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吉

来源 :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了动车,我母亲还在抱怨我买票不长心,一张买车头一张买车尾,中间隔了十万八千里。我牵着阿吉跟在她后面,她在前面跟其他乘客换座位。我看着她努力上调不太饱满的腮肉,金鱼吐泡般挤出一个龇牙咧嘴的笑容,几道犹疑的目光在我和阿吉身上游移,歉意的摆手和礼貌的拒绝终于让那鼓胀的腮帮迅速干瘪。握着阿吉的手,我能感受到他手心里渗出的水汽。
   “不用问了,我跟阿吉走后边。”
   “这訾那好,阿吉我来带。”
   “就一个钟头咯。”
   我牵着阿吉走到车尾,他把我的手攥得死紧。位置在靠窗一边,我把阿吉抱到腿上,问他想不想画画。
   阿吉没有回应。
   我从包里拿出平板,打开绘图软件,他没接,这便是拒绝的意思了。
  
   以前的阿吉不是这样的。他喜欢跑,喜欢笑,喜欢在酒桌上背出一连串祝酒词逗得长辈们哈哈笑。我母亲不喜欢那个伶俐的阿吉,从阿吉出生时她就不待见他。她听说娇滴滴的苏燕青非要剖腹产,狠狠啐了口唾沫,“娒娒脑门冇夹过,晓不得脑门灵不灵光,苏燕青訾那做娘啊。”这其中当然还有更根本的原因——妯娌之间天生不对付。苏燕青过门时是“赤膊裸”的,我母亲过门时带了彩电,那便是她胜了;苏燕青只念过高中,我母亲念过专科,那也是她胜了;苏燕青是幼师,我母亲是小学教师,那还是她胜了。我母亲处处压苏燕青一头,但肚子不争气生出了我这么个女孩,就这一着便让苏燕青踩到头上,从此对苏燕青连带阿吉愈发挑剔。
   虽然我母亲喜欢和苏燕青明争暗斗,但苏燕青没有这种“竞争意识”,否则她一定不会那样“不知好歹”——从农村嫁进城,有了工作、老公、儿子,明明已经实现了“一化三改”,居然还犯下幽会老相好的“重大错误”。这其中当然有太多秘辛,是谁发现的,在哪发现的,怎么发现的这些关键问题总被一句“小姑娘听不得”胡乱搪塞了。但念初中的我已不是个白纸样的“小姑娘”了,我从小叔的懊丧、爷爷的叹息,父亲的摇头、母亲和大姑脸上的异彩中感受到一丝奇异的趣味。每次我给阁楼上的苏燕青送饭时,都会刻意放轻脚步,把耳朵贴到门缝上,那样就能听苏燕青小猫叫似的哭声。苏燕青一哭空气里就有什么东西窸窣作响,也许是酒缸里的青梅成功发酵了,也许是墙洞里的灰蛾破茧而出了。
   事情的处理结果很简单,在我家待了四年的苏燕青又“赤膊裸”地离开了。苏燕青离开时我母亲不让我下楼,我只好在阳台上偷看,苏燕青娘家来了一个驼背佬——应该是她父亲,当着我们全家的面狠狠扇了她一个耳光,“啪”一下,苏燕青那白面团似的脸颤巍巍地抖了抖,抖出了五个红通通的手指印。我大姑立刻露出了鄙夷的神色,而我母亲则把嘴巴嗦得老高。
   苏燕青被她父亲揪着头发拽上了一辆破破的敞篷三轮车,三轮车上放着个鸡笼,她一蹲上去,土鸡感受到震颤便一齐欢叫。她父亲只好从车头解下一条脏兮兮的抹布抽打鸡笼,边抽边骂“赔钱破落货”“霉倒花兰西 ”,但土鸡叫得更欢畅了,我母亲和大姑也笑得更厉害了。
   阿吉当然没有跟苏燕青走,他在屋里睡觉,也许还在流口水。那时他只有两岁,很难界定他对苏燕青的感情有多深,但我母亲说只要我小叔再找个正经人过日子,用不了一两年阿吉就会忘记苏燕青。我母亲把“正经人”三个字咬得很重,难得地把每个后鼻音撑满了,连读时拖出了一种唱戏的味道。
