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2019)865号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如何加快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步伐,特别是在全国建设一批高水平创面修复科,是摆在我国有志于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医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笔者针对部门和医院重视、人才建设、支撑条件建设、学术技术发展、科室文化建设等五个要素,提出了对建设我国高水平创面修复科的建议,供全国正在筹备创面修复科的同道们参考。
【机 构】
:
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创面修复科,创面修复研究所 518020,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北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2019)865号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如何加快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步伐,特别是在全国建设一批高水平创面修复科,是摆在我国有志于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医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笔者针对部门和医院重视、人才建设、支撑条件建设、学术技术发展、科室文化建设等五个要素,提出了对建设我国高水平创面修复科的建议,供全国正在筹备创面修复科的同道们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治疗早期胃癌,是否会带来肿瘤根治性上的风险,是否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获益程度尚不明确。本Meta分析旨在评价PPG治疗胃中部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早期胃中部癌行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和远端胃切除术(DG)的中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直肠镜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6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行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5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腹腔镜荧光系统+ICG荧光直肠镜系统双系统评估直肠吻合口血运情况。年龄(62.4±7.9)岁,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体质指数(23.1±4.2) kg/m2,肿瘤距肛门距离(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抵钉座手工捆扎固定技术在完全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95例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用腹腔镜下手工捆扎法进行抵钉座固定(完全腹腔镜组),49例采用体外手工荷包法进行抵钉座固定(腹腔镜辅助组)。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
结肠重复畸形是一种极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占整个消化道重复畸形的6%~7%,且绝大多数2岁之前确诊。本文介绍1例17岁结肠重复畸形患者的腹腔镜下诊治过程。
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已被大家所接受。近年来,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后腔内吻合术的应用逐渐增多。该方法具有小切口、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并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被临床医生逐渐接受,各种腔内结肠吻合的方式也不断涌现。目前,腔内结肠吻合可采用手工端端缝合,也可借助吻合器端侧或端端吻合,尚无统一意见及标准。从文献来看,主流方式是直线切割闭合器行侧侧吻合,而术者应根据个人技术特点、肠管具体情况
改道性结肠炎(DC)是粪便流改道后功能失调肠段常见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短链脂肪酸的缺乏及免疫炎性反应因素等有关。虽然绝大多数患者造口期间并发DC,但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黏液排出及便血等症状。内镜表现以肠道黏膜红斑、弥散性颗粒及血管纹理模糊最显著,病理表现以淋巴滤泡增生最显著,可用于DC的诊断及预后评估。DC应依据病情的不同程度给予差异化治
肠壁囊样积气症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特点是从食管至直肠的全部或部分胃肠道黏膜下或者浆膜下囊状气体积聚,临床主要累及部位是结肠和小肠,亦可发生于肠系膜、大网膜、肝胃韧带等其他部位。近年来,随着影像检查手段的更新,检出率较前有上升趋势。由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者只有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血等,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少部分患者会合并腹膜炎甚至消化道穿孔。处理原则与普通急腹症有所区别,预后取决
电烧伤的致残率相当高。尽管多年来逐渐积累了一些电烧伤诊治经验,但对电烧伤的创面修复尚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共识。为提高电烧伤的救治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创面修复科标准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经过专家讨论修改,形成电烧伤创面早期修复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从电烧伤的损伤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创面临床表现和诊断、清创修复及诊治注意事
创面修复学科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没有系统、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所在医院组建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开设创面修复移动工作站、建立创面修复联盟和质控中心、倡导医护一体的治疗模式、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使创面修复学科在山东迅速发展,并形成创面修复"淄博模式"。笔者介绍淄博市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经验,为基层创面修复学科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