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宗祥是专业影视、话剧演员,出演歌剧、话剧、京剧近20部,主演过《包氏父子》、《智取华山》、《神秘的大佛》等影片,还参加过《浪迹天涯》、《黄粱梦》等电视连续剧的拍摄。
管宗祥与葛存壮、陈强、谢铁骊是同一代的老表演艺术家。古话说“虎父无犬子”,管宗祥的儿子管虎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虎子”。当年父亲羽翼庇护下的小儿,如今凭借《黑洞》、《斗牛》等多部力作,已跻身中国第六代新锐导演之列!
管宗祥40岁那年,才有了儿子管虎。当时,大女儿已经十多岁了,管宗祥和妻子本不打算再要孩子,可当时“文革”武斗之风愈演愈烈,很多人劝管宗祥,赶紧再生个孩子吧,那样人家就不找你麻烦了。
然而,管虎的降临并没能让父母远离劫难,管宗祥还是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妻子也到了青海改造。爹娘远在天涯,管虎成了没人管的苦孩子,是好心的邻家爷爷把他养到了12岁。
管宗祥和妻子返京后,夫妻俩抱着补偿的心态,对管虎关怀备至。管宗祥本来就是一个喜欢玩闹的老小孩,多年的批斗、改造并没改变他的心性。他很能和儿子玩到一起,两人晚上打着手电捉蛐蛐,一起聊女孩子,开着没大没小的玩笑,父子处得像哥们儿似的。
管虎14岁就谈了场恋爱,并把女孩带回家,当着父亲的面,管虎也敢抽烟,这要在一般家庭可是翻天的大事,可管宗祥却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管虎说,他能有今天的成绩,还得益于父亲当年对他无为而治的家教态度,让孩子的心境放任自流,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顺应了儿童的天性。
十多年没和父亲在一起,管虎并不知道父亲的演员身份。管宗祥返京后,被下放到中国第五药物研究所任药物研究员。管虎经常去单位找父亲玩,他隐约感觉父亲周围的朋友大都演过戏,他的父亲胡琴拉得特别好,吹拉谈唱更是样样精通。直到全家搬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居住后,他才知道父亲原来也是一名演员。
在管虎的印象中,妈妈工作积极认真,父亲却是个散漫而又很情绪化的人,他身上有种诗人或画家的随心所欲,遇到不平的事情,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放炮”。
管宗祥当年被打成右派,也是因为说话太直惹的祸。在妻子的批评和建议下,他发誓要做个深藏不露的人,为表决心,还特意把名字改成“管束”,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管宗祥发现改变性格实在太难,让他不发表意见,遇到不平隐忍不发,肯定会憋坏了身体。于是,他又恢复了急公好义的脾气。
管宗祥和妻子都是演员,大女儿也走上了表演道路。平反以后,管宗祥事业上达到了高峰期,《神秘的大佛》、《梨园传奇》、《包氏父子》都是那时候拍的。管虎整天见不到父亲,心里空落落的。管宗祥拍完戏回家休息几天,父子俩好得一个人似的。管虎只要不上学,就和父亲混在一起,泡澡堂爷儿俩相互搓背,还整天缠着父亲讲片场拍戏的趣闻轶事,也就在那个时候,管虎心里萌发了将来从事电影事业的愿望。
转眼,管虎上了高中,一向对儿子的事情很少过问的妈妈去了趟日本,看到当牙医很有市场,回国后,就逼着学理科的儿子将来报考医学院,她认为从艺这条路非常艰辛,不适合管虎,医生是一个特别理想的职业,收入高且受人尊重。管虎不听妈妈的话,母子俩争吵不休。管宗祥保持中立,既没逼儿子,也没帮妻子说话,管虎说父亲是老好人,两边都不得罪,管宗祥就嘿嘿地笑。
当时,管虎的文科成绩比理科强得多,但他拗不过妈妈的唠叨,稀里糊涂就顺从了妈妈的意思,高二分科时报了理科。可理科不是他的强项,上物理化学课就跟听天书似的,一听到“摩尔”等名词就头疼,管虎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第一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管虎决定自己“当家作主”,复读时理科改为文科,他的记忆力超常,历史地理看一遍过目不忘,而且作文写得特别棒,这也给他后来当导演奠定了基础。
最绝的是,复读那一年,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管虎把长发剃成了光头,并背起铺盖卷儿,躲到远房亲戚家,一住就是三个月,头悬梁锥刺骨发愤苦读,一心想报考艺术院校的管虎,还把许多电影方面的书籍都通读了一遍。
对于儿子的决定,管宗祥一百个赞成。他只要有空,就跑到亲戚家看儿子,临走时还丢下些钱,他和儿子从不说学习上的事情,只谈双方感兴趣的事儿,管虎觉得老爸的心和他贴得特别近。
10个月的复读,让管虎瘦了一圈。然而,高考发榜后,他给了家人一个天大的惊喜:他居然一下子接到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三家艺术类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管虎以高于录取线47分的成绩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彻底来了个“弃医从艺”。
考入大学后管虎才知道,他高中复读那年,父亲很少出门,见人都低着头走路。现在想想,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考大学对于中国的孩子家长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管虎如愿以偿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深造后,管宗祥的腰杆挺得倍儿直,见谁都笑呵呵的,管虎现在想想都有些动容。
管虎毕业后,管宗祥对儿子的事业格外上心,他虽然从不参与,却明里暗里为儿子加油鼓劲儿。他和妻子还应儿子的邀请,在他的《紧急链接》、《活着,真好》等作品中出演角色。
如今,儿子拍出了一部部受观众好评的作品,让管宗祥分外开心,别人介绍他是“管虎的父亲”,他也很享受地点头示意。让他更得意的是,儿子特别孝顺,无论身处国内还是国外,每天都要给父母打一个长途电话,乐得管宗祥每天都在家里高唱:我家的红灯有人传!
