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强调收入倍增的同时,更不应忽视的是收入差距的缩小,不然单纯的收入倍增会更加大贫富的差距。加快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等举措,才是解除“警戒”的有效途径。
上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然这最大的质疑声还是来自数字本身,来自官方数据与民间数据的巨大差异。经济学家许小年在微博上写得好:记者来电,要我评论今天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假数真评,我有病?那个基尼系数用郑渊洁的话说,“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就像中国人对不安全食品越来越免疫一样,中国人对政府每年公布的包含“水分”的经济数据也早已司空见惯。可此次基尼系数的公布还是引发了热议,一是政府十年来首次公布这一数据,二是人们认为这一数据明显偏离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真实感受。
先来看看这组数据,从2003到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分别是0.479、0.473、0.485、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众所周知,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茨曲线的定义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作为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其数值被定义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居民收入的差距越大。0.4被看做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高于这一数字,意味着收入差距较大,高于0.5,就代表收入差距极度悬殊。
十年来,根据官方公布的这一数据,基尼系数都在0.47以上,接近0.5,这已经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巨大,接近“极度悬殊”,但公众对这一数据却仍“不满意”,他们认为这远没有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国的贫富差距现状。
到底我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2010年,世界银行发布过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我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我国财富的集中度使之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相关媒体还披露,我国上市国企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竟然相差128倍。
以2010年的数据做对比,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6,我国是0.481,相差极小,但按照世界银行的报告和两国贫富差距的真实程度对照,这样的差距显然不能反映现实,我国的基尼系数被严重“低估”了。在民众愈发感到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面前,官方给出的数据趋势是,基尼系数自2008年以来逐年下降。难怪许小年认为这是一个“假数”,“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民众对这一数据的怀疑还来自于另一个数据的对照。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的前一个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北京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该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
大多数民众认为这一数据更真实,也有人认为,正是这一数据“逼”出了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
0.4已是“警戒线”,0.61代表的就不再只是警戒了。但在这一数据面前,我们却不得不感受到,其还存在多重“警戒”意义。
众所周知,基尼系数有着较大的计算难度,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如“没有考虑税收因素”、“没有考虑不同地区消费模式的差别”等等的缺陷,至今也没有找寻到一种合理的统计制度、一套标准的计算公式,但这不应该成为十年来不公布基尼系数的借口。
统计局的公布可以是被迫的,但却不应该是失实的。失实的数据,不仅不能反映客观的社会现实,更有碍于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强调,十年的基尼系数,是按照新标准、新口径、老资料计算出来的。一方面说数据难以计算,一方面其公布的数据却又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而且未公布该数据的计算依据,这也是让民众产生更多质疑的问题所在。
不论是官方数据靠谱,还是民间数据更真实,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我国贫富的差距程度。
在国家强调收入倍增的同时,更不应忽视的是收入差距的缩小,不然单纯的收入倍增会更加大贫富的差距。加快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等举措,才是解除“警戒”的有效途径。
对数字的争论,是为了更好地认清现实。对现状的改善,才是最终目的。
上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然这最大的质疑声还是来自数字本身,来自官方数据与民间数据的巨大差异。经济学家许小年在微博上写得好:记者来电,要我评论今天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假数真评,我有病?那个基尼系数用郑渊洁的话说,“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就像中国人对不安全食品越来越免疫一样,中国人对政府每年公布的包含“水分”的经济数据也早已司空见惯。可此次基尼系数的公布还是引发了热议,一是政府十年来首次公布这一数据,二是人们认为这一数据明显偏离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真实感受。
先来看看这组数据,从2003到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分别是0.479、0.473、0.485、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众所周知,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茨曲线的定义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作为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其数值被定义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居民收入的差距越大。0.4被看做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高于这一数字,意味着收入差距较大,高于0.5,就代表收入差距极度悬殊。
十年来,根据官方公布的这一数据,基尼系数都在0.47以上,接近0.5,这已经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巨大,接近“极度悬殊”,但公众对这一数据却仍“不满意”,他们认为这远没有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国的贫富差距现状。
到底我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2010年,世界银行发布过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我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我国财富的集中度使之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相关媒体还披露,我国上市国企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竟然相差128倍。
以2010年的数据做对比,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6,我国是0.481,相差极小,但按照世界银行的报告和两国贫富差距的真实程度对照,这样的差距显然不能反映现实,我国的基尼系数被严重“低估”了。在民众愈发感到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面前,官方给出的数据趋势是,基尼系数自2008年以来逐年下降。难怪许小年认为这是一个“假数”,“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民众对这一数据的怀疑还来自于另一个数据的对照。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的前一个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北京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该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
大多数民众认为这一数据更真实,也有人认为,正是这一数据“逼”出了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
0.4已是“警戒线”,0.61代表的就不再只是警戒了。但在这一数据面前,我们却不得不感受到,其还存在多重“警戒”意义。
众所周知,基尼系数有着较大的计算难度,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如“没有考虑税收因素”、“没有考虑不同地区消费模式的差别”等等的缺陷,至今也没有找寻到一种合理的统计制度、一套标准的计算公式,但这不应该成为十年来不公布基尼系数的借口。
统计局的公布可以是被迫的,但却不应该是失实的。失实的数据,不仅不能反映客观的社会现实,更有碍于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强调,十年的基尼系数,是按照新标准、新口径、老资料计算出来的。一方面说数据难以计算,一方面其公布的数据却又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而且未公布该数据的计算依据,这也是让民众产生更多质疑的问题所在。
不论是官方数据靠谱,还是民间数据更真实,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我国贫富的差距程度。
在国家强调收入倍增的同时,更不应忽视的是收入差距的缩小,不然单纯的收入倍增会更加大贫富的差距。加快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等举措,才是解除“警戒”的有效途径。
对数字的争论,是为了更好地认清现实。对现状的改善,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