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查看链接
[摘 要]中国自20世纪初失去世界白银边际购买者身份后,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走向由世界白银商品价格决定。1934年世界银价出现非理性暴涨,中国银价也随之上扬。受国内货币购买力所限,中国银价的涨幅远低于世界银价的同期涨幅,导致中外白银价格悬殊。因此,中国白银被大量运出国外。白银大量流失导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货币危机。在白银货币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遭遇重创,中国举步维艰的农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
[关键词]白银货币危机,通货紧缩;边际购买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6-0039-05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技进步和黄金采掘业的发展,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大都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黄金逐渐成为国际通货。而中国则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还以白银作为货币的国家之一。1930年代,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以白银作为货币大国的同时,白银完全退出了世界货币市场,而仅仅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商品进行交易。白银作为商品与其作为货币时的价格变化所产生的作用是极为不同的。白银作为商品时,若其价格发生变化,仅会影响到白银所有者的利益,而白银作为国家货币时,若其价格发生变动,则足以影响一国经济的整体运行。1932年之前,世界银价处于下跌状态,中国的白银货币与世界白银商品之间保持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中国白银货币与其购买力价值之间也保持着一致性。白银货币在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充当着重要角色。1934年夏以后,随着世界银价出现暴涨,中国白银货币与世界白银商品的内在联系被打破,中国白银的币值和对外汇率被迫不断抬升,但其上升幅度仍然远低于世界银价的同期涨幅。国民政府无力购买世界白银以稳定国内银价和平衡国内外白银差价,反之中国白银被大量运往国际市场。白银的大量流失导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白银货币危机。受此影响,中国本就发展艰难的农业经济遭受巨大打击。
一、白银货币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
历史渊源
明朝中后期到清朝中叶的数百年间,中国社会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内的消费和生产基本自给,普通民众对国外商品需求很少,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售一直不佳。但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生丝和茶叶却很受欢迎。这种不对等的商贸关系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保持出超地位。白银自明朝中后期以来便成为中国商品交易的支付货币,中国贸易的出超使外国“到中国来的商船满载银元”,之后“购买中国货物回去”,①外国白银大量地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白银的边际购买者,②中国的白银货币价格引导着世界银价走向。
清末,中国由于鸦片贸易、条约赔款等皆以白银为支付货币,中国的白银开始不断流失,国际收支逆差加大,国内通货储备减少,中国逐渐失去国际白银边际购买者身份,世界银价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白银价格走向。作为不产银的用银大国,中国白银的持续外流使中国以白银表示的物价上升,以制钱表示的物价下降,白银与制钱的比价上涨导致中国货币市场发生银贵钱贱现象。①
中国因白银流失造成的银贵钱贱,对中国的农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其中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损失尤为严重。清末时期中国农产品的售卖价格是以铜钱标价,而国内赋税又是以白银缴纳。由于国内制钱价值下跌,用铜钱表示的农产品售价下降。因此当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收入不升反降。与此同时,由于他们必须用铜钱换取白银以缴纳各种赋税,银价上升致使他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铜钱。银贵钱贱在剥夺我国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同时,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减少了国家岁入,并且加剧了清政府的税收负担。
清末政府的财政岁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经济。由于银贵钱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收入大减,这就使得国内上缴赋税锐减,从而直接降低了国家岁入,清政府开始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清末银贵钱贱时期,即使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中国江南地区,也出现了“银币耗,农夫织妇,岁毕勤动,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钱,不可赋税”的现象,甚至“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②白银作为中国农业经济生产和发展的交易货币,其价格的涨跌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经济的生存状态。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以白银为载体的货币与金融体制亟待改革和整顿。就在国民政府准备改革中国千疮百孔的银本位货币体制时,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在大危机最严重的1929—1931年,国际市场物价骤降,作为世界商品之一的白银的价格也随之大幅下跌。从表1所列数据中可以看出,纽约的白银价格从1928年底的每盎司白银58美分,降到1932年初的每盎司白银27.892美分,纽约市场的银价大幅下跌了52%。美国纽约市场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白银市场,纽约银价基本代表着世界白银价格的走势。
