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情的旷世之悲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o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东南飞》全诗357句,共1785字,曾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也”。该诗最大的艺术成就,众所周知,绝非仅仅因为篇幅之长,而在于通过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十数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述唱了一曲大美真情的旷世悲歌。其中,女主人公刘兰芝的悲剧形象尤为让人痛彻心扉,随着诗卷一步步展开的,恰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文结合众多赏析文章和不同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案设计,从三个方面对刘兰芝的悲剧形象进行分析,以期对该诗的解读有所助益。
  一、刘兰芝个人形象的多维美感
  刘兰芝是美丽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刘兰芝是勤劳的:“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刘兰芝又是聪慧能干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三日断五匹”,“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刘兰芝也是善良友爱的:“‘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泣涕百余行。”
  对待爱情,刘兰芝又是如此的坚韧,如此的忠贞不渝。从“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到“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再到“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总之,诗中的刘兰芝是那么美丽、勤劳、善良、聪慧、忠贞不渝!她秀外慧中,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集多维美感于一身。同时,她的个人形象又是极为真实的,是深深植根于汉末社会之中的普通劳动妇女的一员。她既非屈原笔下“披薜荔兮带女萝”“乘赤豹兮从文狸”的亦巫亦神的山鬼,也非曹植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洛神。因此,她的形象更容易被感知,更能打动我们,更能打动千百年来的一代代读者。
  二、刘兰芝社会抗争的多重痛感
  集多维美感于一身的刘兰芝,不是也不可能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孤零零的个人,她作为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同样经受着家庭、婚姻、亲情、爱情与人生的风刀霜剑,承受着与社会苦苦抗争的多重痛感。主要表现在:
  1.个人形象的不同映像
  美丽、勤劳、善良、聪慧、忠贞不渝的刘兰芝,在小姑的眼中,是勤谨可爱的长嫂,因为她们一起相伴,一起嬉戏,这也许是嫁入焦家的刘兰芝婚后生活中少有的一抹亮色。身为府吏的焦仲卿平时是忙碌的(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而焦母又是如此的暴虐专横,不可亲近(槌床便大怒)。在丈夫的眼中,她是不可多得的人生伴侣(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在生母的眼中,她更是知书达理,极具妇仪。可是,在焦母的眼中,刘兰芝却是如此不堪:“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而正是焦母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刘兰芝的婚姻悲剧。
  2.自求遣归与焦家三别
  面对焦母的逼迫,刘兰芝认识深刻,态度果决:“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在她自己的眼中,遣归不是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婆母的不容。面对丈夫的再娶之议,兰芝头脑十分清醒:“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面对生母的拊掌诘问,她虽然“进退无颜仪”,但坚言“儿实无罪过”。因此,兰芝与焦母之别,严妆以待,极为刚毅;与小姑之别,泪落连珠,极为哀婉;与丈夫之别,耳语同誓,极为深情,在相当的理性之外,又深怀“不久望君来”的迷离祈盼。可见,刘兰芝对造成自己婚姻悲剧的原因认识十分清楚,不再委曲求全,勉强栖身。
  3.拒媒、允婚、以死相争的两世情殇
  遣归、立誓、望君来的刘兰芝,在和焦仲卿话别之时,已经隐隐意识到,这一别恐怕难以两全了:“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事情的发展果如兰芝所料,“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婉拒之后,接着太守为子求婚,刘母再次婉拒:“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此时,刘兄出场,“怅然心中烦”,在他看来:“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这就是刘兄的立场与眼光,恐怕也是世人攀权结贵的处世之道。外人看重的是“势”,兰芝和仲卿看重的是“情”,兰芝被迫允婚的前提是“理”,面对哥哥的诘问,她的回答是:“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势、理、情三者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刘焦二人的爱情悲剧。
  坚毅果决的刘兰芝,面对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金玉车、青骢马、金镂鞍,先是“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接着“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终至“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刘兰芝不慕权贵、以死抗争的结论是“人事不可量”“魂去尸长留”,在读者的眼中,刘兰芝殉情留下的恰恰是跨越封建礼教宗法、追求爱情自由的不死之魂,现世之悲带来的是两世情殇。这种“生不同衾死同穴”的爱情悲剧不禁使人慨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三、刘兰芝悲剧命运的多层伤感