   事实证明,我母亲是对的,阿吉长到三岁时就不记得苏燕青了。我大姑拿以前的全家福试探阿吉,叫他挨个儿说照片里的人是谁,阿吉嘻嘻地笑着,奶声奶气地说着“爷爷”“爸爸”“大伯”“阿吉”。他甚至能够认出那个被苏燕青抱在手里的婴儿是他自己,但他认不出苏燕青,他肉肉的手指头在苏燕青脸上按来按去,把苏燕青那张小巧的脸蛋彻底盖过。我大姑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她告诉阿吉苏燕青是他以前的保姆,后来跟人跑了。“真是不知好歹呵。”我大姑也和阿吉一样用手指戳了下照片中苏燕青的脸,不同的是,她的指甲很长,一刮下去照片就绽起了一条白痕。
   知道答案后阿吉喜笑顏开,反复嚷嚷着“保姆”,嚷一句,我大姑脸上的笑意甚一分。确信了阿吉不记得苏燕青,大姑偷偷用打火机把全家福中的苏燕青的脸烧掉了,被烧过的地方留下了一圈焦黑的轮廓,远看像是一个无法驱散的幽灵。
   我小叔是在阿吉四岁时走的。那天我在教阿吉算术,阿吉总是搞不明白进位是怎么一回事,教了阿吉几遍后我心烦意乱。但阿吉察觉不出我生气了,他依然笑嘻嘻地摆弄画笔,问我要不要看他画小花猫。我没收了他的画笔,硬拽他到窗户旁,叫他数街上的车,没数到一百辆不准去画画。阿吉很听话,我让他数数,他便巴巴地趴在窗口数。
   我家不在主干道边,平时没什么车,他数了半个钟头才数到十六,便自作主张把自行车和三轮车也算了进去,很快就数到了六十。第六十七辆车是我小叔单位里的,黑色漆皮,两侧印着白色的大字“公务用车”。阿吉以为我小叔回来了,嚷嚷着“爸爸回来啦,爸爸回来啦”,便跑下了楼。
   我们谁也不会料到那天车里的人居然不是我小叔,而是小叔的领导。那样炎热的夏天,他还穿着一身黑色的西装,严肃而又不失礼节。我大姑在前店听到动静后急忙端了一杯冰水,想请领导进屋休息,但领导只是不住地客气摆手,让大姑去请爷爷下来。我大姑不明所以,以为小叔在单位犯事了,赶忙去里屋喊爷爷,随后,他们带着两张诚惶诚恐的脸出现在了门口。领导同我爷爷和大姑依次握手,刻意压低了声音说话。我和阿吉站在旁边,听得闪闪烁烁。随后领导指了指我们“哪个是阿俊个娒娒”?我爷爷和大姑钝钝地转过身,脸色暗沉得如同寺堂里的蜡纸。“哪个是阿俊个娒娒?”领导又问了一遍,但我爷爷和大姑还是不说话,他们形如两叶秋苇,在日光猛烈的盛夏不住地摇晃、颤抖。不知为何,我从燠燠暑气里嗅到了一丝莫名的冷意,竟然和我奶奶离世时病榻上散发的气味一模一样,那是陈腐的、神秘的、不详的符箓。这种气味助长了我的官能,所有听不真切的话语突然间在脑际明晰无比,那些喑哑的咒语解开后竟是“落水”“没了”“节哀”,这些关键的信息独立又连贯,一个大胆的猜测昭然若揭。    我把阿吉往前推了推,领导冲我意味深长地点头,蹲下身抱了下阿吉,又揉了揉阿吉的头。阿吉显然不懂这其中的深长意味,抬起头,清脆又响亮地说了句,“叔叔好”。
   第二天我们在殡仪馆里见了小叔最后一面。小叔躺在棺木里,入殓师施妆后,和他生前没什么两样,略微白了一点,浮肿了一点,像是颗腌在水缸里的白萝卜头。行祭的时候,我们被要求穿上麻衣,围着小叔的棺木三转,掩面哭啼。我爷爷和大姑哭得最大声,我应该是悲伤的,但哭不出来,只是象征性地吊着嗓子,努力从喉咙里拧出些淅淅沥沥的泣音。阿吉没有哭,他乖乖跟在我爷爷后头,学着我们用袖袍遮住脸,但没有遮住眼睛,他一下看看小叔的遗容,一下看看法师手中的木鱼,眼睛澄明无比,里面没有泪水。
