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紫薏方治疗寻常疣的临床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紫薏方;治疗;寻常疣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76-02
  笔者近年来运用自拟紫薏方内服外治治疗寻常疣25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5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9-12岁15例,15-28岁6例,30岁以上的4例。其中13例寻常疣发生于足背部,12例为双侧手指背侧。
  1.2治疗方法紫薏药方组成:紫草15.0,薏苡仁12.0,黄芩9.0,板蓝根15.0,白花蛇舌草12.0,白术10.0,防风9.0,苍术9.0,焦三仙各9.0,丹参9.0,当归9.0,每日1剂,分2次煎煮,每次150ml口服,8剂为一疗程。每剂煎完后的药渣用纱布包起来,趁热外敷摩擦患病部位,一直到皮肤微红为止,每天一次。
  1.3疗效分析
  1.3.1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及外用4剂后疣体开始萎缩,再服4剂后疣体脱落消失。好转:服药及外用后疣体萎缩,数目变少,部分脱落。无效:服药及外用后疣体无变化。
  1.3.2治疗结果25例患者中19例痊愈,随访2月均无复发,5例好转,1例无效。
  1.4典型病例患者张清玉,男,10岁,本县人,2011年8月2日初诊,双侧足背有10个约黄豆大小的褐色赘生物2月余,在当地私人诊所用抗病毒中西医方法治疗,及用偏方外用均无效,来本院诊治,自觉患处发痒,无疼痛感,大小便正常,纳差,形体较瘦,舌淡红,苔薄黄,脉细。给予自拟清热解毒方内服外用5剂后来复诊,见褐色赘生物明显萎缩,颜色变淡,原方加赤芍10.0生地6.0继续3剂,于2011年8月15日再次复诊见双足赘生物消失,患者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2体会
  寻常疣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性赘生物,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疣目”、“枯筋箭”、“千日疮”“悔气疮”、“疣疮”、“瘊子”相类似。春秋时代《五十二病方》中即有“疣”的记载,《灵枢﹒经脉》中就有“虚则生疣”的说法。《诸病源候论》疣目候记载:“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裹,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外科启玄》千日疮记载:“一名疣疮,又名悔气疮,此疮如鱼鳞,生于人手足上,又名瘊子,生一千日自落,故名之”。《外科正宗》枯筋箭记载:“枯筋箭,初起如豆大,枯点微高,日久破裂,趱出筋头,蓬松枯槁”。俗称“子瘊”。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脾失健运,湿浊内蕴,复感风毒之邪,凝聚肌肤所致,或为风邪侵袭,客于肌表,风毒久留,郁久化热,气血凝滞而发;或肝火妄动,气血不和,阻于腠理而生。本病的病位在肌肤,与肝脾肺有关,病性属实,以实证为主,也有虚实夹杂者。西医认为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病毒分型多为HPV1、2、4型。
  主要症状为皮疹散在,直径数毫米至一厘米大小的半球形或多角形高出皮面的损害,皮损稍为褐色或和正常皮肤相同,表面粗糙不平坚硬,呈肉刺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发痒稍痛感,好发于手指,手足背,足甲缘的面部。本病根据临床观察好发于小儿及青壮年。
  所用自拟紫薏方中紫草性寒,味甘,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健脾渗湿解毒,两药均为主药;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白花蛇舌草甘、淡,微寒。归胃、肺、大肠、膀胱经。板蓝根性苦,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作用。防风、苍术味辛,性温。祛风燥湿健脾,丹参、当归补血活血,养血安神。黄芩苦寒。泻实火,除湿热;以上中药,现代研究表面有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本病治疗比较棘手,不易治愈。现代医学主要用抗病毒,激光、冷冻等方法治疗,但容易复发,根据笔者临床经验,自拟紫薏方治疗,以祛湿解毒,疏风清热,调和气血为大法,兼软坚散结,并用原方局部外敷,摩擦患处至微红,内外兼治,所治患者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参考文献
  [1]杨志波,何清湖.皮肤病特色方药.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
  [2]陈红风,等.中医外科学.第一版.上海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
  [3]馮永山,袁皓琛.皮肤性病临床医嘱手册.第一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4月.
其他文献
【摘要】腹部推拿是以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应用特定手法及穴位作用于腹部的一种推拿手法。是治疗腹部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有关参考文献对腹推手法操作的特殊性和腹部推拿中医理论基础进行阐述。  【关键词】腹部推拿;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手法;穴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90文章编号:1004
期刊
【关键词】中药灌肠;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66-01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原有肝病恶化的重要诱因。其发生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棘手。今年來我们采用中药灌肠治疗SBP,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
期刊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川芎嗪;黄芪;右旋糖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64-02  肾病综合征(NS)往往水肿严重,以往用白蛋白加速尿能达到消肿的目的,但价格昂贵,且白蛋白很快从肾脏漏出,加重肾小管损害。本研究应用川芎嗪与黄芪配合右旋糖酐40治疗NS水肿31例,并与常规疗法治疗NS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四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4月——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1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備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单用拉米夫定,100mg/次,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9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使用阿莫西林和病毒唑抗感染作为基础治疗,并配中药处方辅助治疗;对照组则单纯使用常规阿莫西林和病毒唑抗感染治疗。治疗10天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变化。结果实验组45例,康复27例,好转16例,无效2例;对照组45例,康复13例,好转18例,无效14例;实验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治疗的17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对照组在膝关节腔内注射利多卡因1ml+玻璃酸钠注射液2ml+丹参针5ml,每周注射1次,治疗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口服中药和中药熏洗。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显效59例,显效率为55.7%,有效26例,有效率为29.5%,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6%,对照
期刊
【关键词】中医中药;研究;诊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78-01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因素的干扰使机体压力越来越大,各种精神紧张性脱发、白发;神经性头疼、头晕、颜面无华、失眠、多梦、乏力等;黄褐斑、雀斑等各种皮肤病。这些疾病的产生都与生活起居饮食不规律,生存环境恶劣及工作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沙参麦冬汤加减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供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21%,两组比较差异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配合汤药治疗。结果痊愈28例,占56%,显效18例,占36%,有效12例,占24%,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为9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较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doi: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残留型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西药奋乃静或者氯丙嗪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4.3%和97.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8.3%、82.6%,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予以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