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们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的发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学本式;能力;意识;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3-0027-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要遵循以问题导向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将数学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阵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现在的学生思想都是比较独立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还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主法,这样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而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只有通过发现、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思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着眼于实际,放眼于世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寻问题的可能性答案,敢于提出意见见解,即使自己的方法是错的,也要有理有据。
我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时,就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容积,学生汇报后,再说一说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辩证这二者之间的不同,在这交流辩解的過程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求的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外部,容积求的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内部。还能自己总结出规律: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学前检测,有的学生对分母不进行加减,有的学生分子分母都进行了加减。课上,我把两种计算的过程都写到了黑板上,让学生来说说哪个是对的,为什么。学生们个个据理力争,都能积极主动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后经过验证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讲解能力,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2 挖掘学生学习的发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还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例如,我在教低年级解决问题时,经常在给出例题后,让学生自己寻找从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一般会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
在教学一年级《6,7解决问题》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出示了情境图,让学生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在这幅图中藏着哪些数学知识?学生汇报后,再引导学生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因为已经获得了两个不同的数字信息,学生能较快地提出一共有多少?这是老师追问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稍加思考后还能提出一个比另一个多多少。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这提出问题的能力从一年级就应该开始培养。开放性题目,更能锻炼孩子,使学生打开思路,放开思想,去勇敢地发现问题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重要手段,对素质教育的深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发现,让学生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数学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结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要大胆猜想、假设,自己动手、动脑去想象,不断培养学生爱学习,肯钻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一课时,就让学生放开想象,首先联系学过的有关面积的知识,做出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和哪些条件有关呢?该怎样计算?再根据自己的猜想,测量并计算面积,然后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验证。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画图,学会丈量长度,拼拆图形等动手操作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想象力。
4 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也是教师们越来越认同的教学必要手段。
在教学《周长》概念教学这一课中,我组织学生先通过描画树叶、三角尺,数学书、钟面实物的一周,再组织学生想象并实物抽象出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形的一周,增进一周的理解。接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在测量中,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经历周长的形成过程。然后在辨析中强化“一周”的概念,发现“角”只有边线,需要给他的开口连起来才能有周长,最后概括和完善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我就通过数学活动来认识圆的。首先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通过折和画,来发现和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接着,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学生先独立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比较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事物之間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离开了圆来看这一切,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动手实践就尤为重要。
教学中只有动手实践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实践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5 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我们要在学习活动组织中,根据情况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能力。
如,书写习惯。我结合学校写字习惯评价,进行自评、互评、组评,口头加书面表扬同时进行。班级里很快就掀起了“比谁工整”的热潮。趁热打铁,我又从数学卷子下手,我发现学生在书写应用题时,总是前面空了一半,从中间开始写,到后面挤得写不下,有的又回到前面空着的地方写,看起来很乱,有时连他自己也分不清顺序了。因此,我就提出了书写格式的要求,示范、强调、提示、检查。反复要求修正的过程是费时费力的,但收获也是喜人的。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字迹端正、整洁,也懂得了谋篇布局。
如,倾听表达习惯。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汇报的形式,一个问题抛出来,小组成员汇报补充、在汇报、再补充、直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才放过他们。在课堂上,我会经常问学生“刚才的同学说的是什么?你来重复一遍。”“刚才老师说的是什么?你再说一遍好吗?”“他说的少了一个词,你填上。”“他说的很好了,你能比他更清晰”“这个地方我真说不好,你们来试试……”
我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出一些有趣的稍微有难度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回家自己独立思考,课堂上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凡是认真思考的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之后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知道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之,独立思考是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所做出的判断,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总之,学本式课堂,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去重新发现所学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后,再去动手实践解决,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进而掌握数学的一般规律,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学本式;能力;意识;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3-0027-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要遵循以问题导向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将数学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阵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现在的学生思想都是比较独立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还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主法,这样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而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只有通过发现、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思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着眼于实际,放眼于世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寻问题的可能性答案,敢于提出意见见解,即使自己的方法是错的,也要有理有据。
我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时,就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容积,学生汇报后,再说一说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辩证这二者之间的不同,在这交流辩解的過程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求的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外部,容积求的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内部。还能自己总结出规律: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学前检测,有的学生对分母不进行加减,有的学生分子分母都进行了加减。课上,我把两种计算的过程都写到了黑板上,让学生来说说哪个是对的,为什么。学生们个个据理力争,都能积极主动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后经过验证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讲解能力,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2 挖掘学生学习的发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还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例如,我在教低年级解决问题时,经常在给出例题后,让学生自己寻找从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一般会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
在教学一年级《6,7解决问题》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出示了情境图,让学生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在这幅图中藏着哪些数学知识?学生汇报后,再引导学生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因为已经获得了两个不同的数字信息,学生能较快地提出一共有多少?这是老师追问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稍加思考后还能提出一个比另一个多多少。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这提出问题的能力从一年级就应该开始培养。开放性题目,更能锻炼孩子,使学生打开思路,放开思想,去勇敢地发现问题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重要手段,对素质教育的深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发现,让学生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数学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结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要大胆猜想、假设,自己动手、动脑去想象,不断培养学生爱学习,肯钻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一课时,就让学生放开想象,首先联系学过的有关面积的知识,做出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和哪些条件有关呢?该怎样计算?再根据自己的猜想,测量并计算面积,然后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验证。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画图,学会丈量长度,拼拆图形等动手操作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想象力。
4 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也是教师们越来越认同的教学必要手段。
在教学《周长》概念教学这一课中,我组织学生先通过描画树叶、三角尺,数学书、钟面实物的一周,再组织学生想象并实物抽象出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形的一周,增进一周的理解。接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在测量中,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经历周长的形成过程。然后在辨析中强化“一周”的概念,发现“角”只有边线,需要给他的开口连起来才能有周长,最后概括和完善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我就通过数学活动来认识圆的。首先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通过折和画,来发现和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接着,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学生先独立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比较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事物之間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离开了圆来看这一切,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动手实践就尤为重要。
教学中只有动手实践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实践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5 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我们要在学习活动组织中,根据情况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能力。
如,书写习惯。我结合学校写字习惯评价,进行自评、互评、组评,口头加书面表扬同时进行。班级里很快就掀起了“比谁工整”的热潮。趁热打铁,我又从数学卷子下手,我发现学生在书写应用题时,总是前面空了一半,从中间开始写,到后面挤得写不下,有的又回到前面空着的地方写,看起来很乱,有时连他自己也分不清顺序了。因此,我就提出了书写格式的要求,示范、强调、提示、检查。反复要求修正的过程是费时费力的,但收获也是喜人的。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字迹端正、整洁,也懂得了谋篇布局。
如,倾听表达习惯。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汇报的形式,一个问题抛出来,小组成员汇报补充、在汇报、再补充、直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才放过他们。在课堂上,我会经常问学生“刚才的同学说的是什么?你来重复一遍。”“刚才老师说的是什么?你再说一遍好吗?”“他说的少了一个词,你填上。”“他说的很好了,你能比他更清晰”“这个地方我真说不好,你们来试试……”
我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出一些有趣的稍微有难度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回家自己独立思考,课堂上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凡是认真思考的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之后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知道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之,独立思考是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所做出的判断,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总之,学本式课堂,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去重新发现所学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后,再去动手实践解决,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进而掌握数学的一般规律,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