   阿吉没有哭,我大姑便不满意。她把阿吉拉到身边,冲阿吉露出她哭花的脸蛋——粗耷耷的眉毛拧成两条结实的麻花,脸团成一颗圆圆的盘菜,略微朝天的鼻子中是两柱幽黑的孔洞——活像画本上的钟馗。大姑企图用这种吊诡的悲情感染阿吉,但阿吉只觉新奇,他甚至不自觉地咧嘴笑了一下。这激怒了大姑,她朝阿吉背上用力一拍,阿吉的身体便像骨牌一样迅速前倾,脑门“咚”地一下磕在棺木上,鲜血顺着棺木上的纹路迅速扩散,点出了一个妖娆诡异的图纹。疼痛迫使阿吉发出久违的哭声,场面一下子混乱了,大家忙着哄阿吉,或是检查棺木。我趁乱走到棺木旁看了一眼,小叔还是安然躺在那里,那张被金属丝和胶水牢牢固定的脸自然不会因为这点震动有所变化,我关心的那个被血浸染的图纹——是一片花瓣,还是一条穗子呢?我伸长脖子,那居然是一只仙鹤的眼睛,狭长而又锋利,酷似一条马头匕。
   小叔死得不光彩。领导说是落水,我爷爷和大姑怎么也不肯相信,人怎么会好端端地掉到水塘里?直到我父亲去小叔单位看了监控,才确信小叔确实是落水而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投湖自尽。我爷爷和大姑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这个事实,这时候他们倒愿相信小叔是莫名其妙地掉到水里死掉。
   “阿俊訾那掉水塘去?”我爷爷说。
   “肯定是给水鬼跟牢了。”我大姑答。
   那时我们坐在殡仪馆外的石墩上,我爷爷捧着小叔的骨灰盒。他决定从简操办葬礼,对街坊邻居们说小叔是失足落水,挑个好日子,找个好山头,就让小叔安安静静下葬。阿吉那时候在干吗呢?他被我母亲抱在怀里,头上的血止住了,眼睛哭得迷迷瞪瞪,把玩着不知从哪里捡来的白绢花。大姑一直盯着阿吉手中的绢花,她不喜欢阿吉捡一些来路不明的东西,尤其是殡仪馆里的东西,没来由的瘆人。
   回去的路上阿吉已经累了,我抱着他,他趴在我肩上睡觉。一股黏腻的汗味混合着沐浴露的香气从阿吉温热的身体里发散出来,我一低头,便能看到他发丝间浅浅的发旋。很多年前,我也是这样抱着阿吉。那时苏燕青刚走,阿吉总是哭闹着要找苏燕青,全家人都拿他没办法。我跟我母亲说小孩子能够通过嗅觉辨别近亲,我们全家都用“六神”沐浴露,只有苏燕青喜欢用“力士”的玫瑰沐浴露。回应我的是母亲的白眼和一张二十元的钞票。我拿着钞票去便利店里买了瓶“力士”,回家后洗澡,换上干净的睡衣。果不其然,我一抱阿吉,他就不哭了,他趴在我的肩上,毛茸茸的脑袋蹭来蹭去,有一股沙沙的痒意。大家都很惊讶,只有我母亲抱着手站在一边,“娘伉娒,幺对六,都是赔钱破落货。”
   葬礼定在三天后,那天天色晦暗不明,我父亲担忧地看着屋檐边透明的雨滴,自言自语:会不会要刮台风?台风没有来,苏燕青倒是来了,她身着一袭素衣,提着一篮雏菊,撑一把翠色的伞,站在殡葬车旁。我们家没有通知苏燕青,但钱峒就这么大,消息或悲或喜,都像风信花籽一吹就散,由不得主人家遮拦不遮拦。我大姑想冲上去赶走苏燕青,被我爷爷制止了。
   “来了,就陪阿俊再走一路。”许久,我爷爷说。
   苏燕青点头。
   殡葬车内部和普通面包车没什么区别,我们坐在前排,苏燕青坐在后排。阿吉坐在我旁边,我始终感觉到身后有一道视线,我知道是苏燕青在看阿吉,但那是徒劳的,座椅會把阿吉牢牢挡住。给小叔送终路上,队形没有变,我们在前面走,苏燕青在后面跟,虽然保持着一个妥善的距离,但她的存在很难让人忽略。我并非对苏燕青这几年的情况一无所知,同街的老娘客同我母亲唠瓜子,就爱嚼苏燕青的舌根。她们知道我母亲讨厌苏燕青,便附和着说苏燕青是个狐狸精,是个破落货,但她们也并非时时都想让我母亲顺心,哪天我母亲激到她们了,她们便故意拣些苏燕青的好话戳我母亲的短处,说苏燕青老相好发达了,皮鞋卖到了“以大梨”,又说苏燕青又生了男孩,不出去工作就靠男人养。光是远远地瞟上苏燕青几眼,我很难界定那帮老娘客的话有几分虚实,但苏燕青的样子确实跟以前不同了,脸蛋更丰腴了,背更挺了,走路的姿态也变了,这些都很容易观察到。
