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前言
在防水措施各个环节中,防水混凝土的施工最易发生一些细节上的疏漏.这些施工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往往是设计图纸及标准图集中没有明确指出的,需要靠施工及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工作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保证的,而正是这些细节要求未能达到,才容易导致工程渗漏水的出现。通过积累施工经验,发现造成地下工程渗漏的主要原因就是防水层质量不可靠,而混凝土自身义存在诸多问题,使抗渗能力大打折扣。地下防水工程不管哪个防水等级,结构自防水是根本防线,因此在施工中分析影响防水混凝土自防水效果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改善混凝土自身的抗渗能力,成为施工人员关注的重点。
1.影响防水混凝土的自防水效果因素及防治措施
1.1防水混凝土結构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
由于防水混凝土中水泥固有收缩作用的弱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易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客观影响,如保护层过薄则极易开裂,地下水极易从这些薄弱部位渗入,并沿钢筋爬向混凝土内部,在混凝土不密实处出现渗漏。
防治措施:绑扎钢筋时,应以合适的间距设置钢筋保护层垫块,垫块厚度和强度满足要求。在钢筋工程全部完成浇筑混凝土前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看有无垫块被压碎或移位的情况,并及时补放或调整。
1.2防水剂的选择及配合比的设计
为了提高自防水混凝土的抗渗能力,要选择性能良好的膨胀剂。还必须选择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试验室进行配合比设计,进行配合比设计时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2Mpa,水泥用量≥300kg/m3,砂率宜为35-45%,水灰比≤0.55,坍落度不宜大于140mm。另外,采用商品混凝土时必须考虑路途远近及道路运输状况,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1.3防水混凝土一次浇筑量不能过多
浇筑分层过厚,振捣器作用有效半径长度不够,易发生漏振、欠振现象。混凝土因振捣不密实容易产生蜂窝、麻面、孔洞等缺陷而影响其防水抗渗性能。
防治措施:根据防水混凝土采用的振捣方法来确定其浇筑层的厚度。施工时还应注意,每层浇筑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h,气温高于30℃时不得超过lh。
1.4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绑扎铁丝等不能直接接触模板
如果钢筋、铁丝等接触到模板,拆模后铁件裸露在外,成为渗水通道,水沿铁件通过混凝土造成渗漏。
防治措施:钢筋不得用铁钉或铁丝固定在模板上,而必须用同配合比的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块做垫块,确保保护层厚度。垫块宜呈梅花形设置,垫块要扎在竖向和横向钢筋的交叉点上。此外,绑扎钢筋或绑扎垫块铁丝的接头应弯向钢筋内侧.严禁向外接触模板。
1.5防水混凝土在终凝前被水浸泡
若混凝土在终凝前被水浸泡,将影响防水混凝土的正常硬化,增大了混凝土的水灰比或混进泥水降低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
防治措施:施工前应将基坑或基底内的积水抽排干净,必要时在作业面四周设置挡水墙或堆起砂袋,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完成终凝前积水流人。
1.6防止混凝土养护不良、不及时
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及时,或拆模后即暴露在大气中,不采取养护及其他防范措施,容易造成早期脱水,不仅使水泥水化不完全,而且游离水通过表面迅速蒸发形成彼此连通的毛细管孔网,成为渗水通路。同时混凝土收缩增大,出现龟裂,使混凝土抗渗性能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抗渗能力。
防治措施:①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及时养护,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提高周围环境的湿度,延缓混凝土内部水分的蒸发时间,使水泥得以充分水化,由水化产物堵塞毛细孔隙,从而形成不连通的毛细孔,使混凝土抗渗性得到提高。②加强早期养护,特别是7d内的养护对混凝十极为重要,也是混凝土获得强度和抗菌素渗性的必要条件。一般养护期不少于14d,采用火山灰硅酸盐水泥配制的防水混凝土不应少于21d,每天浇水2次3次,并用湿草袋覆盖混凝土表面。③炎热季节防水混凝土拆木模板前应先往木模板上浇水,以保持混凝土表面有充足的水分。拆模后应立即浇水养护,并覆盖湿草袋、塑料薄膜或喷涂养护剂,以避免和延缓混凝土失水过快。此外,炎热季节切忌防水混凝土在中午或温度最高的时间拆模,以防失水过快出现于缩裂缝,拆模时间以早、晚间为宜。
1.7墙体分批浇筑防水混凝土时,振捣深度不够,振捣器未插入前一层已振实的混凝土中这样容易导致先后两次浇筑的混凝土界面间结合不严密,形成施工缝或局部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等缺陷,影响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整体性,成为防水工程渗漏的隐患:
防治措施:消除分层浇筑的混凝土界面间的任何不密实缺陷、①若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浇筑分层厚度一般为300mm左右,分层浇筑间隔时间不超过2h,气温超过30℃时不超过1h。②第二层防水混凝土浇筑时间应在第一层初凝之前,将振捣器插入第一层混凝土中深约50mm-80mm,并充分振捣,减少第一层混凝土表面的泌水、气泡,使两层混凝土混为一体,形成均匀整体的防水混凝土结构。
1.8应注意施工缝的处理
