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地球上的土地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位置又是固定的。然而在近代,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在被一片片的工厂和住宅所占据,被生产建设破坏,水土流失、耕地沙漠化、肥力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耕地锐减和土质受各方面的污染,困扰着我们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必然威胁着子孙后
代的生存环境。
1、耕地的保护
1.1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小,人均耕地少,下降快。我国历来自称“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积约为15亿亩(国家统计数字)。我国现有土地后备资源中,宜垦地约有5亿亩,而质量好的宜耕地只有2亿亩,近期最多只能开垦出1亿亩耕地,象五十年代那样,可供大面积开发的荒地几乎没有了。
1.2耕地面积急剧退化,不断减少
分析原因:一是水土流失;二是耕作制度不合理;三是种植作物单一;四是种地不讲科学;五是农田严重的污染,化肥、农药大量施用,使土地板结等;六是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破坏了大量土地:七是城乡建设用地控制不力,违法占地严重;八是沙化严重,最严重的危害是风沙;九是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表现,是人们不合理、不科学利用土地的结果。
2、解决土地管理和使用
2.1防治耕地的退化是最现实和最积极对策的选择。对于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进行防治。
2.1.1沙漠化防治的重点,要放在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带,坚持“林牧为主”,对强烈发展的沙化旱作农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对潜在沙化耕地要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并增加天然植被,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2.1.2耕地盐碱化,应因地采取水利措施和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2.1.3防治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进行防治。严格制止乱垦滥伐。
2.1.4防治土地污染要采取综合性对策。第一,要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是防治非农业污染物对土地污染的根本性措施。第二,要控制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研制和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第三,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有选择地限量施用污泥(腐植酸),有计划地增施有机肥。第四,对污染较重的土地,可适当增加客土,以提高土地的净化能力和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2.2提高损毁土地的复耕率
生产建设,特别是矿山开采土地的损毁是严重的,如煤炭开采,砖瓦生产。损毁土地的复耕,不仅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而且对生态环境有利,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具体对策。
2.3严格控制生产性和生活性的耕地吞食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有近50万公顷的耕地被国家建设、乡镇集体建设和农民建房占用。而且这些被占用的耕地多为优质农田,一旦即成事实,就不可逆转,其代价是沉重的。所以,城镇发展要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以提高土地的人口容量,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2.4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是保证我国耕地稳定,解决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合理开发土地资源,首先要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其次要正确处理土地开发与农田基本建设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的总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解决对策
3.1大力宣传教育,深化全民珍惜土地的意识
我们必须运用舆论工具,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唤起全民的反思,应该看到,卓有成效地进行国土观念教育,是开展其它土地管理业务的先决条件。
3.2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第二条五款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以往土地的长期无偿使用,是多年来浪费土地的基本原因之一。将土地的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3.3坚决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严格控制建设土地
当前土地违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个别领导干部,甚至政府部门的带头违法案件上升,或者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土地违法案件时,领导干部为违法者说情,有的甚至插手干预,干扰依法处理。
3.4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为了稳定耕地面积,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生产建设用地,必须一手抓节约用地,一手抓土地的开发、复垦和废弃地的改造利用。对生产破坏了的土地,就应根据有关规定承担复垦义务,责无旁贷。
3.5综合防治管理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农药、化肥对土地环境长期影响的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规模化养殖畜禽类粪便的排放。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施肥、喷洒农药等,尽量减少由于农事活动的不科学而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和环境中残余的污染物的增加,为更有效的防治提供
科学的理论依据。
珍惜地土吧!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懂得,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滥占多占土地,就是浪费我国最稀缺宝贵的资源,是在剥夺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是在犯罪!清代有一位学者曾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愿此名言能铭刻在每个人心上。
代的生存环境。
1、耕地的保护
1.1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小,人均耕地少,下降快。我国历来自称“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积约为15亿亩(国家统计数字)。我国现有土地后备资源中,宜垦地约有5亿亩,而质量好的宜耕地只有2亿亩,近期最多只能开垦出1亿亩耕地,象五十年代那样,可供大面积开发的荒地几乎没有了。
1.2耕地面积急剧退化,不断减少
分析原因:一是水土流失;二是耕作制度不合理;三是种植作物单一;四是种地不讲科学;五是农田严重的污染,化肥、农药大量施用,使土地板结等;六是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破坏了大量土地:七是城乡建设用地控制不力,违法占地严重;八是沙化严重,最严重的危害是风沙;九是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表现,是人们不合理、不科学利用土地的结果。
2、解决土地管理和使用
2.1防治耕地的退化是最现实和最积极对策的选择。对于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进行防治。
2.1.1沙漠化防治的重点,要放在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带,坚持“林牧为主”,对强烈发展的沙化旱作农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对潜在沙化耕地要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并增加天然植被,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2.1.2耕地盐碱化,应因地采取水利措施和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2.1.3防治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进行防治。严格制止乱垦滥伐。
2.1.4防治土地污染要采取综合性对策。第一,要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是防治非农业污染物对土地污染的根本性措施。第二,要控制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研制和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第三,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有选择地限量施用污泥(腐植酸),有计划地增施有机肥。第四,对污染较重的土地,可适当增加客土,以提高土地的净化能力和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2.2提高损毁土地的复耕率
生产建设,特别是矿山开采土地的损毁是严重的,如煤炭开采,砖瓦生产。损毁土地的复耕,不仅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而且对生态环境有利,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具体对策。
2.3严格控制生产性和生活性的耕地吞食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有近50万公顷的耕地被国家建设、乡镇集体建设和农民建房占用。而且这些被占用的耕地多为优质农田,一旦即成事实,就不可逆转,其代价是沉重的。所以,城镇发展要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以提高土地的人口容量,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2.4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是保证我国耕地稳定,解决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合理开发土地资源,首先要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其次要正确处理土地开发与农田基本建设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的总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解决对策
3.1大力宣传教育,深化全民珍惜土地的意识
我们必须运用舆论工具,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唤起全民的反思,应该看到,卓有成效地进行国土观念教育,是开展其它土地管理业务的先决条件。
3.2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第二条五款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以往土地的长期无偿使用,是多年来浪费土地的基本原因之一。将土地的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3.3坚决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严格控制建设土地
当前土地违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个别领导干部,甚至政府部门的带头违法案件上升,或者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土地违法案件时,领导干部为违法者说情,有的甚至插手干预,干扰依法处理。
3.4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为了稳定耕地面积,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生产建设用地,必须一手抓节约用地,一手抓土地的开发、复垦和废弃地的改造利用。对生产破坏了的土地,就应根据有关规定承担复垦义务,责无旁贷。
3.5综合防治管理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农药、化肥对土地环境长期影响的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规模化养殖畜禽类粪便的排放。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施肥、喷洒农药等,尽量减少由于农事活动的不科学而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和环境中残余的污染物的增加,为更有效的防治提供
科学的理论依据。
珍惜地土吧!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懂得,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滥占多占土地,就是浪费我国最稀缺宝贵的资源,是在剥夺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是在犯罪!清代有一位学者曾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愿此名言能铭刻在每个人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