   祭拜时阿吉终于哭了,我不知道他是真的因为难过而哭,还是因为烟灰的刺激流下生理性的泪水。他哭过后眼尾红红的,像是两瓣金鱼尾。小叔已经成为一张嵌在墓碑上的照片,那时他还没退伍,身着海军服,站在雪白的船舷上笑得意气风发。苏燕青站在远处,依旧提着那篮雏菊,我实在无法忽略掉她。放鞭炮时,我假装受不了噪声,捂着耳朵跑到了苏燕青那边,低声说了句:“阿青婶。”
   苏燕青显然没有料到我会主动跟她搭话,她的神情是惊愕的,又是感激的,这让我一下子确信了她还是那个我熟悉的苏燕青,那个被打了耳光一声都不敢吭的苏燕青。
   “是阿福哪,恁高了。”
   看吧,连声音都一模一样,酥酥软软的,像一盆炖不烂的梅干肉。
   “我就不去了,花篮你提走。”
   又是这副熟悉的、讨好的表情。
   “这你也拿去,叫阿吉挂脖子上。”
   她往我手里塞了一个红布囊。
   我帮苏燕青把花提过去。爷爷正在墓前忙活,摆弄着果盘和纸钱,正缺一篮鲜花点缀,看到我手里的雏菊,想也不想就接去摆在了香炷旁。我母亲不知什么时候站到我身后,冷不丁地撞了下我胳膊,嘴唇贴近我耳边:“雨伞骨,底戳出。”    葬礼结束后,苏燕青就不见了。她给我的布囊里装着块环形玉佩,浅绿色的,刻着龙凤呈祥的图案。玉佩被我母親拿走了,她说阿吉还小,容易把玉磕破,更何况狐狸精送的玉质地难说,有杂质的玉是会冲撞身体阳气的。
   夏天结束了,阿吉逐渐适应了没有小叔的生活,他不再缠着我问爸爸去哪了,但常常趴在窗台上发呆。大姑依然经营着烟花店,我父母依然规规矩矩地上下班,我爷爷是受小叔之死打击最严重的人,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通小叔为何要投水自杀。而更严重的是,当初他宣称小叔失足溺水,实在太缺乏考量。小叔海军出身,怎可能不通水性?明白人稍稍一想,就晓得其中猫腻。久而久之,关于小叔死因的秘闻便传得天花乱坠,嘴碎的老娘客还结合了苏燕青“净身出户”一事大肆渲染。其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我小叔阳根有问题,生不出孩子,才导致苏燕青出去瞎混,甚至连阿吉都不是我小叔亲生的,我小叔羞愤到想不开,“扑通”一下投水塘里自杀了。“通通胡说八道,老娘客叼嘴讲叼话”,这些流言戳到了我爷爷的脊梁骨,使他苍老得更加迅速。但那时我们已不住在一起。我升了高三,我母亲在我学校旁租了个房间给我住,说这样能够节省路途上的消耗。
   高三除了偶尔放大假,我基本上没怎么回过家。回去也没什么意思,无非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喝一碗鲫鱼豆腐汤,吃一盘坚果炒虾仁,就算补充营养,吃完便回出租房继续学习了。出租房没被改装前是个诊所病房,里面有一股散不掉的消毒水味,地板的夹缝里嵌着几根断掉的针头,有的时候起夜,我总是能够看到针头在黑夜里闪着怵人的冷光。
