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南宋德祐元年(1275)冬,临安城(今杭州)气氛骤紧。
11月,元军统帅伯颜受忽必烈“率诸军直趋临安”的御旨,一路势如破竹,并以20万的兵力直取常州,拔除了进取临安的主要障碍,临安危在旦夕。
面对元军的步步紧逼,年仅5岁的小皇帝赵?一脸稚嫩,他尚不能理解平日里坐在自己身后“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为何不再有母仪天下的威严,而是突然间像换了一个人:时而唉声叹气,时而暴跳如雷,时而痛哭流涕……那六神无主又伤心欲绝的样子着实把他吓坏了。他紧紧地蜷缩在太后全氏的怀里,眼中满是惊惧。
与赵?一样瞪着惊恐双眼的还有8岁的赵昰和4岁的赵昺,他们的母亲分别是杨淑妃和俞修容。这三个孩子的父亲都是赵禥,庙号度宗。赵禥的声名太不好了。据传赵禥的母亲黄氏是一个小妾,怀孕时被迫服下堕胎药。结果堕胎不成,孩子还是生了下来,却是弱智,《宋史》委婉地说他是“内慧”。赵禥软弱、无能、昏庸,而且特别好色,乃至把自己的性命早早结束在了34岁,堪称中国古代史上最好色的帝王之一。对此《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载:“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合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余人。”赵禥做皇太子时就以好色出名,当了皇帝后仍然不改。根据宫中旧例,如果宫妃在夜里奉召侍寝皇帝,次日早晨要到合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赵禥初当皇帝之时,有一天到合门前谢恩的宫妃竟有30多名。
如此荒淫无度的皇帝,人生的景致尚未完全展开便匆匆谢幕,只可怜了这三个不更世事的孩子,奈何生错了年代,小小年纪便要承担起无以逃遁的亡国之殇,先后于1274年7月、1276年5月和1278年4月继承皇位。最终在元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赵?被元兵掳至大都成为废帝,赵昰在南逃中落海惊悸染病而亡,赵昺则在广东崖山宋元最后一场大决战中,由宋臣陆秀夫负其投海而死。至此,立国150多年的南宋、统治达300多年之久的赵宋王朝彻底灭亡,从此深深隐进了历史的帷幕之中。
700多年已经过去,如今回首南宋王朝的绚烂繁华,我们似乎仍能听到漫漫长空中久久回响的他们临死之前的呐喊:“愿生生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二
德祐二年(1276),正月的烟花偶尔划过临安城漆黑的夜空,平添几分寥落、寂寞与慌乱。多难之秋,左丞相留梦炎在去年11月底就弃官逃跑了,宰相陈宜中亦以辞相相要挟,昔日以沐浴皇恩为荣的士大夫,如今也作鸟兽散,纷纷弃朝廷而去。年近古稀的谢道清,守着6岁的幼帝恭宗赵?,眼看着上朝的官员一天少于一天,不禁满怀悲愤地将一纸诏书张贴于朝堂:“我大宋建国三百余年,对士大夫向来优礼有加,眼下我与新君多难,大小朝臣无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反倒内外合谋,接踵逃遁。平日所读圣贤之书,所许谓何!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悲愤之情,溢于言表。然南宋王朝终究气数已尽,几经议和乞降无效后,被迫無条件投降。3月,元军进入临安城,恭帝赵?与母亲全氏以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和南宋的衮冕、圭壁、仪仗、图籍、大批财宝、器物等一并被押往大都。8月,太皇太后谢道清亦被押解至元大都。赵昰、赵昺二王与他们的母亲杨淑妃、俞修容则在正月由礼部侍郎陆秀夫、驸马都尉杨镇等人护送出嘉会门向南逃离。他们慌乱疾走,甚至来不及回瞥一眼这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繁华都市临安,便匆匆隐入寒冷的夜幕中。他们由陆路经婺州(今金华)一路南逃至温州,在宋高宗赵构早年流亡期间寓居的江心岛江心寺作短暂停留之后,于当年闰三月,再次被逼浮海南下,踏上了前往福州的艰难逃亡之旅。
此时正值油菜花开遍地,金灿灿,从水上的江南一路扶摇而来,铺满了沿途的山川、河谷与原野。这闽地的金黄色的片片繁花,与江南水乡相比,少了些排山倒海般恢宏的气势,却多了些烂漫调皮的气息,将森森的重林、层层的梯田、稀稀落落的竹篱草屋点缀得明亮清丽了起来。京城临安的荣枯已渐成梦境,唯闲花野草与脚下波澜起伏绵绵无尽的水随杨淑妃一行南下,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那年杨淑妃年仅二十出头,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不得不领着两个满脸稚嫩却背负着大宋国运的孩子,奔向一个未知的所在。