施工缝是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地下工程易出现渗漏的部位,如果施工缝处理不当,极易形成渗漏水的通道。
防治措施: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宜少留施工缝,尤其是顶板、底板更不宜留设施工缝,墙体必须留设施工缝时,只准留水平施工缝,并应留在高出底板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拱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墙接缝线以下150mm~300mm处。①在施工缝的迎水面抹20mm厚聚合物防水砂浆,并在其表面粘贴3mm~4mm厚高聚物改性沥清防水卷材或涂刷2mm厚聚氨酯防水涂料。②采用中置式钢板止水带时,止水带应垂直放置于施工缝的正中间位置并固定牢固,其翼缘应朝向迎水面,以更好的起到止水作用。③施工缝两侧的混凝十浇筑时间间隔不能太久,以免接缝处新旧混凝土收缩值相差太大而产生裂缝。④为使接缝严密,浇筑前,应对缝面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浮粉和杂物,用水冲洗干净保持湿润,再铺20mm~25mm厚水泥砂浆一层或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筑混凝土。⑤施工缝处的模板应后拆。
1.9基础底板与侧墙交接部位及地下室外墙后浇带的处理
防治措施:(1)底板与侧墙交接部位。由于底板与侧墙不是同时浇筑的,施工时可采用砌筑永久性保护墙(砖胎模)的方式,先空铺施工防水卷材附加层,然后在附加层上再做一层防水卷材,两层防水卷材之间采用满粘法。在结构底板标高的位置先甩出卷材接茬的长度,一般不小于300mm。并采取覆土或虚砌3皮砖的方式对防水卷材进行保护。底板施工完毕后,将甩茬的防水卷材表面清理干净,再与上部防水卷材进行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2)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后浇带防水是外墙防水施工的关键,如果措施不当,将对整个外墙的防水施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可采用在后浇带部位加设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的方式,将防水材料施工于盖板上,从而使防水层形成一个整体。
2.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对于地下防水砼工程施工单位都必须从各方面对工程质量引起重视。以上所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结合工程实际结构形式及所选择的施工工艺做以调整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施工队伍的资质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健全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及工序检查制度,做好前事、事中、事后控制,从而实现以工程创美社会,因工程精彩人生!
在防水措施各个环节中,防水混凝土的施工最易发生一些细节上的疏漏.这些施工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往往是设计图纸及标准图集中没有明确指出的,需要靠施工及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工作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保证的,而正是这些细节要求未能达到,才容易导致工程渗漏水的出现。通过积累施工经验,发现造成地下工程渗漏的主要原因就是防水层质量不可靠,而混凝土自身义存在诸多问题,使抗渗能力大打折扣。地下防水工程不管哪个防水等级,结构自防水是根本防线,因此在施工中分析影响防水混凝土自防水效果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改善混凝土自身的抗渗能力,成为施工人员关注的重点。
1.影响防水混凝土的自防水效果因素及防治措施
1.1防水混凝土結构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
由于防水混凝土中水泥固有收缩作用的弱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易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客观影响,如保护层过薄则极易开裂,地下水极易从这些薄弱部位渗入,并沿钢筋爬向混凝土内部,在混凝土不密实处出现渗漏。
防治措施:绑扎钢筋时,应以合适的间距设置钢筋保护层垫块,垫块厚度和强度满足要求。在钢筋工程全部完成浇筑混凝土前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看有无垫块被压碎或移位的情况,并及时补放或调整。
1.2防水剂的选择及配合比的设计
为了提高自防水混凝土的抗渗能力,要选择性能良好的膨胀剂。还必须选择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试验室进行配合比设计,进行配合比设计时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2Mpa,水泥用量≥300kg/m3,砂率宜为35-45%,水灰比≤0.55,坍落度不宜大于140mm。另外,采用商品混凝土时必须考虑路途远近及道路运输状况,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1.3防水混凝土一次浇筑量不能过多
浇筑分层过厚,振捣器作用有效半径长度不够,易发生漏振、欠振现象。混凝土因振捣不密实容易产生蜂窝、麻面、孔洞等缺陷而影响其防水抗渗性能。
防治措施:根据防水混凝土采用的振捣方法来确定其浇筑层的厚度。施工时还应注意,每层浇筑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h,气温高于30℃时不得超过lh。
1.4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绑扎铁丝等不能直接接触模板
如果钢筋、铁丝等接触到模板,拆模后铁件裸露在外,成为渗水通道,水沿铁件通过混凝土造成渗漏。