   高考前那段时间我被勒令专心备考,不准回家。直到高考结束,我才知道这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早在两个月前,我爷爷就被查出了肺癌,已是中晚期。我爷爷很平静,很多年前,我奶奶就是因为肺癌去世,他们做煤炭生意的,很难逃开这样的命运,或许他从我奶奶第一次咯血——纸巾上擦下来的血迹红中带黑——就预知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始终表现得平静。
   我母亲常说,有些东西只要不去招惹它,就什么事也没有,如果非要当个搅屎棍去激它惹它犟它,就会没完没了臭气熏天。比如她屁股上的暗疮,不理会就没发过炎,很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我爷爷生病前,我母亲和我大姑一直相安无事。女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我母亲讨厌苏燕青,不仅因为妯娌身份,还因为苏燕青娇滴滴的身段和白面似的脸蛋,但我大姑生得粗野,这多多少少让我母亲尝到了从苏燕青那里失去的女人尊严。而我大姑是怎么想的呢?我母亲比她年长十五岁,她并不把我母亲当成平辈,自然就不会和我母亲看不对眼。这些当然不可能有人告诉我,都是我天马行空的猜想,我只知道我爷爷的病情是一根刺,会刺破我家不算长久的平静。
   按我爷爷的意思,既是中晚期,就没必要花大力气医治,生老病死,自然的规律无可改变。这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遗产分配,我爷爷最值钱的财产是我们住的两间房,按钱峒的老规矩,财产传子不传女,两间房应是我父亲和小叔各得一间,小叔故去了,便该由阿吉继承。此外我爷爷还有些养老金,他把这笔钱分成了两份,大头的给我大姑,当作她的嫁妆;小头的给我父母,当作对他们这些年来操持家事的补偿。
   我爷爷私心希望我父母收养阿吉,阿吉是子孙辈中唯一的男丁,必须得留在本家延续香火,我大姑迟早要嫁人,不可能带个拖油瓶。我母亲盘算着只要收养阿吉便能拿到两间房子,当即应下了我爷爷的要求。但我大姑反对,她大概对出嫁不抱什么希望,她需要一间房子安身立命,一个后辈养老送终。
   一场迟来的、隐秘的战争在两个女人间爆发了。最开始只是我母亲和大姑两个人的战争,她们不打招呼,把彼此当空气。然后便是两个阵营的战争,我和父亲自当跟母亲站在一起,我大姑则把阿吉带在身边,我们开始分灶吃饭,轮流去医院照顾爷爷。到最后,就连房子之间的廊门都上锁了,我们真的互不往来。我不知道阿吉是否意识到他已成为了她们争夺的筹码,爷爷病后,他变得更加沉默。
   十一月底,我爷爷病逝。那天我在学校上课,微信“叮”了一下,“爷爷送到ICU了,速回。”是母亲发的。课没上完我就请假了,但爷爷没能坚持住,我到医院时他的遗体已被移至太平间。我们全家人对爷爷的死早有预期,国庆节的时候医生就说他的情况危险了,生生拖了一个多月,很多事情早已准备好。
   我三个月没见阿吉,他突然就成熟了,小叔葬礼上他还幼稚得像个刚入道的小沙弥,这次他显然已经悟道,居然学会了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跪,什么时候手握高香把头磕在地板上。送葬时我看着阿吉细如竹竿的背影,在想苏燕青会不会也和上次一样突然出现,提着一篮雏菊,撑着一把翠色的伞。但苏燕青没有来,听说她早就搬到青田住了,青田是个侨乡,有很多外贸商。
