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浪潮的方兴未艾,世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制造业经济之后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以当仁不让的姿态,正昂首阔步地来到我们面前。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带来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凸显了制造经济形态下以“胳膊”赚辛苦钱的弱势,更进一步证明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老法则。
从两个例子管窥“胳膊”经济和“大脑”经济的分野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和劳动力在服务行业的就业比重,都超过了60%。服务经济不仅成为本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更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奠定了这些国家在世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发达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服务经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服务经济以几何级倍数创造和放大价值。
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汽车产业。据统计,全球汽车业约有50%到60%的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的。在发达国家,汽车的销售利润仅占整个汽车业利润构成的20%,零部件供应的利润占20%,而最大一块即近60%的利润来自汽车服务业。美国每年汽车养护的营业额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汽车保险也已占世界非寿险业务的60%。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正在以现代服务业支撑起来的全球“大脑”,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竞争格局中存续并巩固着其强势地位。
我国从1980年代以来,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大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在有形产品的竞争领域,中国争得了一定的话语权,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引发了“狼来了”的惊恐。然而,由于缺乏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我们的产业价值链条不健全,制造业整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增值空间十分有限,尽管拳打脚踢,挥汗如雨,所得不过是微薄的利润,绝大部分利润空间为服务业据有。
前不久媒体披露的一个事实就可见一斑:美国市场上流行的儿童玩具芭比娃娃大部分都是由中国苏州的企业贴牌生产的。这个玩具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是20美元,但在中国的离岸价格却只有两美元。这两美元还不是最终利润,其中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剩下的1美元中,0.65美元用于支付来料费用,最后剩下的0.35美元,才是中国企业的所得。
中国企业只挣到微薄的加工费,还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这就是“胳膊”经济和“大脑”经济的分野所在。
重庆必须尽快走出“重生产、轻流通”等认识误区
作为老工业城市,重庆在发展思路和定位上,曾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等认识误区的困扰。尽管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交足了学费,许多制造行业如纺织、家电等遭受了灭顶之灾,但“重生产、轻流通”作为一种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在观念层面依然存在。其在宏观决策层面的表现是,尽管第三产业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但全市支柱产业中服务业却没有足够的地位;在中观决策层面,尽管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千差万别,但放眼重庆各区县(自治县、市)的“十一五”规划思路,除渝中区外,绝大部分区县(自治县、市)包括部分主城核心区在内,在发展定位上,都把工业放在了优先地位。于是,“工业强区”、“工业强县(市)”似乎已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其结果是画地为牢的分散粗放经营、产业同构、资源争夺愈演愈烈;在城市功能定位及产业空间布局方面,作为都市核心区的许多区域,仍然受路径依赖的影响,竞相发展工业园区,以不惜血本的地价优惠争夺项目,其结果,必然导致国有土地资本流失,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许多刚刚搬迁的企业在不久的将来还要面临二次搬迁。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推进重庆服务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转变发展观念,首先要增强对发展服务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重庆是直辖市,在全国区域宏观战略发展格局中,又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部的增长极,既要完成国家交办的“四件大事”,又肩负着承东启西、带动和辐射西部广大腹地的历史使命。实践证明,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是通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来实现的。在“十一五”期间,重庆要建立起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本框架,必然要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总体上说,目前重庆与全国基本同步,进入了工业化的初期到中期阶段,但就都市区特别是大部分主城区而言,已经达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经济正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和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对大部分主城区而言,服务经济时代已不再是遥远的梦,已经实实在在地来到了面前。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随着快速交通体系基本建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空港和火车站的物流园区逐步建成,中央商务区的兴建,重庆整体上特别是大部分主城区已具备了发展服务经济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承诺的兑现,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将由制造业逐步让位于服务业,重庆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已时不我待。
重庆发展服务经济的三点建议
以创新为前提,实现政府主体与企业主体良性互动。从政府层面来看,当务之急是实现政策和管理方式创新。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型服务业发展的不同要求,从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服务业做大做强,特别是要进一步开放市场。目前生产要素市场开放较为滞后,很多核心领域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如金融、电信、铁路民航等仍然是国家垄断,还有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的医疗卫生、教育、水、电、气等城市公共品服务市场化进程也很迟缓,开放空间很大。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从企业层面看,一是服务创新,切实树立现代服务理念,转变企业运行模式。二是技术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三是经营业态创新,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中央商务区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依托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4S店等新兴汽车服务业,依托大型超市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等。只有这些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实现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才能提升重庆市整个服务产业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在做大做强服务经济的同时,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提升重庆产业的整体素质。目前,重庆服务业基本是以商品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其比重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左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通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企业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服务业及数字媒体产业。它不仅是服务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利润的主要产生环节,也是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以伦敦、纽约、东京3个世界城市为例,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融、文化传媒和医疗服务三大高端服务业在这些城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就超过了一半,成就了它们在国际上的金融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教育人才中心地位。现代服务业大多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联系极为紧密,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自身做大做强,还可以提升重庆产业的整体素质,打造长江上游制造业中心。
以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关键,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发展服务经济的目的是实现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其结果是创造需求和价值。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一两个高手,策划一两个项目,从而带动一两个大产业的现象,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可谓不胜枚举。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高端服务业,与其说是在卖服务,不如说是在卖点子、卖观念、卖思想、卖灵感,反正卖的是脑袋里的东西。因此,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培养并适当引进适应服务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特别是高端服务人才,对于重庆大力发展服务经济至关重要。
