液体的复苏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心脏泵功能监测,通过监测血压,心率及中心静脉压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及时发现纠正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有时显出血的必须立即加压包扎,并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立即送手术室手,并注意送转途中生命体征的检测。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积极的护理措施:①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根据其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确立护理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询,寻找研究实证。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护理需求拟定以时间为序,以最佳护理为目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实施流程。②准确执行护理医嘱,保证护理治疗计划的完整性。③护理人员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沟通、交流,协调整个护理工作。④建立正确体位的摆放及变换制度。⑤护理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以Bobath法为主的功能训练,并将各种训练方式融入日常活动中,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部分地或全部地生活自理。
评价指标:两组并發症发生情况与预后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5统计软件,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预后情况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重型颅脑损伤复发及死亡发生,观察1个月,治疗组发生并发症3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8例,主要并发症为肩痛、肌肉萎缩、关节脱位等。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讨 论
重型颅脑创伤病情危重、进展迅速、死亡率高[4],一般来说,在急救与护理中,及时准确的院前急救与护理,能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赢得了时间,同时也为急诊手术做好了各项准备,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治疗有效率[5]。治疗组所采用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引导、鼓励、帮助患者反复进行肢体牵拉、坐位、站立、步行训练并积极参与日常生活;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式运动作业,充分挖掘患者潜能,发展功能补偿策略,为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6]。护理人员与团队成员协作,沟通交流,每周进行1次组会,分析、讨论患者各方面功能障碍,根据每个患者的主要问题制定和修改长短期康复目标,并定期或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发展自我效能技巧,调节其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其心理状态的不断改善[7]。而且护理人员应用规范的指南和规程发现这些合并症,并与护理团队成员共同制止。通过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运动功能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正确的功能训练方法,也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重型颅脑损伤复发及死亡发生,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显示治疗组预后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中,合理的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奉银.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8-154.
2 杨玺,史忠.颅脑创伤的药物治疗进展[J].西部医学,2007,19(6):1182-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