中国自清末失去世界白银边际购买者身份后,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基本受国际银价左右。当1929年世界银价大幅下降时,中国白银价格也随之下降,白银货币出现贬值。但中国白银受国内货币购买力所限,币价下降幅度远低于世界银价下滑的幅度。由于中国白银币价高于世界银价,国外白银被大量输入中国。这种适度膨胀的较宽松的货币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国农业产品的对外贸易出口,从而刺激了中国农业的投资和生产。另一方面,1931年底之前,西方各主要金本位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恐慌与危机,没有加大对华的政治渗透和经济掠夺。由于世界银价下跌以及外国势力没有过多干涉,世界性的萧条没有影响到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中国经济。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在金本位国家经济出现大幅衰退之际,反而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发展景象。
这一时期,使用金本位的美国与英国商品的批发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下降幅度分别为12%和2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使用银本位的中国物品的批发价格上扬了10%。我国物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世界白银价下降而使中国白银货币对外汇率降低了21%。③从1932年起,英、美等金本位国家为了摆脱本国的经济衰退和政治恐慌,相继放弃黄金本位币并实行货币贬值。由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放弃黄金货币、发行流通纸币,再加上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黄金的需求量大大减少,黄金价格下跌,而作为黄金比价的白银的价格则开始上升。1934年夏季,国际银价由于美国出台白银国有法案④而发生非理性骤涨后,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和汇率被大幅抬升,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遭受重大冲击。
http://img1.qikan.com/qkpdf/lsgx/lsgx201403/lsgx20140307.pdf 全文查看链接 由表2可以看出,美国白银国有法案出台后,以纽约为代表的世界银价从1932年的每盎司白银27.892美分,骤涨到1934年的每盎司白银47.973美分,上涨幅度为72%。受此影响,中国白银货币价格也一路走高,但中国白银的价格上涨受到货币购买力的限制,导致其涨幅远远低于世界银价。到1934年10月中旬,世界银价每盎司上涨到0.482美元,中国银价每盎司则为0.432美元,中国银元的价格比国际银价低近一成多,①中外白银价格出现巨大落差。当时中国国内几乎不产白银,国民政府又无力通过购买世界白银以平衡国内外银价差额,中国白银被国内外商家大量地运往国际市场售卖获利。白银的巨量流失,导致中国爆发严重的白银货币危机。
自1932至1934年,当西方各金本位国家放弃黄金货币,实行本国货币贬值后,世界黄金价格大降,国际白银价格上升,西方各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与此同时,以白银为货币的中国的农业经济却陷入萧条。据统计,1931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353亿银元,1932年为288亿元,1933年为242亿元,1934年为213亿元。其中农产品下降的幅度最为剧烈,从1931年的244亿元减少到1934年的131亿元,下降了46%以上。②中国1934年爆发的白银货币危机,对中国农业造成了巨大破坏。
二、白银货币危机对
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1934年夏白银危机发生后,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被大幅抬升,利率和汇率高涨,中国开始经历西方金本位国家在大危机中所遭受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随着白银币值和汇率的持续提高,中国批发商品价格在1934年底下降9.4%,中国的贸易出口值在1934年底下跌12.5%。③
通过对表3我国主要农作物小麦的数据分析,可看出白银货币危机对我国农业造成的巨大破坏。中国小麦的产量和进出口量在1931年最高,自1932年世界银价上涨后,则出现持续的下降。与1931的小麦净供应量相比,1933年我国小麦的净供应量降低了1.3个百分点,1934年我国小麦的净供应量大幅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自1934年爆发白银货币危机后,中国小麦的产量、价格和进出口量都出现大幅下滑。
