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g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14.7岁.术前诊断寰枢关节不稳33例,寰枢关节脱位25例.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JOA 8~16分,平均13.2±1.8分).采用的内固定方式包括寰枢椎弓根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枢椎椎板螺钉、下颈椎侧块螺钉及下颈椎棘突螺钉.58例“组合式固定”患者中,45例应用2种内固定方式组合,9例应用3种方式组合,4例应用4种方式组合.使用“组合式固定”的原因包括:枢椎段椎动脉高跨、枢椎椎弓根细小或椎体发育不良、颈椎椎弓根变薄(颈椎融合畸形患者)、枢椎椎弓根骨质疏松明显以及医源性枢椎椎弓骨折等.观察手术融合率及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血管损伤.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8±10.5个月.57例(98.3%)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获得骨性融合,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造成未融合.术前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 11~17分,平均15.2±1.5分).6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延迟愈合、脑脊液漏以及内固定松动.结论:针对合并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合理选择“组合式”内固定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其他文献
本文是以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针对复杂环境下的车辆前方多车道识别以及运用DSP使系统小型化的方法。在路面存在大量噪声的情况下,依据目标函数采用抛物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分析胸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6月~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患者共2632例,其中8例出现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目的:总结和分析非典型胸腰椎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特点,为非典型脊柱结核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3年12月~2018年12月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