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启动实施的第一项林业重点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被世人称为“绿色万里长城”。
1月14日,全国三北防护林站长会议在哈尔滨召开,标志着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今年起在黑龙江省正式启动。工程规划期为10年,力争在五期工程结束时全省森林覆盖率由41.9%提高到43.7%,上涨1.8个百分点。在今年两会上,来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两位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临夏州政协副主席马文丕和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对进一步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出了启动建设一批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坚持营造林建设和抚育经营并重的方针、把防护林经营放在突出位置、以建设千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为切入点、优化工程建设结构等一系列的建议。黑龙江省作为三北工程建设的头一个省份,经过20余年的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个以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互为一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形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三北工程是黑龙江省实施的第一个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担负着改变生态环境、消减自然灾害、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使命。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发动与精心组织,工程建设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依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五期工程规划为2011年~2020年,年限为10年。建设划分为五大类型区,即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区、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区、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区、长白山北部防护林区和小兴安岭水土保持林区。根据《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五期工程建设期间,在保护和巩固好三北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商品林基地,实行复合经营,推广生态经济树种,开发沙产业,建立特色产业群,加快推进效益型林业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要再接再厉,打造好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必要从根本上继续努力,从而达到防护、绿化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和谐共发展的目标。那么是么才是三北防护林的根本呢?必然是防护林的树种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树种,进行什么样的排列与经营才能达到其生活习性、抗逆性、防护效果、绿化效果、经济效益更有效的统一的效果至关重要。下面我就黑龙江省防护林树种做了一点分析与总结,希望通过分析与总结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为黑龙江省三北防火林工程的建设尽一点心意。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边疆,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地貌类型复杂多山,形态类型多样,有中山(海拔高度1000m以上,相对高度在400~500m之间),低山(海拔高度为500~1000m,相对高度为200~400m),丘陵(海拔高度为300~500m,相对高度在200m以下),台地平原等。黑龙江北部是季风寒温带,南部是季风温带。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均决定了建立防护林的重要性。
黑龙江省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水曲柳、核桃楸、黄檗、紫椴、大青杨、山杨、以及槭属,榆属等乔木阔叶树种与丁香、忍冬、蔷薇等多种多样的灌木。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海拔300~900m之间,是以红松为主与多种阔叶树混交的林带,本带内针叶树种除红松,长白落叶松外,尚有鱼鳞云杉,沙冷杉,红皮云杉等。阔叶树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紫椴、水曲柳、胡桃楸、枫桦、蒙古栎、春榆,裂叶榆等。虽然用材林和经济林也同样有防护作用,防护林和其它林种的树种无明显区别,但是其出发点不同,所选择的树种就不同。如:用材林树种,要考虑培育大宗的木材产品和高的木材生长量;经济林树种要考虑较大量林副产品生产,要求副产品高产。而防护林培育木材和副产品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生态环境上的效益。造林则有具体的目标。其中有农田防护林、护岸护路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都要求选择具有不同特性的树种。比如,适于用作农田防护林的有泡桐、杨树、池杉等;适于水土保持林的有松树、刺槐、栎类、桤木、紫穗槐等。下面就防护林的类型具体进行分析:
1、农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是防止农田土壤风害的主要措施。具有防风减害、调节农田小气候、改良土壤属性、增产粮食、生产木材及加工增值、提供林副产品和饲料、加快城乡绿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功能。所以造林树种应具备树体高大、稳定性强、抗风力强、生长迅速、水平根不发达、与农作物无共同病虫害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鉴于以上条件其分地区主要树种的选择应包括:樟子松、、旱柳、兴安落叶松、青山杨、小黑杨、家榆、鱼鳞云杉、红皮云杉等树种。
2、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改善山区、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是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是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现在: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林中乔﹑灌木林冠层对天然降水的截留,改变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强度和其冲击地面的能量。
因此,造林树种应具备适应性强、耐干旱、耐贫瘠、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落叶丰富、生长迅速等特点。其主要树种的选择应包括:白桦、白皮柳、旱柳、灌木柳、杨树、中国沙棘、蒙古沙棘、胡枝子、长白落叶松等。
3、护堤护岸林
护堤护岸林是防洪体系的一大工程,堤防的护堤护岸林建設给保护区内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防洪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造林树种应选择杨柳、杨树、家榆、沙棘、山杏等根系发达、有较强的耐水湿性且树体高大的树种。
4、防风固沙林
防风固沙林是指: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造林的树种应该具有:耐沙埋、抗风沙击打、落叶量大、根系发达、分布深广的树种。包括:沙枣、枸杞、沙柳、小黄柳、樟子松、小叶锦鸡儿等。■
