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担负着为大学生“解困扶志”、“立身立行”的重要功能,本文从资助育人视域下探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的辅导员如何将诚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中去,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德育自觉,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为资助育人的根本任务。而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導者。而在资助育人视域下辅导员不单单是国家资助政策在学生层面的落实者,更多的是将“资助”和“育人”相融合,以资助育人中的物质生活关怀为外在表现,更多的突出精神扶持的功能,围绕其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在资助过程中真正实现“解困扶志”“立身立行”的育人功能 [1]。诚信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中,要充分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作用,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
1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高校资助育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并形成了以奖、助、贷为主,勤、免、补为辅,其他形式做重要补充的较为健全资助体系。但是在资助过程中暴露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资助方式过于单一、贫困生认定制度不完善、未重视被资助者心理问题。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着“重资助轻育人”、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和感恩精神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
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列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了资助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方法与内容。在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更是把资助育人列为检验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指标,明确了资助的“育人”功能。
高校资助工作的第一步是找准困难学生。目前我国高校确定困难学生主要采取综合认定的方式,精准认定困难学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前提。困难学生认定一直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难点,这主要是由于高校不能准确、全面、客观的对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进行评价。基于这样的情况学生本人自主提供家庭经济状况就成认定困难学生的重要依据。这也就决定了诚信教育不单单是高校资助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高校资助育人的基础。
2 诚信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诚信道德越来越被重视。近年来我国先后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强调,必须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诚信教育。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高校是大学生与社会的纽带,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育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诚信教育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必备课程。
现如今大学生存在着一系列的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日常学习、学术研究、组织活动、社会交往、助学贷款、就业求职等几个方面,具体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位论文造假、无视学校管理要求的私自返校、瞒报行程、网络偷窥、盗用他人信息、窃取他人成果、填报虚假就业信息、违约、开具虚假贫困证明、助学贷款违约、恶意拖欠或拒还助学贷款现象等。
深究其原因,发现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原因不外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使大学生滋生出侥幸心理,同时由于社会的不良风气进一步加剧了诚信危机,导致大学生虚假求职现象屡禁不鲜,此外虚拟化网络环境也为诚信缺失提供了巨大的庇护所,助长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而过于利益化的家庭教育模式、致使诚信教育的阶段性空白,促使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观的偏差。
3 诚信教育融入资助育人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资助育人更是一样,资助是手段,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态势下,我国的高校资助育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都实现了成熟稳固的发展。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但由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缺失的问题却日益突出。缺少诚信的现象早已经打破了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初衷,与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相悖。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品质保障。针对大学生缺乏诚信的现状,我国高校应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水平,提升学生的诚信度,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对于构建高校资助体系的长效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现阶段,我国开展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针对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贫困学生,由于资助的门槛较低,对于资助学生的具体信息和家庭情况筛选与调查较少,所以就导致了一大批不符合资助要求却还骗取或冒领助学金的学生。而这种情况随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而越来越多,这样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水平。因此,对于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应进行严格地筛选与调查,并对学生进行教育,防止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不诚信的现象,对于我国资助育人体系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不仅要做到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以渔,要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精神脱困与经济脱贫相结合,加大对受助学生诚信教育,强化教育引导、健全人格,以资助为基本手段,将诚信教育融入其中,把育人作为最终目的,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4 资助育人视域下辅导员开展诚信教育的路径
4.1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功能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者,同时也承担诚信教育者的职能。辅导员不仅须直接面对学生,对本年级受资助者进行资格审查、集中管理、心理辅导、专项教育等工作,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党团教育、心理辅导、创业就业、危机事件处理等各类繁杂的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具有重要影响,辅导员作为诚信教育者,实施诚信教育的人而言,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从德育意识出发从事德育实践活动,根据受教育者德身心状况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诚信教育,以找准教育者自身定位,提升教育者思政教育主体性,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功能 [3]。
4.2 显隐性相结合,筑牢诚信教育主阵地
以诚信教育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新时代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广泛开展诚信教育。用好直接教育,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学习诚信道德先进事迹,以谈话、宣讲、报告等形式,在分析与讨论中让学生正确认识诚信道德规范。同时在直接教育的基礎上发挥好间接教育的影响作用,以诚信教育为基本理念,在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诚信教育,通过宣传墙、文化角等多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营造诚信文化氛围,并进一步将诚信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
4.3 多措并举全方位,全面提高学生诚信道德修养
诚信教育的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诚信的内涵与知识体系,理论教育固然十分重要,但由于其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对诚信教育的接受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实践教育的亲临性与深刻性则可以有效的弥补单一理论教学的弊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如小组讨论、分析调查、情景模拟等课堂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新颖性,更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此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研讨分析等课外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社会、认识社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感知理论,知行合一,在寓教于乐中让诚信教育潜入学生脑中、心中。
参考文献
[1]赵贵臣 ,肖晗 .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 [J].思想教育研究 ,2021(01):155-159.
[2]仝江红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诚信和感恩教育的融人 ——评《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J].科技管理研究 ,2021,41(05):238.
[3]熊蕾 .高校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诚信和感恩教育的思考与探究 [J].才智 ,2020(13):164-165.
[4]吕峰 .契约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学业诚信教育探究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34(02):39-41.
