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o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这是当前教学最大的问题。新课程为我们当前的历史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现结合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进行说明。
  历史教学主体作用兴趣观念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对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来说是最大的挑战。但前的教育教学提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新课程提倡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只局限于教材上历史史实的实记,使得原本一门生动活泼、富有活力的历史课上成了枯燥的理论讲授课与识记课,学生只是机械地进行记忆,整个历史课堂教学完全就是教师一个人在自导自演,学生完全游离在教学之外。在新课程下我们要交还学生学习的主体权与主动权,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呢?现结合对新课程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金钥匙。要想树立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就得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当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到了兴趣,才会主动进行积极的学习,当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主观意愿,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完全忽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感受,只是把历史作为一种需要识记的史实来让学生被动接收,认为学生只要记住这些史实就可以了。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本就不考虑学生的需要与感受,这是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源。我们要想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就必须重视激发与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的导入同样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导入虽短,仅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对学生情绪与兴趣的调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会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以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新奇而有趣的导入来代替以往的千篇一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音乐导入。音乐是一种艺术,更加富有感染力。用相关的音乐作品来导入,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导入更能让学生受到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播放歌曲《三字经》,悠扬的旋律、清新的风格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关于《三字经》的来历。这样自然就由歌曲引起了学生对三字经的关注与思考。如此导入更富有新意,更具有艺术魅力与教学感染力,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动机,更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视频导入。历史具有一定的过去性,所记载是已经发生的人与事,通过相关的影视剧作品等来导入可以再现真实的历史。这样更能带领学生穿越,让学生如同身处其中,更能以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解放战争》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关于三大战役的影视剧片断,震撼的画面、壮烈的场面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使得生活在幸福安定之中的学生穿越历史,置身于那个特有的年代。强烈的视听效果自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与学习热情,使学生急于想了解三大战役发生的背景与影响。这样的视频导入比起直白的讲述更富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1.由拥有者转变为开发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当前形势下所需要的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都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积极的探究者。因此教师不要再满足于知识的拥有者,而是要更多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历史教学,与学生一起进行开发与创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独占课堂,只是简单地将教材上的文字转换成声音,充分教学的传声筒,而是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的位置上,与学生一起来开发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与学生一起主动而积极地学习历史,还历史以生命的活力与魅力,让历史课堂教学焕发异彩,将静止的历史文字材料转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与场景,让历史再现,让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达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让学生真正学到活的历史,学会学习历史。
  2.由控制者转为组织者。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要绝对的控制者,教学的一切事宜都需要按照教师的意愿来进行,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不敢有丝毫的逾越,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提问就会被教师视为与教学无关,而加以压制,教师与学生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因此教师变控制者为组织者与引导者,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来进行主体参与。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反映,不要将整个课堂控制得死死的,而是为学生的主动思考与主体参与预留空间,让我们的教学富有弹性。要学会二次创作,要根据学生的随堂反应对预定的教案进行调整,必要时甚至可以放弃教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整个课堂教学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始终处于动态生成中。
  三、开展互动探究,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这是一门艺术。我们不是随意发问,而是要在知识的重难点、问题的关键处、学生思维转折处、理解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发问,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探究。如在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时,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针对高中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何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哪些重要特点?这样的两个问题直奔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引发了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使学生将兴趣点与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正迁移,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究。
  2.鼓励学生质疑,延伸探究活动。提出疑问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的开端。探究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我们不能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禁锢,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跳出教材与教室的狭小空间,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于提问,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扩展学生探究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堅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历史课堂,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吴梅.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1,(10).
  [2]刘江陵.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中旬),2012,(8).
  [3]徐敬霞.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2,(16).
其他文献
如何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利用“教育博客”这一宝贵的网络资源,尝试着将学生的习作发表在教育博客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博客写作兴趣学生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但目前,学生对写作普遍存在畏怯和厌倦的心理,对写作缺乏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勤于写作,善于写作呢?近年来,我充分利用“教育
地球运动的规律与地理意义是高一地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可以在学习方法上多做尝试,这样既能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其中,观察和学习身边的地球运动知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就借助几则例子,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我们身边的地球运动知识。  一、适应地方时差  地方时与经度一一对应。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这就出现了时差。一位安徽的同学假期如果沿东西方向远行,会发现目的地的地方时
在信息时代,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教育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交替阶段,教育界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作为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的天赋,并极力保护学生的每一点创新火花。其次,必须接受大语文的教学观,开发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欢乐,充满情趣。再次,
又是一年蝉儿鸣,花儿笑,叶儿绿来西瓜壮的时节。  “外婆,我回来了。”我的声音脆生生地划破闷热的天空。外婆放下手中的针线,拍拍围裙站起来,笑眯眯地领我进屋。  外公方才注意到我,立刻放下手中镶银边儿的放大镜和书,给我端来一杯糖水。  “你外公读书给我听呢!”外婆自豪地拍拍胸脯。  我“咦”了一声,灵机一动,“外婆,我教你认字好不好?”  “好好好!”外婆高兴地应着。  外婆出生在一个典型的“重男轻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居民的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同时,要提高城市流动人口的收入,使得他们有能力在教育方面多关爱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理论逻辑是遵循人类经济活动的“四环节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设置教学内容,其内容编排思路则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讲起,然后逐步
摘要:目前,不少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价值观比较模糊,自我中心意识较突出,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品育教育十分必要。在进行语言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准确快速地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呢?下面举例说明,希望对同学们能够有所启迪。  一、妙取特例  对于客观题可通过取特殊值、特殊函数、特殊角、特殊点、特殊数列等方法,达到快速、简捷求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