1月14日,全国三北防护林站长会议在哈尔滨召开,标志着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今年起在黑龙江省正式启动。工程规划期为10年,力争在五期工程结束时全省森林覆盖率由41.9%提高到43.7%,上涨1.8个百分点。在今年两会上,来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两位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临夏州政协副主席马文丕和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对进一步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出了启动建设一批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坚持营造林建设和抚育经营并重的方针、把防护林经营放在突出位置、以建设千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为切入点、优化工程建设结构等一系列的建议。黑龙江省作为三北工程建设的头一个省份,经过20余年的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个以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互为一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形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三北工程是黑龙江省实施的第一个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担负着改变生态环境、消减自然灾害、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使命。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发动与精心组织,工程建设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依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五期工程规划为2011年~2020年,年限为10年。建设划分为五大类型区,即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区、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区、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区、长白山北部防护林区和小兴安岭水土保持林区。根据《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五期工程建设期间,在保护和巩固好三北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商品林基地,实行复合经营,推广生态经济树种,开发沙产业,建立特色产业群,加快推进效益型林业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要再接再厉,打造好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必要从根本上继续努力,从而达到防护、绿化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和谐共发展的目标。那么是么才是三北防护林的根本呢?必然是防护林的树种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树种,进行什么样的排列与经营才能达到其生活习性、抗逆性、防护效果、绿化效果、经济效益更有效的统一的效果至关重要。下面我就黑龙江省防护林树种做了一点分析与总结,希望通过分析与总结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为黑龙江省三北防火林工程的建设尽一点心意。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边疆,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地貌类型复杂多山,形态类型多样,有中山(海拔高度1000m以上,相对高度在400~500m之间),低山(海拔高度为500~1000m,相对高度为200~400m),丘陵(海拔高度为300~500m,相对高度在200m以下),台地平原等。黑龙江北部是季风寒温带,南部是季风温带。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均决定了建立防护林的重要性。
黑龙江省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水曲柳、核桃楸、黄檗、紫椴、大青杨、山杨、以及槭属,榆属等乔木阔叶树种与丁香、忍冬、蔷薇等多种多样的灌木。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海拔300~900m之间,是以红松为主与多种阔叶树混交的林带,本带内针叶树种除红松,长白落叶松外,尚有鱼鳞云杉,沙冷杉,红皮云杉等。阔叶树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紫椴、水曲柳、胡桃楸、枫桦、蒙古栎、春榆,裂叶榆等。虽然用材林和经济林也同样有防护作用,防护林和其它林种的树种无明显区别,但是其出发点不同,所选择的树种就不同。如:用材林树种,要考虑培育大宗的木材产品和高的木材生长量;经济林树种要考虑较大量林副产品生产,要求副产品高产。而防护林培育木材和副产品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生态环境上的效益。造林则有具体的目标。其中有农田防护林、护岸护路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都要求选择具有不同特性的树种。比如,适于用作农田防护林的有泡桐、杨树、池杉等;适于水土保持林的有松树、刺槐、栎类、桤木、紫穗槐等。下面就防护林的类型具体进行分析:
1、农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是防止农田土壤风害的主要措施。具有防风减害、调节农田小气候、改良土壤属性、增产粮食、生产木材及加工增值、提供林副产品和饲料、加快城乡绿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功能。所以造林树种应具备树体高大、稳定性强、抗风力强、生长迅速、水平根不发达、与农作物无共同病虫害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鉴于以上条件其分地区主要树种的选择应包括:樟子松、、旱柳、兴安落叶松、青山杨、小黑杨、家榆、鱼鳞云杉、红皮云杉等树种。
2、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改善山区、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是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是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现在: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林中乔﹑灌木林冠层对天然降水的截留,改变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强度和其冲击地面的能量。
因此,造林树种应具备适应性强、耐干旱、耐贫瘠、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落叶丰富、生长迅速等特点。其主要树种的选择应包括:白桦、白皮柳、旱柳、灌木柳、杨树、中国沙棘、蒙古沙棘、胡枝子、长白落叶松等。
3、护堤护岸林
护堤护岸林是防洪体系的一大工程,堤防的护堤护岸林建設给保护区内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防洪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造林树种应选择杨柳、杨树、家榆、沙棘、山杏等根系发达、有较强的耐水湿性且树体高大的树种。
4、防风固沙林
防风固沙林是指: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造林的树种应该具有:耐沙埋、抗风沙击打、落叶量大、根系发达、分布深广的树种。包括:沙枣、枸杞、沙柳、小黄柳、樟子松、小叶锦鸡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