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晋江发展的传奇故事一次次超出世人想象。截至2017年,晋江全市GDP达到1981.5亿元,是1978年的1366倍;财政收入212.23亿元,是1978年的1158倍。
对此,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关注,在1996年到2002年间曾7次深入晋江调研。其中,2002年6月1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晋江多家企业考察后,在随后的8月、10月,分别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系统、完整总结并首次提出了“晋江经验”理论成果,并指出“晋江经验: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
正如已故社会学家陆学艺所言,晋江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在中国县域现代化建设上具有鲜明的示范效應。
因时而变
“天不再下雨了,要下金子了!”恒安集团首席执行官许连捷说,40年前,得知国家实施改革开放,25岁的他如此向父亲形容这个让他激动不已的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不仅让生活窘困的许连捷兴奋,更唤醒了昔日“东方第一大港”沉睡多年的经商基因,晋江乡镇企业破土而出。
原晋江县委书记尤垂镇回忆,当时晋江利用“三闲”(闲置房子、闲置资金、闲散劳力)起步,发挥“侨乡”优势,借助海外资金、技术,创办独资或集资企业,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业务。
数据统计显示,1978—1988年间,晋江共签订“三来一补”合同17072份,引进各种机器设备2万多台(套),加工装配工缴费收入3114万美元,占同期福建省工缴费收入的43%。
如今的晋江早已不是“三来一补”的天下,企业也已不是昔日乡镇企业模样。从产业集群来看,晋江形成了制鞋、纺织服装两个产值超千亿的产业,建材陶瓷、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纸制品、新材料五个产值超百亿的产业。从品牌来看,晋江拥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世界茄克之都等15个区域品牌,持有中国驰名商标42个,恒安、安踏、七匹狼、九牧王等知名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化……
万变不离其宗
在福建当地,有着“睡不着的晋江人”一说。晋江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工业从竞争最激烈、附加值最薄的传统制造业开始起步打拼,只有爱拼、敢拼、不停地努力搏击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现如今,实体经济创造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都占到晋江全市的95%以上。多年来,面对外部市场变迁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考验,面对其他地方通过“热钱”“快钱”暴富的传奇诱惑,晋江政府、企业也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因时而动,但是始终是在实体经济上动脑筋,没有在剑走偏锋上动心思。
对实体经济的坚守,也给了晋江足够丰厚的回报。十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尽管晋江也受到了冲击,但依旧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2009年GDP逆势增长11.9%,财政总收入增长13.8%。尤其是在全国普遍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晋江出口正增长11.9%,分别比全国、福建省超出30.2和20.6个百分点。
时至今日,两个年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拔地而起,5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次第开花,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陶瓷重镇等称号始终被晋江牢牢攥在手里。
亲清政企互动
在尤垂镇看来,“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对晋江发展功不可没。
1980年8月,原晋江县委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允许农民集资办企业、集资企业雇工、股金分红、供销人员按业务量提成和价格随行就市等“五个允许”。政府的坚定支持解除了乡镇企业主心中的疑虑,晋江乡镇企业发展不断提速。也正是在这一年,晋江县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
细究后续30多年的改革发展就会发现,对于民间的各种有益尝试,晋江历届政府始终起着引领、推动作用,而不是阻碍其创新。
尤其是对于实体经济,每到发展关键时期,晋江当地政府都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鼓励企业坚守实业。20世纪90年代前后,晋江启动实施“质量立市工程”,将质量管理、检查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20世纪末,政府出台“品牌立市”战略,倡导企业摆脱代工、贴牌等价值链低端角色;新世纪以来,当地政府又鼓励和帮助晋江大型企业上市,积极创造资本市场中的“晋江板块”。如今,当地政府出台了多个鼓励、支持文件,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并搭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此外,当地政府从2016年就组织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领航计划”,激活新一代企业家军团创新基因。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事记
1993年
进行分税制改革,提出金融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5年又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加之2002年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
1994年
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1995年
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动员全党和全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总结历史经验,根据世界发展形势和中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标志中国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提前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6月30日午夜-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8年
国务院机构改革,政府“瘦身”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进行的第四次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政企分开、依法行政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系为目标。