   爷爷的葬礼结束,我便匆匆返回学校上课。再回家已是寒假。我原以为母亲和大姑已经谈拢,没想到她们在我爷爷死后更无顾忌,甚至不避讳我和阿吉,当着我们的面就把房间里的东西摔得稀巴烂,指着阿吉的鼻子质问他要跟谁。我长大了,他们吵多了,我甚至能看出些趣味,但阿吉还小,他理解了这些事,却不能够将它们消化。我是第一个发现阿吉不对劲的人,那天我想上楼洗澡,看到楼梯口蜷着团黑影,身形像是阿吉,我叫了他一下,他没有回应。我把灯打开,发现他居然坐在楼梯口画画。“怎么坐地上,画画也不开灯?”阿吉还是不回应。我走近了些,发现他居然穿着我以前的睡裙。“你怎么穿这个衣服?”我把他从楼梯上拉起来,他低着头,始终没说话。
   “阿吉不会讲话了。”我冲进客厅喊道。
   “瞎讲什么?阿吉怎么不会讲话?”我母亲和我大姑随我上楼,我们围在阿吉身边,但不管我们怎么逗他、哄他,他就是不开口。
   “你不讲话穿成个癫侬样作甚?”大姑火了,伸手去扯阿吉的衣服。
   “呃——”一阵怪异的、喑哑的、瘆人的嚎叫从阿吉的喉咙发出,既像是猿猴的叫声,又像是某种古老的召唤。
   我们全都呆住了,不敢相信这个叫声是阿吉发出来的。    许久,大姑推了下我,“阿吉被鬼跟牢了,快拿黄酒来。”
   我从厨房里找了瓶黄酒,大姑把手指放进瓶口搅动,嘴里念着一串经文,然后她把那根沾满酒液的手指摁在阿吉的天灵盖上,又把酒液抹在阿吉脖子上。
   “明朝天光阿吉就会讲话。”我大姑信誓旦旦地说。
   第二天早上阿吉还是不说话,我父亲便叫我母亲带阿吉去看医生。检查的结果令我们大吃一惊,阿吉居然患上了自闭症。我大姑只知道感冒发烧和癌症,不懂自闭症是什么病,我跟她解释这是种精神病,小孩得了会封闭自己,不跟旁人说话,而且很难治愈。我大姑起初并不相信,天底下哪有这种离奇的事?人好端端地怎么可能会不说话?“阿吉就是犟,故意不讲话。”我大姑知道阿吉怕痒,便挠阿吉的胳肢窝和肚子,但阿吉的身体僵硬得像是个傀儡娃娃,肚子被抠出了血印,他也不说话,眼睛空洞地望向天花板,像对透明的玻璃扣。我大姑不得不相信阿吉确实病了,她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眼神和阿吉一样空洞,“生意做蚀了,扁担担裂了,娒娒脑门坏掉了。”
   阿吉生病了,我母亲和我大姑像是两支精疲力尽的军队,在更危急的情况下不得不鸣金收兵,握手言和。
   “阿嫂,你跟阿大是读书侬,照顾阿吉我总是放心些。”
   “阿福去省城读书了,我跟你阿大以后也想搬上去,照顾阿吉总得你费心。”
   也许阿吉晚个半年发病,就能够尘埃落定,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当成个皮球踢来踢去。我大姑近来爱打扮了,她往脸上搽粉底,把嘴唇涂成虾子红,街上有户人家妻子刚去,留下三个孩子,想找个身骨硬朗的女人续弦,我大姑动了心思。我母亲也不想收养阿吉,我念大学后户口迁到了省城,我是独女,以后我父母的户口也能随我迁到省城,但如果收养阿吉,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我父母为阿吉的病情忙得心力交瘁,他们带阿吉辗转求医,但得到的结果都是“急不得,慢慢来”。我大姑也忙得晕头转向,她每天都带阿吉去寺堂烧香,又找了几个乡镇上的“大师”来家里作法,最终还是我父母喝退了那帮装神弄鬼的大师,抢救下全身贴满符纸被逼着喝香灰水的阿吉。阿吉的病情不見好,整个寒假我们家都愁云惨淡,没有任何新年该有的欢愉。
