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性和人的本质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you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学界一直以来争论不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理论将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应该通过对比将其区分开来。
  关键词:人性;人的本质;对比
  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看法。即使马克思在经典著作中阐述了自己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观点,后世原本将马克思奉为神明的教条追随者们却也对此各抒己见。作为人学研究不可忽略的根本问题,人性和人的本质时刻散发着它们独特的研究魅力。
  一、人性
  关于人性的定义,一般说来有两种:首先是指人的个性,就是人与其他事物在态度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二是指人的属性,即人所具有的性质及特征。在这里面人与动物都具有的属性是人的一般属性,人与动物之间相区别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本质属性。对于人学研究而言,我们只讨论人性是人的属性。那么人的属性究竟有哪些呢?
  我们且从马斯洛对人的五种需求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划分出发来一探究竟。人的属性大致可以这样区分:首先,作为人而言,生理和安全是他存在的基础条件。与动物一样,人必须拥有如吃饭、睡觉等基本的生存法则,在这一方面,人和动物并无差异。人在成为现在的形态之前和普通动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自然需求仅仅是他存在的唯一条件。这种属性我们称之为自然属性。
  其次,尊重与社交暗示了人的另一属性--社会属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是类存在物,……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p96) 人在学会使用工具之后便开始了人与动物的决裂。劳动成为了人存在的必须条件。当动物在四季轮回中为生存挣扎着寻找自然的馈赠时,人已经用双手握紧工具开始了劳动实践的新历史。所以,马克思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和制造劳动工具。劳动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因为劳动的前提是必须首先使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马克思多次指出劳动及其成果的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究其存在方式来说,都具有社会的性质。另外,我们必须承认没有人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物,他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联系着,这就意味着他是社会组织的成员。脱离了这个组织的"狼孩"始终不会有现代人的生存手段,"狼"的烙印对他来说根本不会再抹去了。
  第三,人拥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他在社会关系中受到的刺激,另一方面就是掩埋在人身体内部的精神世界。甚至可以说,没有了精神世界,社会的刺激对他而言无异于对牛弹琴,毫无用处。早期人们在对人的属性进行划分的时候,往往忽视掉人的精神部分,因为精神的世界来源于社会,意识是来自实践。可是这样认为的人们忘记了,精神世界作为人类认识社会的中介,其作用不可小觑,因为意识拥有反作用的功能。因此,人的精神属性不能忽视。
  二、人的本质
  想要分析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必须先明白什么叫做本质。关于本质,我们现在通常的理解是:(1)事物的内部联系,相对于事物的表现形式。 (2)事物的根本性质,相对于事物的一般属性、非本质属性而言,是事物众多属性中的一种重要属性。黑格尔指出:"某物的存在,必有其成分的根据,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2](p259) 根据这种理解,本质就有两个显著特点:内在性和稳定性。用列宁的话说,它比较"扎实"和"稳固"。[3](p870)
  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4](p24) 所以,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人的本质只能是劳动和社会性。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p56) 这样,马克思就从人的现实性的高度上揭示了人的本质。当然,有人会认为这个命题是荒谬的,原因在于,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其实不然。回归本质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本质并不是一件具体的什么东西,它只是标志着自己区别于其他什么物体的一种特殊标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仅仅在于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标志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或者说,动物不像人类那样有一个复杂的"社会"。如果人真的只是一种"关系",那马克思岂不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吗?
  但是,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还存在着问题。众所周知,"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那么,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了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本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本质。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所谓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里,社会关系不仅仅作为一个变量而存在。或者说,无论社会关系变成什么样子,它对于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变的整体。因为它将人作为了参照物,相对于人而言,社会关系根本不会对人的本质产生影响。好比在地球上人们不会感觉地球在转动,实际上它一直没有停歇。好比一个人要喝水,一开始他喝得是纯净水,后来他喝了矿泉水,但是不管他喝得是什么,对于人本身而言,他喝得都是水而已。
  三、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对比
  首先,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二者涵义的差别。所谓的人性,不仅仅是指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属性,它的范围甚至超出了人类的承受范围,因为要和动物一同分享上帝赐予的自然属性。而人的本质呢?它是决定了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换句话说,人性与人的本质在内含和外延有着根本的区别。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性的外延要比本质的外延广阔的多。而人的本质恰恰是人性的升华。
  其次,人性的概念是具体的,而人的本质的概念却是抽象的。对于人性而言,我们必须首先从自然属性出发,将人类的生存具体到某些例如食色之类的事情上时才能继续探究,正如我们不可能无故就建造起来一座空中楼阁。即使人类具有了社会性、精神属性,这些性质也是在具体劳动的前提之下才可以具有的。而人的本质则不然,它着眼于人与动物的区别,因此在研究人的本质时是将人作为"类"作为"整体"来看待的。这个整体的"类","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了具体概念上的抽象的存在。正如我们可以亲眼见到具体的劳动,但是不会看见所谓的社会关系到底是什么形状。
  最后,人性是历史的可变的,而人的本质却是稳固和扎实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稳定性,上文已做论述,即无论社会关系的变化如何多端,对于人类而言根本毫无关系。但是人性相反。人所处的历史条件、阶级关系的环境时刻都在塑造着不同的人性。因为人是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处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不是超脱于社会和历史之外的,因此历史条件、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总是不断塑造和炼铸着人性的各种面貌。纵使古代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不善不恶论甚至世硕的有善有恶论等等,但这些理论都不会被完全证实是正确。没有完全统一的人性,它总是因为外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太婆身受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6](p214) 可见,变化的是人性,不变的是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田东方(1988-),男,山东诸城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2011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其他文献
期刊
营养师是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职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因而培训营养师的专业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了营养师培训行业发展的大环境,梳理了目前营养师培训行业的发展现
婴幼儿奶粉的营养和安全一直是政府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各项有关婴幼儿食品的标准也在不断地制定和修订中。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正在组织修订针对6个月以上婴幼儿食用的配
第八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在开幕式上指出,有机农业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多数国家备受瞩目,已成为保护生态环
Bully phenomenons always happen in schools, it resuts in a bad influence on the victi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y analysing the three factors -- the bully .
熊妈妈有一块好看的桌布。请你参考桌布上有颜色的图形,给其他相同的图形涂上一样的颜色吧。
期刊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厘清了马克思理论与现代性理论的关系,并扼要的从生存论意义的视角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予以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生存论 当代中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现代性作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时代话题,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现代性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此在"所面临的境况;另一方面现代性在理论上又面临许多难分难解的争论。探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特别是从生存论意义上予以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