好在有哥哥杨亮节左右随候,好在有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股肱大臣带领闻声而来的30多万忠勇将士,让南下的身影不至于太脆弱无助。是秀王赵与檡作为浙江、福建、广南东三路的察访使先期来到福州考察的,他看中了一个离海不太远、踞闽江之畔名叫林浦的小村庄,那里与临安城何其相似啊!有绵绵的山,不高,却足以依山建宫,似乎一眨眼,临安城的巍峨皇宫就摆在眼前了;有绵绵的水,缠绕于房前屋后,那是一条条清澈的内河,它们与静静的濂江、闽江以及不远处浩瀚的大海相通,潮来汐往,生生不息;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桥,其中一座居然也叫“断桥”,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莫非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村庄注定要在某个时刻与临安相遇?只是这里不见白蛇娘子不见许仙,唯有无尽的疲惫与伤痛追着赶着杨淑妃和两个幼小的皇子。一路失魂落魄,踉踉跄跄,他们来了。
三
不是一艘两艘船,而是几千艘高大威武的福船战船货船,挨挨挤挤驶进了闽江。溯流而上,但见茅舍点点,又见炊烟袅袅,满眼皆是水,满眼尽是山。不过二三十里,就过了五虎门,远远望见一座石塔在水中,上窄下宽、花岗岩、覆钵状,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沧桑的倔劲;再近些,塔檐的瓦当、滴水,塔身佛龛内的佛雕像等,逐渐清晰了起来,朴拙、精致、典雅,与钱塘江畔的六和塔竟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致。杨淑妃走出船舱,长长地叹了口气,她知道,这便是宋塔了,具体建于哪年哪月已不想去细究了,只需知道它与宋有关,这就够了,就多少可以宽慰自己早已疲惫不堪的身心了。宋塔边是著名的绍岐渡口,渡口边,一个叫林浦的村庄正在静静地等待她的到来。
已经有人在渡口那块巨大的岩石上凿出了一道道石阶,歪歪扭扭、漫不经心地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水里。听说当年这块岩石是猩红色的,如血浸般,一双双疲软的脚从船上走下来踏上石阶。水波荡漾,芦苇繁密,村庄泥泞的道路记下了这些杂乱无章的脚印。村庄里有一座山叫平山,且把平山当作临安的凤凰山吧;村庄里有一座大屋叫平山阁,权且把它当作临安的皇宫吧。来不及想太多,杨淑妃只是累了,太累了,她需要有个地方,静静地梳理一下满身凌乱的羽毛。
南宋德祐元年(1275)冬,临安城(今杭州)气氛骤紧。
11月,元军统帅伯颜受忽必烈“率诸军直趋临安”的御旨,一路势如破竹,并以20万的兵力直取常州,拔除了进取临安的主要障碍,临安危在旦夕。
面对元军的步步紧逼,年仅5岁的小皇帝赵?一脸稚嫩,他尚不能理解平日里坐在自己身后“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为何不再有母仪天下的威严,而是突然间像换了一个人:时而唉声叹气,时而暴跳如雷,时而痛哭流涕……那六神无主又伤心欲绝的样子着实把他吓坏了。他紧紧地蜷缩在太后全氏的怀里,眼中满是惊惧。
与赵?一样瞪着惊恐双眼的还有8岁的赵昰和4岁的赵昺,他们的母亲分别是杨淑妃和俞修容。这三个孩子的父亲都是赵禥,庙号度宗。赵禥的声名太不好了。据传赵禥的母亲黄氏是一个小妾,怀孕时被迫服下堕胎药。结果堕胎不成,孩子还是生了下来,却是弱智,《宋史》委婉地说他是“内慧”。赵禥软弱、无能、昏庸,而且特别好色,乃至把自己的性命早早结束在了34岁,堪称中国古代史上最好色的帝王之一。对此《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载:“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合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余人。”赵禥做皇太子时就以好色出名,当了皇帝后仍然不改。根据宫中旧例,如果宫妃在夜里奉召侍寝皇帝,次日早晨要到合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赵禥初当皇帝之时,有一天到合门前谢恩的宫妃竟有30多名。
如此荒淫无度的皇帝,人生的景致尚未完全展开便匆匆谢幕,只可怜了这三个不更世事的孩子,奈何生错了年代,小小年纪便要承担起无以逃遁的亡国之殇,先后于1274年7月、1276年5月和1278年4月继承皇位。最终在元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赵?被元兵掳至大都成为废帝,赵昰在南逃中落海惊悸染病而亡,赵昺则在广东崖山宋元最后一场大决战中,由宋臣陆秀夫负其投海而死。至此,立国150多年的南宋、统治达300多年之久的赵宋王朝彻底灭亡,从此深深隐进了历史的帷幕之中。
700多年已经过去,如今回首南宋王朝的绚烂繁华,我们似乎仍能听到漫漫长空中久久回响的他们临死之前的呐喊:“愿生生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二