由于当时中国农业生产的落后性和农产品市场的封闭性,中国农民对农业市场供求及价格的预期是靠往年的交易状况而定,这使得很多农产品生产后,当年无法在市场上卖出,农民根本不能收回维持最低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但农业本身存在因地区、季节、人力等形成的生产惯性,加上农产品供求交易信息的落后,在次年的生产季节,中国农民仍会生产这些无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挫伤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能力,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表4以我国小麦供应价格水平与上海小麦平均趸售价格为例,进一步阐述我国农业受白银货币危机的影响。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可知,这一时期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小麦的批发价格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从1931年的每担3.783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每担3.294美元。我国小麦价格指数在1933年第四季度下降到79.9%,1934年第四季度下降到78.6%。我国农业产品自1931至1934年价格下跌幅度达36.57%。①
1934年我国发生白银货币危机后,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利率和汇率皆出现大幅上涨,这种紧缩的金融环境使原本投向我国农业的资金开始转向外汇和债券市场。这不仅恶化了我国农业的资金投入和对外贸易环境,而且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国际收支逆差,更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从1931至1934年,占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二的中国农业产值出现大幅下跌,三年间减少了113亿元,下降幅度超过46%。②白银货币危机的发生对中国农业造成的影响是深远而沉重的。
我国由于国际银价骤涨而引发的白银货币危机与经济动荡,客观地说明了白银有限的中国在国力衰弱时,以白银为货币所必然会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为结束白银货币危机对中国农业造成的巨大破坏,恢复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国民政府最终于1935年11月3日推行了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此次货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世界白银的必然联系,改变了我国的货币与金融受国际银价左右的命运,也避免了1934年白银货币危机对中国农业造成的进一步重大损害。
三、白银货币危机结束后
中国农业发展状态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废除银本位的币制改革后,中国新货币的币价和汇率开始下降,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出现较大的改善。从当时中国中央银行的税务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生产指数在1936年第三季度增长了13.3%,第四季度增长了14.6%,1937年第一季度增长了23.7%。③中国以农产品为主的进出口贸易总额1936年增加到164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进口增长2.5%,出口增长22.6%。④这表明白银货币危机结束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呈现了复苏的态势。在我国农业生产恢复期间,曾于白银货币危机时一度降至1926年水平之下的中国批发物价指数,也一变为上升趋势,1936年初上涨了10%左右,到1937年初,又上涨了大约15%。⑤从表5可以较明显看出货币危机结束后,以小麦、棉花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经济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总体而言,白银货币危机结束后,中国新货币价格降低,汇率下降,农业产量增加,对外贸易增多,中国的农业产品被大量出口。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和物价指数的上升,我国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开始增加。例如,我国大米在1935和1936年的产量都比1934年增多了两成以上,价格也上涨了一成左右。由于粮食产量及价格的上升,农民在白银危机结束后的收益也是增加的。⑥至1936年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35年增加了22亿元,增长了9.3%,其中农业增加了6.1%。⑦中国自白银危机结束后出现的经济景气,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农业发展境况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白银自明清成为中国主要货币以来,其价格变化一直影响着中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态势。中国作为用银大国,自从在清末失去国际白银市场边际购买者身份后,世界白银商品的价格变化就会直接影响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走向。1930年代白银在中国是货币,在国际市场只是一种商品,世界银价的任何波动,都会对我国的农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1934年,国际银价脱离市场需求发生无规律的骤涨,不仅打破了中国白银与世界银价的内在联系,也破坏了中国白银货币与其购买力的一致性,中外白银出现巨大价差,中国白银被大量地运往国际市场售卖。白银的巨量流失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白银货币危机,这沉重打击了举步维艰的中国农业,最终迫使国民政府实施废除白银货币的币制改革。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的中国,要想摆脱国家经济与政治受世界白银左右的命运,只有通过完全掌握中国货币的自主权,使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真正成为调节国家经济的重要工具和价值标尺才能做到。