   有一天我大姑突然神神秘秘地来到我们这间屋,提供了一条我们没想过的思路:“阿大阿嫂,阿吉到底是不是阿俊个娒娒?”如果我爷爷在世,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把大姑赶出家门,这种事关家族尊严的事情怎么能听老娘客的叼嘴瞎说?但我父母不是我爷爷,他们张了张嘴,居然没有发出一个音节。他们在那个瞬间一定听出了大姑的话外之音,我爷爷临终前再三嘱托阿吉必须留在本家,怕的就是日后阿吉跟苏燕青有了牵扯,但如果阿吉本来就不是我小叔的儿子,还有什么好顾忌呢?他们居然真的就阿吉的血缘关系坐下复盘,我小叔为什么要自杀?苏燕青怀孕的时间我小叔有出公差吗?疑点越来越多,小叔又已去世,好像真的无法证明阿吉是我小叔的儿子,但无论如何,他总得是苏燕青的儿子。我大姑和我母亲对视了一眼,她们好像都从彼此的眼睛中读取了相同的想法,反正苏燕青是条骚狐狸,反正苏燕青老相好发达了,反正苏燕青没脸跟她们争论,把阿吉给苏燕青养,事情就都解决了。
   我母亲当天便和苏燕青通了电话,委婉地说了阿吉的情况,又夸张地说了我们的情况。她讲话很客气,又很严厉。你总是阿吉娘,难道不想见见阿吉?你可是阿吉娘,难道真的不要阿吉?苏燕青当即就同意了,但她怀着身孕,不方便来接,问我母亲能不能帮忙把阿吉送到青田,我母亲也赶紧同意了。
   这样好吗?我问母亲。什么好不好,都是为阿吉好。母亲在我头上重重敲了一下。晚饭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难得聚在一起,母亲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茭白炒肉丝、黄豆猪蹄煲汤、鱼香茄子、韭菜炒蛋花,都是阿吉以前爱吃的菜。大姑不停地给阿吉夹菜,“多吃些哟,阿吉就要见姨娘了。”阿吉小时候,我们告诉他他母亲生他时去世了,为了不让阿吉产生混乱,便谎称苏燕青是他姨娘。
   阿吉依旧吃得很少,没兜几口饭就放下了调羹,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盯着剩下的半碗米饭发呆。往常要是阿吉没吃完饭,我母亲免不了要说他几句,但那天我母亲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出奇和蔼地说道:“不想吃了放着吧,晚上饿了再给你煮小馄饨吃。”然后阿吉便呆愣愣地站起来,把碗筷放进水槽,继续回房间画画了。阿吉可能不知道见姨娘是什么意思,又可能已经感觉到了。现在阿吉除了吃饭和睡觉,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画画,但他不画任何有形状的事物,他只画那种很抽象的线状物。我有时会问阿吉在画什么,他都不回答,唯有一次他用橘色和红色画了个线团,我以为是太阳,他却说那是张脸,烧起来的脸。
   等我父亲把阿吉的户口办好,母亲便叫我订两张去青田的动车票,阿吉才一米出头,可以不用买票。临行前夜,我母亲从柜子里摸出个红布囊,从里面倒出块环形玉佩,叫我给阿吉戴上。我把玉佩挂在阿吉脖子上,突然发现那龙凤相衔的地方还藏着两个小字,是什么字呢?我眯起了眼睛,原来是繁体的“长吉”。玉佩碰到阿吉胸前,阿吉似乎被冰了下,身体微微抖了抖,我摸了下他的脸,他便不再有动作了。
  
   这是阿吉第一次坐动车,他一直盯着车窗外看。“在看什么呢?到姨娘家开不开心?”我原以为阿吉不会回答我,没想到他居然说话了,“数——车——”,他说话的音调七拐八绕,听起来很怪异。
   动车正从高架桥上经过,底下开过很多车。
   “数了多少辆?”
