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通过学生的看、想、说、做等,训练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
其次,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
再次,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而前提是要激发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在实践中提高兴趣并获取知识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创设情境:先由两个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行走,设问:“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行走的结果如何?”……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再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自觉性。
2.动手操作引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 “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且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这样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较好。
3.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
2.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逐渐达到完整、流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
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
其次,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
再次,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而前提是要激发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在实践中提高兴趣并获取知识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创设情境:先由两个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行走,设问:“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行走的结果如何?”……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再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自觉性。
2.动手操作引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 “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且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这样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较好。
3.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
2.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逐渐达到完整、流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
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