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能够随时进行调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学习 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70-02
学校课堂教学方式是多元化的,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是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密封切相关的,在减负呼声一遍的今天,有效课堂教学显得尤为突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有效学习习惯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则着重体现以课堂教学中的养成为主。在目前课改的大背景下,不断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突破点。下面,本人就自己在新课标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谈谈体会:
1.教师要抓住学习数学的课堂特征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多,我从众多的学习习惯中,经过精心比较、筛选,主要归纳了下列八种数学自主学习习惯:①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特征;②善于观察数学事物和独立思考的特征;③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大胆质疑的习惯;④独立作业、自检自查的特征;⑤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特征;⑥主动应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特征;⑦形成自我反馈和查漏补缺的特征;⑧养成学后实践、自我评价及反思的特征。
2.要建立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供条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才能发挥教学作用,而师生关系正是对学生内在因素有影响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师生关系密切,才能增进彼此的沟通,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问题。
3.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课案中的“讨论”内容
课前备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必须因内容而异,富于变化,尽量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课案的设计必须做到启发性和注重培养能力为目标。“讨论”是有效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形态,作为教学对话行为的一种,它以小组为独立单位,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或在一定的议题范围内进行讨论,教师以“观察员”的身份巡视,它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
4.优化课堂学习组合
教师与班干部一起讨论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六到八人,并在每个小组中民主选举或推荐小组长和副組长,以组长名字命名组名,组长、副组长负责监督和帮助小组成员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里就指出有“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5.有效课堂时间的匹配模式
课堂时间的分配:“3-1”模式或者“2-2”模式(即30+10分钟或20+20分钟),此种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在于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强调教师讲解不超过20分钟,学生学习活动大于20分钟,课堂模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教师只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点拨。
6.指导学生明确有效课堂学习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注意指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在学生个体学习或小组学习时,不是随意放任学生,让他们盲目地乱碰乱撞,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明确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做的情况怎么样,让他们通过自主活动逐步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走向独立学习。
7.有效课堂运行模式
数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每天都安排有相应的时间进行数学内容的教学,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内容的不同灵活地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也要有相应的较固定的模式,以适应学生学习。如:
(1)课堂自学阶段。相对时间:3—8分钟,针对所学知识点灵活运用,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导学带着问题去自学,也可由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相应问题由学生进行自学。
(2)课堂检测知识阶段。相对时间:3—10分钟,采用小组代表发言或者提问薄弱学生的方式进行检查各小组预习情况,可任意抽查一组到两组。以此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大体情况,给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3)课堂突破阶段。相对时间:20—25分钟,这是整节课的关键,是师生、生生互动阶段,是突破知识重难点阶段,是一堂课成败与否的阶段。主要体现三个过程:
(A)合作探究过程。老师提出问题由各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可以以同座讨论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以达成同座或小组共识,此过程要注意:老师要特别观察学生学习动态,进行课堂巡视,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
(B)展示探究成果过程。分为学生发言展示和上黑板展示,可由老师点名或小组推荐指定学生来展示,展示时,由学生自由讲解、分析、点评,其它学生进行参与纠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以学生进行思考。
(C)总结巩固检测过程。教师课前精选出可以作为检测的练习册上的习题,让学生按要求课堂完成检测题。有时也可让学生当堂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习后对知识掌握情况自己编题,然后小组汇总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全班学生回答,最后出题学生解答出题的目的,意义,知识点,学生阐述,教师补充,做到了以练代讲,以查代讲,以讨论代讲。
8.有效课堂注意的细节
(A)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发言时的站姿、仪容仪态以及文明礼貌用语。比如在自己讲解或在黑板上板演完后应说:“以上是我的讲解过程,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如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应对老师和同学说声:“谢谢。”然后才能坐下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B)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语言规范,注重用鼓励的语言进行对学生的评价,只要学生的进步都应该鼓励表扬,同时,要注意一些不应该说的话,比如:“你这人今天怎么……”,“你怎么会这样……”,“你不是一直很好的吗,今天怎么……”等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更新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未来发展需要的未来人。
参考文献:
[1]闫祯《有效学习指导》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学习 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70-02
学校课堂教学方式是多元化的,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是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密封切相关的,在减负呼声一遍的今天,有效课堂教学显得尤为突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有效学习习惯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则着重体现以课堂教学中的养成为主。在目前课改的大背景下,不断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突破点。下面,本人就自己在新课标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谈谈体会:
1.教师要抓住学习数学的课堂特征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多,我从众多的学习习惯中,经过精心比较、筛选,主要归纳了下列八种数学自主学习习惯:①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特征;②善于观察数学事物和独立思考的特征;③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大胆质疑的习惯;④独立作业、自检自查的特征;⑤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特征;⑥主动应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特征;⑦形成自我反馈和查漏补缺的特征;⑧养成学后实践、自我评价及反思的特征。
2.要建立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供条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才能发挥教学作用,而师生关系正是对学生内在因素有影响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师生关系密切,才能增进彼此的沟通,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问题。
3.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课案中的“讨论”内容
课前备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必须因内容而异,富于变化,尽量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课案的设计必须做到启发性和注重培养能力为目标。“讨论”是有效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形态,作为教学对话行为的一种,它以小组为独立单位,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或在一定的议题范围内进行讨论,教师以“观察员”的身份巡视,它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
4.优化课堂学习组合
教师与班干部一起讨论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六到八人,并在每个小组中民主选举或推荐小组长和副組长,以组长名字命名组名,组长、副组长负责监督和帮助小组成员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里就指出有“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5.有效课堂时间的匹配模式
课堂时间的分配:“3-1”模式或者“2-2”模式(即30+10分钟或20+20分钟),此种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在于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强调教师讲解不超过20分钟,学生学习活动大于20分钟,课堂模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教师只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点拨。
6.指导学生明确有效课堂学习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注意指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在学生个体学习或小组学习时,不是随意放任学生,让他们盲目地乱碰乱撞,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明确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做的情况怎么样,让他们通过自主活动逐步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走向独立学习。
7.有效课堂运行模式
数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每天都安排有相应的时间进行数学内容的教学,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内容的不同灵活地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也要有相应的较固定的模式,以适应学生学习。如:
(1)课堂自学阶段。相对时间:3—8分钟,针对所学知识点灵活运用,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导学带着问题去自学,也可由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相应问题由学生进行自学。
(2)课堂检测知识阶段。相对时间:3—10分钟,采用小组代表发言或者提问薄弱学生的方式进行检查各小组预习情况,可任意抽查一组到两组。以此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大体情况,给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3)课堂突破阶段。相对时间:20—25分钟,这是整节课的关键,是师生、生生互动阶段,是突破知识重难点阶段,是一堂课成败与否的阶段。主要体现三个过程:
(A)合作探究过程。老师提出问题由各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可以以同座讨论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以达成同座或小组共识,此过程要注意:老师要特别观察学生学习动态,进行课堂巡视,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
(B)展示探究成果过程。分为学生发言展示和上黑板展示,可由老师点名或小组推荐指定学生来展示,展示时,由学生自由讲解、分析、点评,其它学生进行参与纠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以学生进行思考。
(C)总结巩固检测过程。教师课前精选出可以作为检测的练习册上的习题,让学生按要求课堂完成检测题。有时也可让学生当堂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习后对知识掌握情况自己编题,然后小组汇总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全班学生回答,最后出题学生解答出题的目的,意义,知识点,学生阐述,教师补充,做到了以练代讲,以查代讲,以讨论代讲。
8.有效课堂注意的细节
(A)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发言时的站姿、仪容仪态以及文明礼貌用语。比如在自己讲解或在黑板上板演完后应说:“以上是我的讲解过程,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如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应对老师和同学说声:“谢谢。”然后才能坐下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B)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语言规范,注重用鼓励的语言进行对学生的评价,只要学生的进步都应该鼓励表扬,同时,要注意一些不应该说的话,比如:“你这人今天怎么……”,“你怎么会这样……”,“你不是一直很好的吗,今天怎么……”等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更新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未来发展需要的未来人。
参考文献:
[1]闫祯《有效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