【作者简介】李爱,女,1972年,新疆温泉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与公共管理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http://img1.qikan.com/qkpdf/lsgx/lsgx201403/lsgx20140307-1.pdf
[关键词]白银货币危机,通货紧缩;边际购买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6-0039-05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技进步和黄金采掘业的发展,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大都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黄金逐渐成为国际通货。而中国则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还以白银作为货币的国家之一。1930年代,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以白银作为货币大国的同时,白银完全退出了世界货币市场,而仅仅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商品进行交易。白银作为商品与其作为货币时的价格变化所产生的作用是极为不同的。白银作为商品时,若其价格发生变化,仅会影响到白银所有者的利益,而白银作为国家货币时,若其价格发生变动,则足以影响一国经济的整体运行。1932年之前,世界银价处于下跌状态,中国的白银货币与世界白银商品之间保持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中国白银货币与其购买力价值之间也保持着一致性。白银货币在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充当着重要角色。1934年夏以后,随着世界银价出现暴涨,中国白银货币与世界白银商品的内在联系被打破,中国白银的币值和对外汇率被迫不断抬升,但其上升幅度仍然远低于世界银价的同期涨幅。国民政府无力购买世界白银以稳定国内银价和平衡国内外白银差价,反之中国白银被大量运往国际市场。白银的大量流失导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白银货币危机。受此影响,中国本就发展艰难的农业经济遭受巨大打击。
一、白银货币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
历史渊源
明朝中后期到清朝中叶的数百年间,中国社会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内的消费和生产基本自给,普通民众对国外商品需求很少,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售一直不佳。但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生丝和茶叶却很受欢迎。这种不对等的商贸关系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保持出超地位。白银自明朝中后期以来便成为中国商品交易的支付货币,中国贸易的出超使外国“到中国来的商船满载银元”,之后“购买中国货物回去”,①外国白银大量地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白银的边际购买者,②中国的白银货币价格引导着世界银价走向。
清末,中国由于鸦片贸易、条约赔款等皆以白银为支付货币,中国的白银开始不断流失,国际收支逆差加大,国内通货储备减少,中国逐渐失去国际白银边际购买者身份,世界银价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白银价格走向。作为不产银的用银大国,中国白银的持续外流使中国以白银表示的物价上升,以制钱表示的物价下降,白银与制钱的比价上涨导致中国货币市场发生银贵钱贱现象。①
中国因白银流失造成的银贵钱贱,对中国的农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其中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损失尤为严重。清末时期中国农产品的售卖价格是以铜钱标价,而国内赋税又是以白银缴纳。由于国内制钱价值下跌,用铜钱表示的农产品售价下降。因此当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收入不升反降。与此同时,由于他们必须用铜钱换取白银以缴纳各种赋税,银价上升致使他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铜钱。银贵钱贱在剥夺我国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同时,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减少了国家岁入,并且加剧了清政府的税收负担。
清末政府的财政岁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经济。由于银贵钱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收入大减,这就使得国内上缴赋税锐减,从而直接降低了国家岁入,清政府开始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清末银贵钱贱时期,即使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中国江南地区,也出现了“银币耗,农夫织妇,岁毕勤动,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钱,不可赋税”的现象,甚至“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②白银作为中国农业经济生产和发展的交易货币,其价格的涨跌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经济的生存状态。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以白银为载体的货币与金融体制亟待改革和整顿。就在国民政府准备改革中国千疮百孔的银本位货币体制时,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在大危机最严重的1929—1931年,国际市场物价骤降,作为世界商品之一的白银的价格也随之大幅下跌。从表1所列数据中可以看出,纽约的白银价格从1928年底的每盎司白银58美分,降到1932年初的每盎司白银27.892美分,纽约市场的银价大幅下跌了52%。美国纽约市场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白银市场,纽约银价基本代表着世界白银价格的走势。