从两个例子管窥“胳膊”经济和“大脑”经济的分野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和劳动力在服务行业的就业比重,都超过了60%。服务经济不仅成为本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更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奠定了这些国家在世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发达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服务经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服务经济以几何级倍数创造和放大价值。
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汽车产业。据统计,全球汽车业约有50%到60%的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的。在发达国家,汽车的销售利润仅占整个汽车业利润构成的20%,零部件供应的利润占20%,而最大一块即近60%的利润来自汽车服务业。美国每年汽车养护的营业额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汽车保险也已占世界非寿险业务的60%。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正在以现代服务业支撑起来的全球“大脑”,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竞争格局中存续并巩固着其强势地位。
我国从1980年代以来,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大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在有形产品的竞争领域,中国争得了一定的话语权,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引发了“狼来了”的惊恐。然而,由于缺乏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我们的产业价值链条不健全,制造业整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增值空间十分有限,尽管拳打脚踢,挥汗如雨,所得不过是微薄的利润,绝大部分利润空间为服务业据有。
前不久媒体披露的一个事实就可见一斑:美国市场上流行的儿童玩具芭比娃娃大部分都是由中国苏州的企业贴牌生产的。这个玩具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是20美元,但在中国的离岸价格却只有两美元。这两美元还不是最终利润,其中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剩下的1美元中,0.65美元用于支付来料费用,最后剩下的0.35美元,才是中国企业的所得。
中国企业只挣到微薄的加工费,还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这就是“胳膊”经济和“大脑”经济的分野所在。
重庆必须尽快走出“重生产、轻流通”等认识误区
作为老工业城市,重庆在发展思路和定位上,曾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等认识误区的困扰。尽管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交足了学费,许多制造行业如纺织、家电等遭受了灭顶之灾,但“重生产、轻流通”作为一种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在观念层面依然存在。其在宏观决策层面的表现是,尽管第三产业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但全市支柱产业中服务业却没有足够的地位;在中观决策层面,尽管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千差万别,但放眼重庆各区县(自治县、市)的“十一五”规划思路,除渝中区外,绝大部分区县(自治县、市)包括部分主城核心区在内,在发展定位上,都把工业放在了优先地位。于是,“工业强区”、“工业强县(市)”似乎已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其结果是画地为牢的分散粗放经营、产业同构、资源争夺愈演愈烈;在城市功能定位及产业空间布局方面,作为都市核心区的许多区域,仍然受路径依赖的影响,竞相发展工业园区,以不惜血本的地价优惠争夺项目,其结果,必然导致国有土地资本流失,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许多刚刚搬迁的企业在不久的将来还要面临二次搬迁。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推进重庆服务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转变发展观念,首先要增强对发展服务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重庆是直辖市,在全国区域宏观战略发展格局中,又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部的增长极,既要完成国家交办的“四件大事”,又肩负着承东启西、带动和辐射西部广大腹地的历史使命。实践证明,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是通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来实现的。在“十一五”期间,重庆要建立起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本框架,必然要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总体上说,目前重庆与全国基本同步,进入了工业化的初期到中期阶段,但就都市区特别是大部分主城区而言,已经达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经济正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和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对大部分主城区而言,服务经济时代已不再是遥远的梦,已经实实在在地来到了面前。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随着快速交通体系基本建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空港和火车站的物流园区逐步建成,中央商务区的兴建,重庆整体上特别是大部分主城区已具备了发展服务经济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承诺的兑现,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将由制造业逐步让位于服务业,重庆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已时不我待。
重庆发展服务经济的三点建议
以创新为前提,实现政府主体与企业主体良性互动。从政府层面来看,当务之急是实现政策和管理方式创新。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型服务业发展的不同要求,从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服务业做大做强,特别是要进一步开放市场。目前生产要素市场开放较为滞后,很多核心领域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如金融、电信、铁路民航等仍然是国家垄断,还有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的医疗卫生、教育、水、电、气等城市公共品服务市场化进程也很迟缓,开放空间很大。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从企业层面看,一是服务创新,切实树立现代服务理念,转变企业运行模式。二是技术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三是经营业态创新,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中央商务区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依托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4S店等新兴汽车服务业,依托大型超市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等。只有这些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实现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才能提升重庆市整个服务产业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在做大做强服务经济的同时,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提升重庆产业的整体素质。目前,重庆服务业基本是以商品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其比重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左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通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企业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服务业及数字媒体产业。它不仅是服务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利润的主要产生环节,也是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以伦敦、纽约、东京3个世界城市为例,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融、文化传媒和医疗服务三大高端服务业在这些城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就超过了一半,成就了它们在国际上的金融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教育人才中心地位。现代服务业大多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联系极为紧密,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自身做大做强,还可以提升重庆产业的整体素质,打造长江上游制造业中心。
以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关键,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发展服务经济的目的是实现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其结果是创造需求和价值。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一两个高手,策划一两个项目,从而带动一两个大产业的现象,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可谓不胜枚举。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高端服务业,与其说是在卖服务,不如说是在卖点子、卖观念、卖思想、卖灵感,反正卖的是脑袋里的东西。因此,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培养并适当引进适应服务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特别是高端服务人才,对于重庆大力发展服务经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