对此,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关注,在1996年到2002年间曾7次深入晋江调研。其中,2002年6月1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晋江多家企业考察后,在随后的8月、10月,分别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系统、完整总结并首次提出了“晋江经验”理论成果,并指出“晋江经验: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
正如已故社会学家陆学艺所言,晋江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在中国县域现代化建设上具有鲜明的示范效應。
因时而变
“天不再下雨了,要下金子了!”恒安集团首席执行官许连捷说,40年前,得知国家实施改革开放,25岁的他如此向父亲形容这个让他激动不已的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不仅让生活窘困的许连捷兴奋,更唤醒了昔日“东方第一大港”沉睡多年的经商基因,晋江乡镇企业破土而出。
原晋江县委书记尤垂镇回忆,当时晋江利用“三闲”(闲置房子、闲置资金、闲散劳力)起步,发挥“侨乡”优势,借助海外资金、技术,创办独资或集资企业,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业务。
数据统计显示,1978—1988年间,晋江共签订“三来一补”合同17072份,引进各种机器设备2万多台(套),加工装配工缴费收入3114万美元,占同期福建省工缴费收入的43%。
如今的晋江早已不是“三来一补”的天下,企业也已不是昔日乡镇企业模样。从产业集群来看,晋江形成了制鞋、纺织服装两个产值超千亿的产业,建材陶瓷、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纸制品、新材料五个产值超百亿的产业。从品牌来看,晋江拥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世界茄克之都等15个区域品牌,持有中国驰名商标42个,恒安、安踏、七匹狼、九牧王等知名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化……
万变不离其宗
在福建当地,有着“睡不着的晋江人”一说。晋江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工业从竞争最激烈、附加值最薄的传统制造业开始起步打拼,只有爱拼、敢拼、不停地努力搏击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现如今,实体经济创造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都占到晋江全市的95%以上。多年来,面对外部市场变迁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考验,面对其他地方通过“热钱”“快钱”暴富的传奇诱惑,晋江政府、企业也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因时而动,但是始终是在实体经济上动脑筋,没有在剑走偏锋上动心思。
对实体经济的坚守,也给了晋江足够丰厚的回报。十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尽管晋江也受到了冲击,但依旧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2009年GDP逆势增长11.9%,财政总收入增长13.8%。尤其是在全国普遍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晋江出口正增长11.9%,分别比全国、福建省超出30.2和20.6个百分点。
时至今日,两个年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拔地而起,5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次第开花,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陶瓷重镇等称号始终被晋江牢牢攥在手里。
亲清政企互动
在尤垂镇看来,“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对晋江发展功不可没。
1980年8月,原晋江县委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允许农民集资办企业、集资企业雇工、股金分红、供销人员按业务量提成和价格随行就市等“五个允许”。政府的坚定支持解除了乡镇企业主心中的疑虑,晋江乡镇企业发展不断提速。也正是在这一年,晋江县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
细究后续30多年的改革发展就会发现,对于民间的各种有益尝试,晋江历届政府始终起着引领、推动作用,而不是阻碍其创新。
尤其是对于实体经济,每到发展关键时期,晋江当地政府都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鼓励企业坚守实业。20世纪90年代前后,晋江启动实施“质量立市工程”,将质量管理、检查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20世纪末,政府出台“品牌立市”战略,倡导企业摆脱代工、贴牌等价值链低端角色;新世纪以来,当地政府又鼓励和帮助晋江大型企业上市,积极创造资本市场中的“晋江板块”。如今,当地政府出台了多个鼓励、支持文件,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并搭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此外,当地政府从2016年就组织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领航计划”,激活新一代企业家军团创新基因。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事记
1993年
进行分税制改革,提出金融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5年又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加之2002年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
1994年
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1995年
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动员全党和全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总结历史经验,根据世界发展形势和中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标志中国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提前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6月30日午夜-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8年
国务院机构改革,政府“瘦身”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进行的第四次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政企分开、依法行政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系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