  刘兰芝的悲剧,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她是那么清醒地、高洁地、有预见地、眼睁睁地、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婚姻悲剧、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是一种理性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不可逆的死亡。因为在现世之中,“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所以她与焦仲卿只能“东南飞”,只能祈求来世、另世的琴瑟和谐,那就是如果化为松柏梧桐,惟愿“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如果化为鸳鸯,唯愿“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我们不禁要问:刘兰芝现世之中的“高楼”究竟是什么,让她不可逾越,唯有一死?是此前所解的“封建礼教宗法”吗?是攀权结贵的势利世情吗?还是焦仲卿的软弱?抑或她自身的性格?都像是,又都像不是。没有原因的悲剧,是一种更加痛苦的悲剧。
  在女性悲剧的长廊中,刘兰芝有着别人不可逾越的光芒,她美丽、善良、勤劳、聪慧、刚毅、知性、忠贞、敢于抗争、极为真实,她遣归、拒媒、允婚、赴死,在一步步的转换中,她对自己的处境始终有十分深刻而清醒的认知。她不是祝英台,不是杜十娘,也不是朱丽叶,她是有着独特而真实美感的“这一个”,因而,留给我们更为多层、更为朦胧的伤感。
其他文献
专家简介:  欧阳中石,山东省肥城人,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顾问。  欧阳启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主编。  书法教育应与汉字认知结合  光明明:您教过语文课,对汉字的认知有一套自己的观点。请问您怎么看书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篇童话自1923年首次入选《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以来,至今仍保留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作为经典童话名篇,对其的解读也是开放性的、多角度的,这也为作品教育价值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一、人道主义视角下的女性解放  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北京一零一中学建校于1 9 4 6 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1 9 5 5 年,学校定名为北京一零一中, 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并释其含义为“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建校六十多年来, 一零一中学语文组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不断进取创新。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三年来, 语文学科组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不但培养了学生深厚的语文素养, 而且取得了优异的考试成绩
《与朱元思书》原文不长,节录如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象营构为主,借象达意是常见的手法。《诗经》中“赋”“比”“兴”都以象为中介:“赋”其实是象的铺排,“比”强调的是异象之相似,“兴”则托象起情。因此,鉴赏诗歌往往要突破有限象之局限,延伸至无限宇宙、历史与人生,追求象外之意。  《卫风·氓》中,“淇水”明确出现了三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其实,据文意,应还有一次,即女主人公出嫁,须渡过淇水嫁到对
近年来,“麻辣杂谈、麻辣时评、麻辣讲课、麻辣教师、麻辣女友、麻辣黑板报、麻辣博文”等“麻辣X”结构流行于网络、电视、报刊诸媒体。这里的“麻辣”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名“麻辣豆腐、麻辣火锅”等中的“麻辣”不同,它并不是指“味觉的麻感和辣感”,而是有了新的意义。新义既由其原义“味觉的麻和辣”引申而来,又由日剧《麻辣教师GTO》的影响衍生出来。  1,由原义引申出来,突显“刺激”  “麻辣”能使人产生味
赵谦翔先生给语文教学着上“绿”色,称之为“绿色”语文教学;王君女士给语文教学着上“青春”色,称之为“青春”语文教学;王崧舟先生给语文教学着上“浪漫”色彩,称之为“诗意”语文教学……我想如果非要给语文教学着“色”的话也该着上“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才算不失其真实!与其这样,我倒主张:  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无需着色!  在现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各种版本的教材、教辅资料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各种语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不够“纯粹”,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步履匆匆”。  尽管当今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却不能一味紧跟“快节奏”的时代步伐。很多时候,语文课堂教学是要“放慢脚步”的,因为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有太多的“沿途风景”值得我们去欣赏,需要我们去欣赏。  走马观花、快马扬鞭,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怎一个“快”字了得?  到底是什么让语文课堂教学的脚步如此匆忙?时间所限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不断受到学术界和普通百姓的关注。小学背诵《三字经》《千字文》,中学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等选修课,大学公共课里讲经史子集。社会上也先后掀起了讲读《论语》《三国》等文化经典的热潮。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推出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全国9个省市进行了试点。2008年3月27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了《关于以传统节
【摘 要】笔者基于项目式学习理论,创设切合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明确项目任务,经历方案设计、编写代码、调试并解决问题,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活动中,推进“转盘游戏”项目式学习,并探讨在小学阶段开展图形化编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为学生信息素养的落地寻求有效手段。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图形化编程 信息素养  项目式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