德祐二年(1276),正月的烟花偶尔划过临安城漆黑的夜空,平添几分寥落、寂寞与慌乱。多难之秋,左丞相留梦炎在去年11月底就弃官逃跑了,宰相陈宜中亦以辞相相要挟,昔日以沐浴皇恩为荣的士大夫,如今也作鸟兽散,纷纷弃朝廷而去。年近古稀的谢道清,守着6岁的幼帝恭宗赵?,眼看着上朝的官员一天少于一天,不禁满怀悲愤地将一纸诏书张贴于朝堂:“我大宋建国三百余年,对士大夫向来优礼有加,眼下我与新君多难,大小朝臣无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反倒内外合谋,接踵逃遁。平日所读圣贤之书,所许谓何!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悲愤之情,溢于言表。然南宋王朝终究气数已尽,几经议和乞降无效后,被迫無条件投降。3月,元军进入临安城,恭帝赵?与母亲全氏以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和南宋的衮冕、圭壁、仪仗、图籍、大批财宝、器物等一并被押往大都。8月,太皇太后谢道清亦被押解至元大都。赵昰、赵昺二王与他们的母亲杨淑妃、俞修容则在正月由礼部侍郎陆秀夫、驸马都尉杨镇等人护送出嘉会门向南逃离。他们慌乱疾走,甚至来不及回瞥一眼这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繁华都市临安,便匆匆隐入寒冷的夜幕中。他们由陆路经婺州(今金华)一路南逃至温州,在宋高宗赵构早年流亡期间寓居的江心岛江心寺作短暂停留之后,于当年闰三月,再次被逼浮海南下,踏上了前往福州的艰难逃亡之旅。
此时正值油菜花开遍地,金灿灿,从水上的江南一路扶摇而来,铺满了沿途的山川、河谷与原野。这闽地的金黄色的片片繁花,与江南水乡相比,少了些排山倒海般恢宏的气势,却多了些烂漫调皮的气息,将森森的重林、层层的梯田、稀稀落落的竹篱草屋点缀得明亮清丽了起来。京城临安的荣枯已渐成梦境,唯闲花野草与脚下波澜起伏绵绵无尽的水随杨淑妃一行南下,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那年杨淑妃年仅二十出头,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不得不领着两个满脸稚嫩却背负着大宋国运的孩子,奔向一个未知的所在。好在有哥哥杨亮节左右随候,好在有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股肱大臣带领闻声而来的30多万忠勇将士,让南下的身影不至于太脆弱无助。是秀王赵与檡作为浙江、福建、广南东三路的察访使先期来到福州考察的,他看中了一个离海不太远、踞闽江之畔名叫林浦的小村庄,那里与临安城何其相似啊!有绵绵的山,不高,却足以依山建宫,似乎一眨眼,临安城的巍峨皇宫就摆在眼前了;有绵绵的水,缠绕于房前屋后,那是一条条清澈的内河,它们与静静的濂江、闽江以及不远处浩瀚的大海相通,潮来汐往,生生不息;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桥,其中一座居然也叫“断桥”,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莫非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村庄注定要在某个时刻与临安相遇?只是这里不见白蛇娘子不见许仙,唯有无尽的疲惫与伤痛追着赶着杨淑妃和两个幼小的皇子。一路失魂落魄,踉踉跄跄,他们来了。
三
不是一艘两艘船,而是几千艘高大威武的福船战船货船,挨挨挤挤驶进了闽江。溯流而上,但见茅舍点点,又见炊烟袅袅,满眼皆是水,满眼尽是山。不过二三十里,就过了五虎门,远远望见一座石塔在水中,上窄下宽、花岗岩、覆钵状,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沧桑的倔劲;再近些,塔檐的瓦当、滴水,塔身佛龛内的佛雕像等,逐渐清晰了起来,朴拙、精致、典雅,与钱塘江畔的六和塔竟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致。杨淑妃走出船舱,长长地叹了口气,她知道,这便是宋塔了,具体建于哪年哪月已不想去细究了,只需知道它与宋有关,这就够了,就多少可以宽慰自己早已疲惫不堪的身心了。宋塔边是著名的绍岐渡口,渡口边,一个叫林浦的村庄正在静静地等待她的到来。
已经有人在渡口那块巨大的岩石上凿出了一道道石阶,歪歪扭扭、漫不经心地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水里。听说当年这块岩石是猩红色的,如血浸般,一双双疲软的脚从船上走下来踏上石阶。水波荡漾,芦苇繁密,村庄泥泞的道路记下了这些杂乱无章的脚印。村庄里有一座山叫平山,且把平山当作临安的凤凰山吧;村庄里有一座大屋叫平山阁,权且把它当作临安的皇宫吧。来不及想太多,杨淑妃只是累了,太累了,她需要有个地方,静静地梳理一下满身凌乱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