   “六——十——七。”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12家商业性羽毛球俱乐部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对商业性羽毛球俱乐部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发展对策。建议结合互联网+来优化俱乐部产品营销策略,打破传统俱乐部管理方式,拓宽俱乐部资金来源,提高俱乐部的运行效率与知名度,早日实现俱乐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同时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培养机制,可以通过与拥有羽毛球场馆的中小学或高校合作,扩大俱乐部的经营范围,树立品牌效应。
一   湖畔公园在平安河北岸,因为在外环,又是市政环城水系工程的受益者,面积就比城内公园大了些。但大归大,里面的名堂并不多,无非是一个人工湖,两座小桥,还有一个垃圾堆起来的假山。总之湖畔公园是外环外新修建的公园,当时是和一墙之隔的湖畔别墅同时开工的。有人说是湖畔公园沾了开发商的光,不然原来那个臭气熏天的养鸡场怎能摇身变成吉祥湖,那个寸草不生的垃圾山怎能变成远眺台;也有人说是湖畔别墅沾了湖畔公园的光
期刊
1   “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雨,这么多奇形怪状的雨。有时候,雨不是落下来的,是从云端直接泼下来的,大雨织成大雾,又长出牙齿,吞噬掉天地间的一切,只剩下一些远古的残骸,椰子树,榕树的气根,暗色的青苔。在几秒钟之后,这大雨会整整齐齐地撤走,如同一支秩序井然的军队。有时候,这边在下雨,那边却正阳光灿烂,雨是一条一条下的,像一匹巨大的斑马挂在天空里。还有时候,绚烂恢弘的闪电挂满整个天幕,像盛大的歌剧即
期刊
好吃的李子  如果你喊我  我会在一棵果树的后面应答  举起一只手,晃着  然后向你远远的  露出半张脸  如果你需要坐下来  我会请你吃今年最好的李子  不需要去洗它们  只要用手轻轻擦去  果皮上的一层白毫  你看,我羞涩地  站在你的身旁  看着你吃着手中的李子  我想等你吃完  快乐地对我说  嗯,很好,这是今年夏天  吃到的最好的李子  没错,午后清凉的果园里  到处都是  诚实,简单,
期刊
写作是一种安放,也是一种抵达  鄢莉:很高兴有机会和你好好谈一谈。从我2010年向你发出第一封约稿信算起,我们认识已经满十年了。这十年里,你的生活状态有不小的变化,而我呢,一直待在长江文艺杂志社没挪窝,哈哈。这十年,我们一直没有中断联系。你记不记得,有次我去北京开会,我们竟然在北京的街头偶遇了,原来你是趁会议休息时间去找朋友的。真是非常有缘分啊。十年时间里,你从一个小有名气的作者,成为实力派的青年
期刊
蜜蜂之诗  不要埋怨春天来得太迟。  不要降低辛劳的分量。  不要埋怨一朵花藏得太偏太远  不要降低甜蜜的难度。  这是最后一朵春天  ——如果爱与哀愁,尚且别在你的嘴角。  这是春天的最后一只蜂巢  ——如果你还有酿造的最后的愿望。  这是最后一只绝望的工蜂。它将为你酿造来世之蜜  ——如果你懂得至死不渝是一朵彼岸之花父祭:外乡之夜  突然安静了下来。难得有这么漆黑的夜晚。伸手  几乎不见五指。
期刊
无用者  火是有用的,可以照亮前路  水是有用的,可以浇灌田亩  大地是有用的,可以让万物生长  天空是有用的,可以让云飘来飘去  又落下所有季节的雨水、冰雹和雪  一只白鹡鸰,飞过后留下一些声音  一只蚂蚁,静静地度完短暂的一生  一条蛇,一匹马,在各自的命运里  互不干扰,又有不可断绝的依存  蚊子和苍蝇,低低地飞起又落下  在生命中途,被青蛙或蝙蝠劫掠  蝙蝠飞舞,让黄昏因繁复而迷人  青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