(责编:辛娅)
管宗祥与葛存壮、陈强、谢铁骊是同一代的老表演艺术家。古话说“虎父无犬子”,管宗祥的儿子管虎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虎子”。当年父亲羽翼庇护下的小儿,如今凭借《黑洞》、《斗牛》等多部力作,已跻身中国第六代新锐导演之列!
管宗祥40岁那年,才有了儿子管虎。当时,大女儿已经十多岁了,管宗祥和妻子本不打算再要孩子,可当时“文革”武斗之风愈演愈烈,很多人劝管宗祥,赶紧再生个孩子吧,那样人家就不找你麻烦了。
然而,管虎的降临并没能让父母远离劫难,管宗祥还是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妻子也到了青海改造。爹娘远在天涯,管虎成了没人管的苦孩子,是好心的邻家爷爷把他养到了12岁。
管宗祥和妻子返京后,夫妻俩抱着补偿的心态,对管虎关怀备至。管宗祥本来就是一个喜欢玩闹的老小孩,多年的批斗、改造并没改变他的心性。他很能和儿子玩到一起,两人晚上打着手电捉蛐蛐,一起聊女孩子,开着没大没小的玩笑,父子处得像哥们儿似的。
管虎14岁就谈了场恋爱,并把女孩带回家,当着父亲的面,管虎也敢抽烟,这要在一般家庭可是翻天的大事,可管宗祥却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管虎说,他能有今天的成绩,还得益于父亲当年对他无为而治的家教态度,让孩子的心境放任自流,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顺应了儿童的天性。
十多年没和父亲在一起,管虎并不知道父亲的演员身份。管宗祥返京后,被下放到中国第五药物研究所任药物研究员。管虎经常去单位找父亲玩,他隐约感觉父亲周围的朋友大都演过戏,他的父亲胡琴拉得特别好,吹拉谈唱更是样样精通。直到全家搬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居住后,他才知道父亲原来也是一名演员。
在管虎的印象中,妈妈工作积极认真,父亲却是个散漫而又很情绪化的人,他身上有种诗人或画家的随心所欲,遇到不平的事情,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放炮”。
管宗祥当年被打成右派,也是因为说话太直惹的祸。在妻子的批评和建议下,他发誓要做个深藏不露的人,为表决心,还特意把名字改成“管束”,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管宗祥发现改变性格实在太难,让他不发表意见,遇到不平隐忍不发,肯定会憋坏了身体。于是,他又恢复了急公好义的脾气。
管宗祥和妻子都是演员,大女儿也走上了表演道路。平反以后,管宗祥事业上达到了高峰期,《神秘的大佛》、《梨园传奇》、《包氏父子》都是那时候拍的。管虎整天见不到父亲,心里空落落的。管宗祥拍完戏回家休息几天,父子俩好得一个人似的。管虎只要不上学,就和父亲混在一起,泡澡堂爷儿俩相互搓背,还整天缠着父亲讲片场拍戏的趣闻轶事,也就在那个时候,管虎心里萌发了将来从事电影事业的愿望。
转眼,管虎上了高中,一向对儿子的事情很少过问的妈妈去了趟日本,看到当牙医很有市场,回国后,就逼着学理科的儿子将来报考医学院,她认为从艺这条路非常艰辛,不适合管虎,医生是一个特别理想的职业,收入高且受人尊重。管虎不听妈妈的话,母子俩争吵不休。管宗祥保持中立,既没逼儿子,也没帮妻子说话,管虎说父亲是老好人,两边都不得罪,管宗祥就嘿嘿地笑。
当时,管虎的文科成绩比理科强得多,但他拗不过妈妈的唠叨,稀里糊涂就顺从了妈妈的意思,高二分科时报了理科。可理科不是他的强项,上物理化学课就跟听天书似的,一听到“摩尔”等名词就头疼,管虎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第一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管虎决定自己“当家作主”,复读时理科改为文科,他的记忆力超常,历史地理看一遍过目不忘,而且作文写得特别棒,这也给他后来当导演奠定了基础。
最绝的是,复读那一年,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管虎把长发剃成了光头,并背起铺盖卷儿,躲到远房亲戚家,一住就是三个月,头悬梁锥刺骨发愤苦读,一心想报考艺术院校的管虎,还把许多电影方面的书籍都通读了一遍。
对于儿子的决定,管宗祥一百个赞成。他只要有空,就跑到亲戚家看儿子,临走时还丢下些钱,他和儿子从不说学习上的事情,只谈双方感兴趣的事儿,管虎觉得老爸的心和他贴得特别近。
10个月的复读,让管虎瘦了一圈。然而,高考发榜后,他给了家人一个天大的惊喜:他居然一下子接到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三家艺术类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管虎以高于录取线47分的成绩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彻底来了个“弃医从艺”。
考入大学后管虎才知道,他高中复读那年,父亲很少出门,见人都低着头走路。现在想想,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考大学对于中国的孩子家长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管虎如愿以偿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深造后,管宗祥的腰杆挺得倍儿直,见谁都笑呵呵的,管虎现在想想都有些动容。
管虎毕业后,管宗祥对儿子的事业格外上心,他虽然从不参与,却明里暗里为儿子加油鼓劲儿。他和妻子还应儿子的邀请,在他的《紧急链接》、《活着,真好》等作品中出演角色。
如今,儿子拍出了一部部受观众好评的作品,让管宗祥分外开心,别人介绍他是“管虎的父亲”,他也很享受地点头示意。让他更得意的是,儿子特别孝顺,无论身处国内还是国外,每天都要给父母打一个长途电话,乐得管宗祥每天都在家里高唱:我家的红灯有人传!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