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城市形态的碳排放影响效应研究——基于289个地级市的数据分析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在分析城市形态对碳排放影响机制基础上,引入景观格局指数表征五种城市形态,运用岭回归方法对城市形态与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其在三类不同人口密度城市所表现出的影响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形状复杂度对样本城市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城市各类功能区的非均匀分布并不必然增加碳排放;城市破碎度的增加显著提升碳排放水平,且在人口稀疏区这种影响程度更高,说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连通性有待加强;城市中心性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程度较大,但在人口集聚区城市却表现出正向影响关系,意味着城市需要灵活选择内部空间结构聚合模式;城市紧凑度整体提升了碳排放水平,表明多数城市形态主要满足了几何形状方面的紧凑性但城市功能紧凑性不足;城市规模扩大对碳排放未产生显著影响.面向碳中和愿景的城市形态调控思路主要包括将碳排放控制指标纳入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结合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城市布局紧凑度、择机实现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转变、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城市形态的深度融合以管控城市破碎度等.
其他文献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在政策衔接过程中,由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与定位的不同,二者的衔接呈现出多重差异,既有制度衔接本身的差异,亦有因为定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同时当前衔接过程缺乏对"有效性"的指标量化,致使难以准确度量和表达有效衔接的程度.为此,本文通过凝练抽象出"位差"与"效度"概念以应用性解构"有效衔接","位差"即发展进程的时间位差、区域发展的空间位差、发展力量的角色位差;"效度"指时间
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是一种主要为高校师生提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服务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具有组织属性的公益性、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功能定位的综合性等特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发展的主导模式,既反映了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也呼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所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对照高质量的标准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因此,在政策集成层面,要强化政策集成和贯彻落实,完善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要素支撑层面,要完善创新要素和平台支撑体系,突破高校主导型众创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生态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与生态制度文化内涵,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有着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在生态文化多元性基础上深入解读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
低碳化创新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方面,更是践行"双碳"国家战略的关键内容.为系统把握国内低碳化创新研究动态演进趋势,本文对1999—2019年CNKI低碳化创新研究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论有:一是国内低碳化创新研究总体呈倒"V"曲线发展态势,经历了"低位徘徊—快速增长—快速下降—相对平稳"阶段;二是研究群体呈"大分散、小聚集"态势,与此同时,研究未显现出关键作者突变,表明作者研究合作空间还较大;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内低碳化创新研究中有规模优势,部分"双一流"高校也较活跃,而从突变情况看,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