防治措施:钢筋不得用铁钉或铁丝固定在模板上,而必须用同配合比的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块做垫块,确保保护层厚度。垫块宜呈梅花形设置,垫块要扎在竖向和横向钢筋的交叉点上。此外,绑扎钢筋或绑扎垫块铁丝的接头应弯向钢筋内侧.严禁向外接触模板。
1.5防水混凝土在终凝前被水浸泡
若混凝土在终凝前被水浸泡,将影响防水混凝土的正常硬化,增大了混凝土的水灰比或混进泥水降低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
防治措施:施工前应将基坑或基底内的积水抽排干净,必要时在作业面四周设置挡水墙或堆起砂袋,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完成终凝前积水流人。
1.6防止混凝土养护不良、不及时
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及时,或拆模后即暴露在大气中,不采取养护及其他防范措施,容易造成早期脱水,不仅使水泥水化不完全,而且游离水通过表面迅速蒸发形成彼此连通的毛细管孔网,成为渗水通路。同时混凝土收缩增大,出现龟裂,使混凝土抗渗性能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抗渗能力。
防治措施:①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及时养护,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提高周围环境的湿度,延缓混凝土内部水分的蒸发时间,使水泥得以充分水化,由水化产物堵塞毛细孔隙,从而形成不连通的毛细孔,使混凝土抗渗性得到提高。②加强早期养护,特别是7d内的养护对混凝十极为重要,也是混凝土获得强度和抗菌素渗性的必要条件。一般养护期不少于14d,采用火山灰硅酸盐水泥配制的防水混凝土不应少于21d,每天浇水2次3次,并用湿草袋覆盖混凝土表面。③炎热季节防水混凝土拆木模板前应先往木模板上浇水,以保持混凝土表面有充足的水分。拆模后应立即浇水养护,并覆盖湿草袋、塑料薄膜或喷涂养护剂,以避免和延缓混凝土失水过快。此外,炎热季节切忌防水混凝土在中午或温度最高的时间拆模,以防失水过快出现于缩裂缝,拆模时间以早、晚间为宜。
1.7墙体分批浇筑防水混凝土时,振捣深度不够,振捣器未插入前一层已振实的混凝土中这样容易导致先后两次浇筑的混凝土界面间结合不严密,形成施工缝或局部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等缺陷,影响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整体性,成为防水工程渗漏的隐患:
防治措施:消除分层浇筑的混凝土界面间的任何不密实缺陷、①若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浇筑分层厚度一般为300mm左右,分层浇筑间隔时间不超过2h,气温超过30℃时不超过1h。②第二层防水混凝土浇筑时间应在第一层初凝之前,将振捣器插入第一层混凝土中深约50mm-80mm,并充分振捣,减少第一层混凝土表面的泌水、气泡,使两层混凝土混为一体,形成均匀整体的防水混凝土结构。
1.8应注意施工缝的处理
施工缝是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地下工程易出现渗漏的部位,如果施工缝处理不当,极易形成渗漏水的通道。
防治措施: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宜少留施工缝,尤其是顶板、底板更不宜留设施工缝,墙体必须留设施工缝时,只准留水平施工缝,并应留在高出底板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拱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墙接缝线以下150mm~300mm处。①在施工缝的迎水面抹20mm厚聚合物防水砂浆,并在其表面粘贴3mm~4mm厚高聚物改性沥清防水卷材或涂刷2mm厚聚氨酯防水涂料。②采用中置式钢板止水带时,止水带应垂直放置于施工缝的正中间位置并固定牢固,其翼缘应朝向迎水面,以更好的起到止水作用。③施工缝两侧的混凝十浇筑时间间隔不能太久,以免接缝处新旧混凝土收缩值相差太大而产生裂缝。④为使接缝严密,浇筑前,应对缝面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浮粉和杂物,用水冲洗干净保持湿润,再铺20mm~25mm厚水泥砂浆一层或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筑混凝土。⑤施工缝处的模板应后拆。
1.9基础底板与侧墙交接部位及地下室外墙后浇带的处理
防治措施:(1)底板与侧墙交接部位。由于底板与侧墙不是同时浇筑的,施工时可采用砌筑永久性保护墙(砖胎模)的方式,先空铺施工防水卷材附加层,然后在附加层上再做一层防水卷材,两层防水卷材之间采用满粘法。在结构底板标高的位置先甩出卷材接茬的长度,一般不小于300mm。并采取覆土或虚砌3皮砖的方式对防水卷材进行保护。底板施工完毕后,将甩茬的防水卷材表面清理干净,再与上部防水卷材进行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2)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后浇带防水是外墙防水施工的关键,如果措施不当,将对整个外墙的防水施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可采用在后浇带部位加设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的方式,将防水材料施工于盖板上,从而使防水层形成一个整体。
2.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对于地下防水砼工程施工单位都必须从各方面对工程质量引起重视。以上所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结合工程实际结构形式及所选择的施工工艺做以调整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施工队伍的资质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健全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及工序检查制度,做好前事、事中、事后控制,从而实现以工程创美社会,因工程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