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作文导写及佳作示例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真题】
  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寻找答案。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有时又不止一个。有些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请以“答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引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重要性,例证丰富,说理有力,是学生们学习议论文的典范。这道命题作文显然是有意识地由课内向课外延展,引发学生对“答案”的不同角度的深入思考。为了避免文章写“空”,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
  1.选好素材,找到“落脚点”。“答案”就是这个落脚点,寻找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写作的时候定要心里有数。它就是文章体现的主旨,也反映考生对生活理解的深浅程度。
  2.确立重心,凸显主旨。文题里有“寻找”“穷其一生”“过程”等字眼儿,强调了丰富多彩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寻它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写作的重心应该放在“过程”上。这个“过程”要有细节的支撑,要有考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刻骨铭心的感受。
  3.写出层次,饱满立体。如果写一个人找寻答案的过程,可以写出一个人寻找路上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可以先抑后扬,写得波澜起伏。如果写几个人,那就要找出他们追寻答案的不同点和共同点来,使读者对“答案”的认识可以更深入更全面一些。
  【考场佳作一】
  答案
  严子芸
  太阳火辣辣地晒在崭新的柏油马路上,宽阔的六车道上,车流像蜂群一样拥挤着向前,涌向一个看不到的终点。我用手挡住艳阳,看向马路的另一边。
  这里从前是一条小径,两旁有绿树静静地守护着这一条美丽的小道。这从前是我回家的路,如今却已经回不了家了。
  喇叭声与扬尘把眼前的画面填充得满满当当。我看着眼前车水马龙的景象,哪一条才是回家的路呢?
  我向时间寻找答案。我翻开书本,找到一个纯净的世界。那里没有每天都在发生的变化,没有灰色的尘土,抬头就是现在已经变得无比珍贵的蓝天。时间把一切的美好留在了自己的怀里,却给予人们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放弃留住时间,拼命向前奔跑的呢?只有时间知道答案。
  我向自然寻找答案。我离开城市,来到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山林里满是受自然庇护的生命:笔直向上伸展的树木,自由地在天空中穿行的鸟儿,雨后散发出清香的小草……它们是否也能感知到远方的空气中暗流涌动的欲望?我希望它们不能。我们逃离那个满是扬尘的世界,来到这里寻找安慰。自然似乎知晓一切的答案。
  我向自己寻找答案。我究竟有多珍视这个世界?我能够为这千千万万的生命付出什么?我会把我的想法付诸行动吗?在我的沉默中,我找到了答案。
  回家的路,其实一直在我们心里。在这个答案中,我找到了未来。在这个未来里,我们不再过度消费赖以生存的自然,而是找回了對它的尊重;在这个未来里,我们不再永不停歇地向前,而是在路上适当地停歇,给生活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我们在这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失去,也在此中获得。未来不远,未来就从此时此刻开始。用行动去寻找答案,用思考去质问答案,再把答案付诸行动,把答案变成新的思考。人生是寻找一个又一个答案的过程,改变世界也是。永远寻找,永远热爱,把答案变成生活的底色,你的人生才会更加完整。
  【考场佳作二】
  答案
  黄毓韬
  人生就像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每一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寻找它的答案。人们所得到的答案虽无好坏之分、高下之别,却代表着一个人处世的态度,甚至决定着个体生命的价值。在我看来,我的语文老师——李老师,就是一个找到了人生答案的人。
  她找到的答案是“实”。李老师向来对语文教学持严谨的态度。她常常为我们订正参考答案中的错误,也常和我们一起讨论教辅书上的注释正确与否。“实”是人生必要的答案。求实精神就是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
  她找到的答案是“真”。李老师有着非同一般的单纯。她常常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自嘲性子“火急火燎”,上课偶尔口误被同学们“揭穿”时,她也总是和我们一起开怀大笑。有时为了上早课,她会顶着一头刚洗而未干的卷发到达教室。有一次李老师早上和我们讨论刚升空的宇宙飞船,她满脸好奇又带着点玩笑的神色问:“你们说那些宇航员在飞船里洗头是不是要‘干洗’啊?”一边说,她一边用手在湿润的发梢旁边做出“干洗”的动作,眼镜片俏皮地反射着灯光,格外真实,让我们情不自禁地爆发出了善意的笑声。“真”是人生重要的答案。纯真的处世态度是一个人赤子之心的最好体现。