中国自清末失去世界白银边际购买者身份后,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基本受国际银价左右。当1929年世界银价大幅下降时,中国白银价格也随之下降,白银货币出现贬值。但中国白银受国内货币购买力所限,币价下降幅度远低于世界银价下滑的幅度。由于中国白银币价高于世界银价,国外白银被大量输入中国。这种适度膨胀的较宽松的货币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国农业产品的对外贸易出口,从而刺激了中国农业的投资和生产。另一方面,1931年底之前,西方各主要金本位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恐慌与危机,没有加大对华的政治渗透和经济掠夺。由于世界银价下跌以及外国势力没有过多干涉,世界性的萧条没有影响到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中国经济。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在金本位国家经济出现大幅衰退之际,反而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发展景象。
这一时期,使用金本位的美国与英国商品的批发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下降幅度分别为12%和2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使用银本位的中国物品的批发价格上扬了10%。我国物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世界白银价下降而使中国白银货币对外汇率降低了21%。③从1932年起,英、美等金本位国家为了摆脱本国的经济衰退和政治恐慌,相继放弃黄金本位币并实行货币贬值。由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放弃黄金货币、发行流通纸币,再加上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黄金的需求量大大减少,黄金价格下跌,而作为黄金比价的白银的价格则开始上升。1934年夏季,国际银价由于美国出台白银国有法案④而发生非理性骤涨后,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和汇率被大幅抬升,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遭受重大冲击。
http://img1.qikan.com/qkpdf/lsgx/lsgx201403/lsgx20140307.pdf 全文查看链接 由表2可以看出,美国白银国有法案出台后,以纽约为代表的世界银价从1932年的每盎司白银27.892美分,骤涨到1934年的每盎司白银47.973美分,上涨幅度为72%。受此影响,中国白银货币价格也一路走高,但中国白银的价格上涨受到货币购买力的限制,导致其涨幅远远低于世界银价。到1934年10月中旬,世界银价每盎司上涨到0.482美元,中国银价每盎司则为0.432美元,中国银元的价格比国际银价低近一成多,①中外白银价格出现巨大落差。当时中国国内几乎不产白银,国民政府又无力通过购买世界白银以平衡国内外银价差额,中国白银被国内外商家大量地运往国际市场售卖获利。白银的巨量流失,导致中国爆发严重的白银货币危机。
自1932至1934年,当西方各金本位国家放弃黄金货币,实行本国货币贬值后,世界黄金价格大降,国际白银价格上升,西方各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与此同时,以白银为货币的中国的农业经济却陷入萧条。据统计,1931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353亿银元,1932年为288亿元,1933年为242亿元,1934年为213亿元。其中农产品下降的幅度最为剧烈,从1931年的244亿元减少到1934年的131亿元,下降了46%以上。②中国1934年爆发的白银货币危机,对中国农业造成了巨大破坏。
二、白银货币危机对
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1934年夏白银危机发生后,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被大幅抬升,利率和汇率高涨,中国开始经历西方金本位国家在大危机中所遭受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随着白银币值和汇率的持续提高,中国批发商品价格在1934年底下降9.4%,中国的贸易出口值在1934年底下跌12.5%。③
通过对表3我国主要农作物小麦的数据分析,可看出白银货币危机对我国农业造成的巨大破坏。中国小麦的产量和进出口量在1931年最高,自1932年世界银价上涨后,则出现持续的下降。与1931的小麦净供应量相比,1933年我国小麦的净供应量降低了1.3个百分点,1934年我国小麦的净供应量大幅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自1934年爆发白银货币危机后,中国小麦的产量、价格和进出口量都出现大幅下滑。
由于当时中国农业生产的落后性和农产品市场的封闭性,中国农民对农业市场供求及价格的预期是靠往年的交易状况而定,这使得很多农产品生产后,当年无法在市场上卖出,农民根本不能收回维持最低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但农业本身存在因地区、季节、人力等形成的生产惯性,加上农产品供求交易信息的落后,在次年的生产季节,中国农民仍会生产这些无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挫伤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能力,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表4以我国小麦供应价格水平与上海小麦平均趸售价格为例,进一步阐述我国农业受白银货币危机的影响。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可知,这一时期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小麦的批发价格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从1931年的每担3.783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每担3.294美元。我国小麦价格指数在1933年第四季度下降到79.9%,1934年第四季度下降到78.6%。我国农业产品自1931至1934年价格下跌幅度达36.57%。①
