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to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探究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我地理教学中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将地理教学生活化,从生活实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极大的焕发了课堂的生命力,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优化了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自主探究 能力 情境 生活化
  一、高中地理教学要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一节课要给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读、去思、去说、去写,让所有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不要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和动笔操练作业一起布置,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书面作业而虚化了读书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读书的速度来安排读书时间,应当有较充分的时间让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独立读书学习。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学生只有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不断克服探究的障碍,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对学生探究的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教师还可作适当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简图的观察,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学生思维,诱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地理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围绕问题自主探究
  教学中,根据所授课的内容,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音影给学生展示地理情境内容及相关的材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使他们在兴趣中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产生“我要学”“的愿望。课前学生先对要学习的章节进行预习,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上课时再与老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加以对照,使目标意识更强更明确。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图像、图表;二是阅读后要求学生提出新问题;三是注意读记结合。四是阅读时特别注意地理学科图文结合的特点,进行图文转换。在教学中学生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独立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共同探究。另外,地理教师要掌握大局,学会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控:一对于教材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提示。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图,从正反、纵横、交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三是讨论时学生在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四是尽可能发挥全部组员的才智,让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树立學生的自信心。
  三、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从生活实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侵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这样能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相系,将地理教学生活化。
其他文献
分析了影响丛书书目数据不规范的原因,提出了从编目细则、立法工作、自动化检测系统等方面规范丛书书目数据的几点建议。
隐性知识的存在及其显性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阐述了隐性知识的产生和有效转移是建立在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之上的,探讨了促进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措施。
语文学习不仅能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了解文学艺术背后的魅力,而且可以在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一面。小学语文课堂上应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学习主体性创新模式一、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对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讲课注偏重于教,教学课堂相对呆板,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对
【摘要】通过多年体育教学实践的探索,提出了高等学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与体育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理清思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意志品质荣誉感随着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体育教学逐渐从注重增强人的体质向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完善人格方面转化。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使得思想教育和谐的寓于职业技能教学之中,真正发挥体育教学在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产物。如何将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中职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为我们不断思考、研究、探索的課题。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2 1 3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模式  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年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