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4-000-01
摘 要 篮球的投篮技术动作显然是属于投掷类的一种,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与田径运动中的标枪、铅球、铁饼等这些以远度为目的的力量速度型投掷类项目相比,投篮这项投掷类动作它是属于以准确性为目的的纯精确性的一项运动。虽然都是投掷类运动,但二者的动作结构形式却完全相反。
关键词 投篮技术 动作结构 特异性原理
就其动作性质而言,篮球的投篮技术动作显然是属于投掷类的一种,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与田径运动中的标枪、铅球、铁饼等这些以远度为目的的力量速度型投掷类项目相比,投篮这项投掷类动作它是属于以准确性为目的的纯精确性的一项运动。准确性的高低是衡量竞技篮球投篮技术水平高低的决定性指标,没有命中率的投篮将无技术性可言。
从人体运动技术原理的角度分析,投掷类动作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形式,这三种动作形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动作结构和用力特征上的差异性,而每一种动作结构上的特异性又完全是受其动作目的所决定的。这就是人体运动所遵循的“结构决定机能,机能决定目的”的原理。按此原理划分,第一种类型是以远度为目的的投掷类动作,如田径运动中的各个投掷项目,它的动作结构及环节肌肉的用力特点是:“人体超越器械”,以大环节、大肌群用力形式为主。所谓“人体超越器械”,是指运动员在投掷动作的初始状态,相对投掷方向而言,被投掷的器械初始位置处于运动员的身体后方,运动员的全部身体都处在器械的前方。此时,投掷臂一侧的腿、躯干、投掷臂与器械一样都处在身体的后方,而投掷臂的异侧身体(上下肢及躯干)处在身体的前方对着投掷目标,身体的这种极度扭转姿势形成一个生理上的牵张反射状态,这种结构姿态目的是拉长原动肌的初始长度,并通过牵张反射的作用获得最大的肌肉收缩力量。由于这种动作结构形式人体处在器械的前方,因此,顾名思义地被称之为“超越器械”型。然而,以远度为目的的投掷类动作,其参与运动的大肌群、大环节,它虽然能提供投掷动作的最大力量需求,但这种动作结构特点它用力的精确性小,所以,它只适合那些对精确性要求不高,而对力量和远度要求较高的项目。
第二种类型是以准确性为目的的投掷类动作,例如本课题要重点阐述的篮球投篮技术动作。这种投掷类的动作结构特点恰好与以远度为目的的投掷类动作结构特点相反,它的动作结构特点是“器械超越人体”,器械(篮球)及投掷臂的初始位置处在运动员的身体前方,投掷臂一侧的上下肢均处于身体的前方,这种动作结构形式的意义就是避免大肌肉群、大环节对运动的参与,实现以小肌群、末梢小环节用力为主的动作形式。小肌群、小环节用力特点与大肌群、大环节用力特点及功能效果恰好相反,它的肌肉力量较小,但它完成动作的精确性高,所以,这种动作结构特点多适用于那些对精确性要求较高,而对力量要求较低的各种技术动作上,篮球的投篮技术正符合这种用力特点的需求,故篮球的常规性投篮动作,其动作结构特点都是“器械超越人体”。但篮球运动中的勾手投篮由于它没有形成“器械超越人体”这一结构形式,所以,它不符合以精确性为目的的投掷类技术的动作结构要求,因而,它在完成勾手投篮过程中大肌群多有参与,且又缺少对球体的稳定控制,力的传递效果不能像常规性投篮那样充分集中到手指手腕部位,所以,勾手投篮的准确性非常低,只有少数高大的篮下内线队员近距离时有采用。
实际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像投篮这种以准确性为目的的投掷类动作时为多见。例如,人们常见的那种以命中为目的的飞镖游戏,以及有些少年儿童玩的那种手弹玻璃球(有的地方叫弹溜溜)游戏,都属于以准确性为目的的小型投掷类动作。其动作结构形式也都是器械超越人体,完全是以人体的末梢小环节,小肌肉群手指发力为主。末梢环节对器械的精确感应和小肌群的精确用力,确保器械运动的高度精确性。从人体运动科学原理分析,竞技体育中的有些升华技术动作,也并非是什么独创的,绝大部分技术动作实际上都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与劳动中的自然动作,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动作方式罢了。例如,人们在修理各种精密仪器或在操作精确性较高的设备时,都是用手指手腕末梢环节来进行,且被操作的对象完全是在身体的前方;而从事一些重体力劳动时,用的都是大肌群,大环节的用力操作,动作形式往往都是身背、肩扛、身体拉等非精确性的动作。竞技体育中的一些升华技术,就是从人们先天性自然生存的机能动作中提炼的一种适合游戏目的需要的专门的一些动作。
第三种类型为混合型结构投掷类动作,例如,投掷保龄球动作就属于这一类。保龄球的投掷动作实际上也是以准确性为目的的一种游戏,但由于保龄球的球体较重,投掷者为获取一定的初速度,在动作的前半程是以人体超越器械的形式,以大肌群、大环节整个上肢前摆用力为主,使保龄球获得足够的初速度。当球体摆到体前进入动作的后半程之后,主要以手指手腕小肌群、小环节的用力来控制球体的滚动方向、轨迹、撞击点等精确性指标。动作的前半程与后半程不同的动作结构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和意义,这就是结构决定机能,机能决定目的原理在事件中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 吕涛.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急停跳投训练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2] 周英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0(04).
