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多是为了转换学生的思维和视角,让他们能够更加理解显得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然而想要完全发挥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效用,教师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从教学理念到应用前提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精髓,同时也与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要在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在弥补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也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数学学习体验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计趣味性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轻松和快乐。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学游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加真实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的应用途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从生活化的教学中寻找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意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丰富的课堂内容能够放松学生紧绷的大脑,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深化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也将带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其对复杂抽象的数学定理概念等有了生活化的认知体验,变抽象学习为具象认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引入生活案例,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关联起来,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在教师具象物体的刺激下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也让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思考中产生数学探究的兴趣,原本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学习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引入生活化语言
在组织学生学习《位置与方向》这部分知识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这样一段关于台风的信息播报:“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km/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让学生确认台风的位置和方向,而是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这则消息之后有什么感想?”并给学生几分钟自由交流的时间,使其能够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活跃,自然而然地将关注点放在对台风位置和动态的关注上。并且在引导学生确认“东南偏南30°”这一方向时也没有直接进行提问,而是让学生以自己为中心、为A市,实际感知东南偏南30°的具体方位,使其能够在生活化、简单化语言的指引下,有效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进一步简化学生的知识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率。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在教学克、千克、吨等计量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例如,陪伴父母去菜市场买菜,牌子标记着克的单位;在测量体重时,体重秤上标记着千克的单位;还有的学生说跟随父母外出时发现,在桥头的位置标记着50吨,这些计量单位在生活中都有具体的应用体现,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教学中教师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这些计量单位的具体应用情况,在教学中也辅助以具体的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消除学生对学习陌生数学定理的畏难情绪。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教学“购物”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整教室环境,实现现实生活中常见购物场景的再现。学生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售货员与消费者购物及支付行为,使学生在对人民币教具的运用中,学习与理解人民币知识以及各币值之间换算关系,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更好地将数学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转变了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从现实生活出发
根据学生们生活中的差异和特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课本内容重难点知识以及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将两者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学习数学中感受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观察周围环境,寻找良好合适的教学素材,教小学数学知识情景化,生活化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使的生活化数学成为学生们的兴趣之处,散发其特殊的魅力。这样的学习氛围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在生活中以及之后数学学习上的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测量这章知识时老师向同学们读一篇的日记:“今天我看见,我看见160米的妈妈站在180米的父亲面前,而我只有155米”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学生们就能够理解米厘米和的不同。通过生活碎片将数学相关知识结合,使得课堂氛围格外的活跃有趣,并且容易理解,促进了学生逻辑能力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高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该进行更多的尝试,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明刚.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J].江西教育,2020(36):49-50.
[2]邴立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4):125-126.
[3]邢震.让生活化教学模式走进小学数学课堂[J].学周刊,2020(35):137-138.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精髓,同时也与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要在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在弥补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也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数学学习体验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计趣味性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轻松和快乐。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学游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加真实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的应用途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从生活化的教学中寻找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意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丰富的课堂内容能够放松学生紧绷的大脑,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深化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也将带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其对复杂抽象的数学定理概念等有了生活化的认知体验,变抽象学习为具象认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引入生活案例,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关联起来,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在教师具象物体的刺激下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也让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思考中产生数学探究的兴趣,原本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学习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引入生活化语言
在组织学生学习《位置与方向》这部分知识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这样一段关于台风的信息播报:“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km/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让学生确认台风的位置和方向,而是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这则消息之后有什么感想?”并给学生几分钟自由交流的时间,使其能够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活跃,自然而然地将关注点放在对台风位置和动态的关注上。并且在引导学生确认“东南偏南30°”这一方向时也没有直接进行提问,而是让学生以自己为中心、为A市,实际感知东南偏南30°的具体方位,使其能够在生活化、简单化语言的指引下,有效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进一步简化学生的知识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率。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在教学克、千克、吨等计量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例如,陪伴父母去菜市场买菜,牌子标记着克的单位;在测量体重时,体重秤上标记着千克的单位;还有的学生说跟随父母外出时发现,在桥头的位置标记着50吨,这些计量单位在生活中都有具体的应用体现,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教学中教师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这些计量单位的具体应用情况,在教学中也辅助以具体的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消除学生对学习陌生数学定理的畏难情绪。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教学“购物”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整教室环境,实现现实生活中常见购物场景的再现。学生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售货员与消费者购物及支付行为,使学生在对人民币教具的运用中,学习与理解人民币知识以及各币值之间换算关系,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更好地将数学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转变了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从现实生活出发
根据学生们生活中的差异和特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课本内容重难点知识以及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将两者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学习数学中感受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观察周围环境,寻找良好合适的教学素材,教小学数学知识情景化,生活化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使的生活化数学成为学生们的兴趣之处,散发其特殊的魅力。这样的学习氛围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在生活中以及之后数学学习上的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测量这章知识时老师向同学们读一篇的日记:“今天我看见,我看见160米的妈妈站在180米的父亲面前,而我只有155米”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学生们就能够理解米厘米和的不同。通过生活碎片将数学相关知识结合,使得课堂氛围格外的活跃有趣,并且容易理解,促进了学生逻辑能力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高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该进行更多的尝试,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明刚.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J].江西教育,2020(36):49-50.
[2]邴立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4):125-126.
[3]邢震.让生活化教学模式走进小学数学课堂[J].学周刊,2020(3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