1934年我国发生白银货币危机后,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利率和汇率皆出现大幅上涨,这种紧缩的金融环境使原本投向我国农业的资金开始转向外汇和债券市场。这不仅恶化了我国农业的资金投入和对外贸易环境,而且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国际收支逆差,更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从1931至1934年,占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二的中国农业产值出现大幅下跌,三年间减少了113亿元,下降幅度超过46%。②白银货币危机的发生对中国农业造成的影响是深远而沉重的。
我国由于国际银价骤涨而引发的白银货币危机与经济动荡,客观地说明了白银有限的中国在国力衰弱时,以白银为货币所必然会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为结束白银货币危机对中国农业造成的巨大破坏,恢复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国民政府最终于1935年11月3日推行了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此次货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世界白银的必然联系,改变了我国的货币与金融受国际银价左右的命运,也避免了1934年白银货币危机对中国农业造成的进一步重大损害。
三、白银货币危机结束后
中国农业发展状态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废除银本位的币制改革后,中国新货币的币价和汇率开始下降,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出现较大的改善。从当时中国中央银行的税务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生产指数在1936年第三季度增长了13.3%,第四季度增长了14.6%,1937年第一季度增长了23.7%。③中国以农产品为主的进出口贸易总额1936年增加到164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进口增长2.5%,出口增长22.6%。④这表明白银货币危机结束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呈现了复苏的态势。在我国农业生产恢复期间,曾于白银货币危机时一度降至1926年水平之下的中国批发物价指数,也一变为上升趋势,1936年初上涨了10%左右,到1937年初,又上涨了大约15%。⑤从表5可以较明显看出货币危机结束后,以小麦、棉花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经济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总体而言,白银货币危机结束后,中国新货币价格降低,汇率下降,农业产量增加,对外贸易增多,中国的农业产品被大量出口。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和物价指数的上升,我国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开始增加。例如,我国大米在1935和1936年的产量都比1934年增多了两成以上,价格也上涨了一成左右。由于粮食产量及价格的上升,农民在白银危机结束后的收益也是增加的。⑥至1936年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35年增加了22亿元,增长了9.3%,其中农业增加了6.1%。⑦中国自白银危机结束后出现的经济景气,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农业发展境况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白银自明清成为中国主要货币以来,其价格变化一直影响着中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态势。中国作为用银大国,自从在清末失去国际白银市场边际购买者身份后,世界白银商品的价格变化就会直接影响中国白银货币的价格走向。1930年代白银在中国是货币,在国际市场只是一种商品,世界银价的任何波动,都会对我国的农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1934年,国际银价脱离市场需求发生无规律的骤涨,不仅打破了中国白银与世界银价的内在联系,也破坏了中国白银货币与其购买力的一致性,中外白银出现巨大价差,中国白银被大量地运往国际市场售卖。白银的巨量流失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白银货币危机,这沉重打击了举步维艰的中国农业,最终迫使国民政府实施废除白银货币的币制改革。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的中国,要想摆脱国家经济与政治受世界白银左右的命运,只有通过完全掌握中国货币的自主权,使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真正成为调节国家经济的重要工具和价值标尺才能做到。
【作者简介】李爱,女,1972年,新疆温泉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与公共管理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http://img1.qikan.com/qkpdf/lsgx/lsgx201403/lsgx20140307-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