作者介绍:李英男(1993 -),男,天津市人,硕士,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黄亚文(1992 - ),女,山东日照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贾雅文(1991-),女,天津市人,硕士,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2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为资助育人的根本任务。而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導者。而在资助育人视域下辅导员不单单是国家资助政策在学生层面的落实者,更多的是将“资助”和“育人”相融合,以资助育人中的物质生活关怀为外在表现,更多的突出精神扶持的功能,围绕其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在资助过程中真正实现“解困扶志”“立身立行”的育人功能 [1]。诚信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中,要充分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作用,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
1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高校资助育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并形成了以奖、助、贷为主,勤、免、补为辅,其他形式做重要补充的较为健全资助体系。但是在资助过程中暴露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资助方式过于单一、贫困生认定制度不完善、未重视被资助者心理问题。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着“重资助轻育人”、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和感恩精神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
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列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了资助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方法与内容。在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更是把资助育人列为检验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指标,明确了资助的“育人”功能。
高校资助工作的第一步是找准困难学生。目前我国高校确定困难学生主要采取综合认定的方式,精准认定困难学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前提。困难学生认定一直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难点,这主要是由于高校不能准确、全面、客观的对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进行评价。基于这样的情况学生本人自主提供家庭经济状况就成认定困难学生的重要依据。这也就决定了诚信教育不单单是高校资助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高校资助育人的基础。
2 诚信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诚信道德越来越被重视。近年来我国先后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强调,必须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诚信教育。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高校是大学生与社会的纽带,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育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诚信教育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必备课程。
现如今大学生存在着一系列的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日常学习、学术研究、组织活动、社会交往、助学贷款、就业求职等几个方面,具体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位论文造假、无视学校管理要求的私自返校、瞒报行程、网络偷窥、盗用他人信息、窃取他人成果、填报虚假就业信息、违约、开具虚假贫困证明、助学贷款违约、恶意拖欠或拒还助学贷款现象等。
深究其原因,发现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原因不外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使大学生滋生出侥幸心理,同时由于社会的不良风气进一步加剧了诚信危机,导致大学生虚假求职现象屡禁不鲜,此外虚拟化网络环境也为诚信缺失提供了巨大的庇护所,助长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而过于利益化的家庭教育模式、致使诚信教育的阶段性空白,促使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观的偏差。
3 诚信教育融入资助育人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资助育人更是一样,资助是手段,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态势下,我国的高校资助育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都实现了成熟稳固的发展。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但由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缺失的问题却日益突出。缺少诚信的现象早已经打破了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初衷,与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相悖。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品质保障。针对大学生缺乏诚信的现状,我国高校应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水平,提升学生的诚信度,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对于构建高校资助体系的长效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现阶段,我国开展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针对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贫困学生,由于资助的门槛较低,对于资助学生的具体信息和家庭情况筛选与调查较少,所以就导致了一大批不符合资助要求却还骗取或冒领助学金的学生。而这种情况随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而越来越多,这样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水平。因此,对于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应进行严格地筛选与调查,并对学生进行教育,防止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不诚信的现象,对于我国资助育人体系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不仅要做到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以渔,要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精神脱困与经济脱贫相结合,加大对受助学生诚信教育,强化教育引导、健全人格,以资助为基本手段,将诚信教育融入其中,把育人作为最终目的,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4 资助育人视域下辅导员开展诚信教育的路径
4.1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功能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者,同时也承担诚信教育者的职能。辅导员不仅须直接面对学生,对本年级受资助者进行资格审查、集中管理、心理辅导、专项教育等工作,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党团教育、心理辅导、创业就业、危机事件处理等各类繁杂的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具有重要影响,辅导员作为诚信教育者,实施诚信教育的人而言,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从德育意识出发从事德育实践活动,根据受教育者德身心状况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诚信教育,以找准教育者自身定位,提升教育者思政教育主体性,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功能 [3]。
4.2 显隐性相结合,筑牢诚信教育主阵地
以诚信教育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新时代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广泛开展诚信教育。用好直接教育,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学习诚信道德先进事迹,以谈话、宣讲、报告等形式,在分析与讨论中让学生正确认识诚信道德规范。同时在直接教育的基礎上发挥好间接教育的影响作用,以诚信教育为基本理念,在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诚信教育,通过宣传墙、文化角等多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营造诚信文化氛围,并进一步将诚信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
4.3 多措并举全方位,全面提高学生诚信道德修养
诚信教育的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诚信的内涵与知识体系,理论教育固然十分重要,但由于其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对诚信教育的接受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实践教育的亲临性与深刻性则可以有效的弥补单一理论教学的弊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如小组讨论、分析调查、情景模拟等课堂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新颖性,更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此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研讨分析等课外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社会、认识社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感知理论,知行合一,在寓教于乐中让诚信教育潜入学生脑中、心中。
参考文献
[1]赵贵臣 ,肖晗 .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 [J].思想教育研究 ,2021(01):155-159.
[2]仝江红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诚信和感恩教育的融人 ——评《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J].科技管理研究 ,2021,41(05):238.
[3]熊蕾 .高校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诚信和感恩教育的思考与探究 [J].才智 ,2020(13):164-165.
[4]吕峰 .契约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学业诚信教育探究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34(02):39-41.
作者介绍:李英男(1993 -),男,天津市人,硕士,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黄亚文(1992 - ),女,山东日照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贾雅文(1991-),女,天津市人,硕士,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2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