  她找到的答案还是“善”。李老师注重对我们价值观的培育,对她来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上课时,她带我们领略“善”:上《孟子》,她告诉我们人应在逆境中磨砺自我;上《丑小鸭》《地下森林》,她让我们相信自己的潜能,鼓励我们努力拼搏、绽放自我;上《老王》《藤野先生》,她向我们展示人身上最“伟大的神力”——爱与关怀;上《热爱生命》,她更是引导我们发现了生命的伟大。“就算是死,也要吹毛求疵。”这是《热爱生命》课上一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李老师让我学到的是:活,也要“吹毛求疵”地活出至善。“善”是人生最美好的答案。善良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品格,更是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在她的微信公众号里,李老师以“寻找幸福之路”来命名她的《悉达多》读后感。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条寻找幸福的路呢?“幸福”其实是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笼统答案,而“实”、“真”、“善”是专属于李老师的答案。拥有对人生清晰而坚定的答案,一个人会树立更高远的理想、追求更宏伟的目标,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答案引领着人前进,也正是李老师的答案,引领着我们寻找自己对于人生的答案。
其他文献
身居社会底层,从事宿舍保洁员、食堂员工,这样一位老人去世,想必不会引起太多注意。但就是这样一位90岁老人,2017年11月24日溘然长逝后,引发了香港各界怀念追思。不少校友和学生也纷纷向这位名闻港大的“三嫂”致以悼念和谢意,赞扬她为港大留下了光辉传承。  三嫂本名袁苏妹,没上过一天学的她,除了自己的名字,目不识丁。1957年,29岁的三嫂随丈夫进入港大,从服务员、厨师助理、厨师再到宿舍保洁员,最后
前不久,不少香港市民放弃了原本的休息时间,自发来到街头进行“清洁快闪”。有人携带专门的擦洗设备,有人自带钢丝球、小铲子等工具,大伙儿齐心协力擦除或撕去一些乱港涂污和标语,他们希望为恢复这座城市的原貌做出自己微小的努力。  自6月以来,香港极端暴力分子不仅冲击公共设施,还到处乱扔垃圾、张贴政治标语,对香港的社区环境卫生造成了很大破坏。“清洁快闪”行动要做的,就是弥合由破坏而导致的“裂痕”。  在极端
}邮递员送来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今年12月才满18岁的云南曲靖小伙崔庆涛正在老家会泽县一处建筑工地同父母一起打工,干着“拌砂浆”的活儿。  崔庆涛是长子,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高考结束后,他便跟着父母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打工。7月22日这天,崔庆涛正弯身拌砂浆,邮递员打来电话,说通知书还有半个小时就到。“等真的到了,父母都特别高兴,差不多是冲下了楼来到工地上。”这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干活的
小时候,那么多玩具,独独沉迷万花筒。小小一根管子,眯起眼睛看进去,只要轻轻转动,七彩缤纷的图案千变万化。  后来打碎万花筒,发觉只有些碎纸层及塑料片,以及几面镜子。原来,那種五花八门不过是视觉在掩映下产生的幻象,经不起考验。  一直到最近,才在玩具店中又一度发现万花筒。对牢阳光看出去,图案活像巴黎圣母院里的染色玻璃窗,十分瑰丽。  万花筒历久不衰,缘其带着浪漫色彩。
美国导演昆汀·塔倫蒂诺成名前曾在美国曼哈顿一家音像店做营业员,偶尔也担任放映员的角色。每次放映时,他都跟着观众重新看一次,不管多少遍他也看不厌。  有一次,一部电影快要放完了,就在这时候,音像店突然停电。观众不满地嚷嚷起来。见此情景,昆汀走进放映厅,让几个同事帮忙用手电筒把放映厅照亮,然后自己站在观众前面,开始讲述电影的结局。因为他看过太多次,已经把台词记得滚瓜烂熟了,于是他一边讲述,一边分饰多角
唯有失去青春的人,才会觉得青春美好;拥有青春的人,只会感到在青春里受尽煎熬。  当我还拥有青春的时候,只有极为有限的几次感受到了青春的存在。一次是在初中的晚会上,一位叫叶枫红的女同学突然起身朗诵了一首诗。她平常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乏味到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而且年年如此。那是班级自行组织的晚会,谁都没有想到她会起身朗诵诗歌。  于是,我生平第一次听到了王蒙的《青春万岁》。一个穿着红色班服的单薄小姑娘
转述一则听来的故事:在英国,有位心理学教授约翰,上第一堂课时给大家讲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全班哄堂大笑,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接着,他正儿八经地谈了另外一些严肃的课题。15分钟后,他又唾沫横飞地把刚才那个诙谐的小故事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这时,只有几个学生应酬式地咧嘴笑笑,有几个则礼貌性地微微一笑,大部分学生心里都浮上了一个疑问:难道这位看似风趣的约翰教授,竟然患上了可怕的健忘症?  万万没想到,半个
小时观赏烟花,觉得它变幻莫测而又神奇无比。  年龄稍长看烟花,当烟花尽情地在天空里绽放出令人目眩神迷的璀璨时,我觉得它像是我所憧憬的人生:五彩缤纷、痛快淋漓。  年龄再长看烟花,花团锦簇的烟花,在空中展示自己美丽的面貌前,是经过一個艰苦的制造过程的。  这些年来,夜夜挑灯读书,日日伏案写作,主要的目的就是以文字铸造美丽的烟花,在读者的心幕上尽情地燃放。等他日两鬓似雪时,回首前尘,知道我所绽放的小烟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题记  乍暖还寒,却是春时已至。如鸿雁归南,我亦归家。较之回到老屋的喜悦,我心中复添一层忧郁怅然。  将至黄昏,霞色渐染,视线所及,最遥处,是一片燃烧的红云。即使是云,也不知自己所来何处,将去何方,只是懵懂地消耗着自己美轮美奂的生命。望着手中的试卷,我只是叹息。  大考将至,如此这般成绩,怎渡?  心中漲满的情绪,是忧伤,抑或迷惘。前路是渺茫的,如层云绕雾,让我不
平常的故宫里,每个角角落落,每个分分秒秒都充盈着一种平常的美——任何时刻,任何角度,无处不在的美。  ——苏唐诗  苏唐诗拍了故宫6年,在河南与北京之间往返40多次,用普通的相机,走游客走的路线。他镜头下的故宫,鲜活温暖,有着平凡却动人的美。苏唐诗并非全职摄影师,他是一个小县城工作了近30年的民警,从一线下来后,他重拾爱好,拍照片,尤爱建筑。为了拍故宫的雪景,春运高峰,他在火车上站了5个小时去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