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开始回归理性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MrF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2001年起,我国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撤点并校。在重新布局的短短几年中,农村中小学的数量骤减,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城镇学校班级规模增大,管理遭遇“瓶颈”;学生上下学途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乡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寄宿制度引发一系列新问题;家长经济压力加大,学生辍学现象加剧等。几年后,“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从这一点上来看,无论是“村村办校”还是“撤点并校”,只有回归理性,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农村中小学发展的出路。
  “撤点并校”问题多
  相关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这10年间,我国学校数量减少了47.5%。“快”,既说明了农村教育改革的彻底性,也反映出一定的盲目性。“撤点并校”如此之快,生源减少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不少地方一味追求速度,片面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农村教学改革的质量。
  “撤点并校”以后,很多乡镇学校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开始大量吸纳周边村落的学生,学生规模上来了,班容量大了,可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师资跟不上,学校管理跟不上,重重阻力压得乡镇学校喘不过气来。同时,许多孩子不得不舍近求远,去离家很远的乡镇学校上学,上下学途中潜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很多家长不放心,开始接送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农村学校“寄宿制”很大程度上是“撤点并校”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孩子们上学远的问题,缓解了部分学生上下学安全问题,但也衍生出很多问题。由于“撤点并校”速度太快,许多乡镇学校的宿舍、医疗、卫生、餐厅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无法很快得以改善。再加上师资缺乏,乡镇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无法得以保障。
  有专家指出:“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对降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做出贡献,而是起了反作用。截止2011年,我国小学辍学率从2008年的5.99‰上升到8.22‰,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万至90万名农村小学生辍学。撤点并校后,学生上学的交通费用、住宿产生的相关费用以及部分家长陪读增加的家庭支出,让很多本来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各种支出的“恐吓”下,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退学,来减轻家庭压力。
  “校点能不撤的就不要撤,一方面方便学生、方便家长;另一方面,村小学常常是一个村落的中心和文化载体,没了村小,许多村子就没有了灵魂。”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说。由此可见,学校在农村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播场所,“撤并村校”后,许多村小都闲置下来,有的甚至成为村里的储物库。村落文化慢慢淡化,带来的是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该调整的还是要调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几乎“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学校”,为学生上学提供方便。“撤点并校”最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仅是撤掉人口较少的农村四年级以下的教学点,合并到人口相对较多的农村完小,称为中心校。
  2001年是中国农村教育的节点。这一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撤点并校”便被正式提上日程。按照政策制定时的构想,农村中小学应该是“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这样做的好处是农村教育资源得以优化。同时,还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文件下发的初衷是好的,也明确了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发展农村教育。
  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2003年,财政部出台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可随着“撤点并校”的开展,一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脱离了实际,偏离了方向,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并凸显,阻碍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当然,在“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也看到了政策实施的漏洞,并作出了及时调整。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颁行,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取学杂费。2007年初,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学生辍学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半年后,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又免收教科书费,这项政策使得全国1.5亿中小学生受益。相关报道称,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2011年,国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首先以特殊困难地区为试点展开,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的在校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2012年,教育部提出:要“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至此,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布局改革,终于放慢了脚步,农村教育改革又回归了理性。
  因地制为农村学校松绑
  “撤点并校”的大浪潮已经过去,接下来的农村教育怎么办?怎样才能协调好农村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和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之间的矛盾呢?农村教育怎样发展才能更好呢?有专家指出,每个地方的实际不同,应因地制宜搞改革,农村教育才能朝好的法相发展。
  四川省宜宾翠屏区有村级学校58所,2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38所。让小规模学校“小而美”是翠屏区建设农村学校的目标。对于撤点并校,翠屏区觉醒较早,从2005年开始“紧急刹车”,按照学生上学单程距离控制在3公里范围之内,设立学校或教学点。营养改造计划升级中,小规模学校优先。让农村小型学校“小而强”是翠屏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凡是符合引进条件的教师,翠屏区则常年充实,常年引进。近几年,翠屏区农村学校补给教师308名。政府还专门对农村教师每月给予200元到400元不等的奖励。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农村累积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在评定中高级职称时不占指标。坚持各项举措的同步实施,使翠屏区的农村教育冲破桎梏,合理规划,稳步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新闻编辑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是否具有整体性、超前性、独特性的创意和创新追求,是当下对新闻编辑基本的素质要求。而新闻编辑的能力在新闻工作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本文试图从新闻编辑发现新闻的能力、突显新闻的能力、优化新闻的能力、创新新闻的能力四个方面阐述新闻编辑的作用。  新闻稿件的处理离不开新闻编辑。一篇新闻稿件展现出来的水平之高低,既取决于记者的采写能力,也取决于新闻编辑水平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形态出现了新变化。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农村学校寄宿制、小规模校和大班大校同时存在。乡村教育大致有四种形态:合村并居式的;校车接送;寄宿制;教学点模式。面对城镇化、留守儿童、信息化等诸多现实挑战,农村教育如何升级?难点在哪里?  农村教育转向城镇化教育是必然趋势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这是著名教育陶行知先生1926年《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文中的一
前些年,我国西部部分偏远山区一直存在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问题;撤点并校让许多地方的孩子上学很辛苦,使得教学点难以维持;而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更是农村教育待解决的难题。  中西部农村初中是重点  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1.8%。  但近年来,农村教育还是存在着入学率
多年来,农村教师流失严重,老龄化突出,外出培训不足,工资待遇差。这些问题现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问题正在快速解决中。  困扰:培养即走  有一批稳定的教师队伍,才会有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城镇化大潮之下,教育行政部门很难阻挡教师向城市流动,因此,一系列公共政策的设计,难免会在强制性调控的基础上,保留必要的向城性疏导特征。在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自身也面临重重困局,这些困局的破解,又助推了乡校中农村教
当越来越多的城里学生从“泡科技馆、逛博物馆”中获得知识和快乐时,对农村学生而言,走进现代化科技馆、博物馆基本上还是一种奢望。为逐步填平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这道鸿沟,农村教育要实现自我突破,其教育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更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除了乡间果园绿地,电子白板、微课技术以及博物馆、科技馆等,都应成为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新配置。正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姜树华所言:“乡村教育只有融入乡村生活,才具有生命力。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许多农村学校依然传承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时间 汗水”的辛勤耕耘;即便是进行课改,有些教师的认识也比较肤浅,认为把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为“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说,种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亟待更新!  更新观念是根本  农村教师受环境限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