[3] 戴震.影响投篮命中率的运动生物力学因素分析与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08(02).
摘 要 篮球的投篮技术动作显然是属于投掷类的一种,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与田径运动中的标枪、铅球、铁饼等这些以远度为目的的力量速度型投掷类项目相比,投篮这项投掷类动作它是属于以准确性为目的的纯精确性的一项运动。虽然都是投掷类运动,但二者的动作结构形式却完全相反。
关键词 投篮技术 动作结构 特异性原理
就其动作性质而言,篮球的投篮技术动作显然是属于投掷类的一种,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与田径运动中的标枪、铅球、铁饼等这些以远度为目的的力量速度型投掷类项目相比,投篮这项投掷类动作它是属于以准确性为目的的纯精确性的一项运动。准确性的高低是衡量竞技篮球投篮技术水平高低的决定性指标,没有命中率的投篮将无技术性可言。
从人体运动技术原理的角度分析,投掷类动作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形式,这三种动作形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动作结构和用力特征上的差异性,而每一种动作结构上的特异性又完全是受其动作目的所决定的。这就是人体运动所遵循的“结构决定机能,机能决定目的”的原理。按此原理划分,第一种类型是以远度为目的的投掷类动作,如田径运动中的各个投掷项目,它的动作结构及环节肌肉的用力特点是:“人体超越器械”,以大环节、大肌群用力形式为主。所谓“人体超越器械”,是指运动员在投掷动作的初始状态,相对投掷方向而言,被投掷的器械初始位置处于运动员的身体后方,运动员的全部身体都处在器械的前方。此时,投掷臂一侧的腿、躯干、投掷臂与器械一样都处在身体的后方,而投掷臂的异侧身体(上下肢及躯干)处在身体的前方对着投掷目标,身体的这种极度扭转姿势形成一个生理上的牵张反射状态,这种结构姿态目的是拉长原动肌的初始长度,并通过牵张反射的作用获得最大的肌肉收缩力量。由于这种动作结构形式人体处在器械的前方,因此,顾名思义地被称之为“超越器械”型。然而,以远度为目的的投掷类动作,其参与运动的大肌群、大环节,它虽然能提供投掷动作的最大力量需求,但这种动作结构特点它用力的精确性小,所以,它只适合那些对精确性要求不高,而对力量和远度要求较高的项目。
第二种类型是以准确性为目的的投掷类动作,例如本课题要重点阐述的篮球投篮技术动作。这种投掷类的动作结构特点恰好与以远度为目的的投掷类动作结构特点相反,它的动作结构特点是“器械超越人体”,器械(篮球)及投掷臂的初始位置处在运动员的身体前方,投掷臂一侧的上下肢均处于身体的前方,这种动作结构形式的意义就是避免大肌肉群、大环节对运动的参与,实现以小肌群、末梢小环节用力为主的动作形式。小肌群、小环节用力特点与大肌群、大环节用力特点及功能效果恰好相反,它的肌肉力量较小,但它完成动作的精确性高,所以,这种动作结构特点多适用于那些对精确性要求较高,而对力量要求较低的各种技术动作上,篮球的投篮技术正符合这种用力特点的需求,故篮球的常规性投篮动作,其动作结构特点都是“器械超越人体”。但篮球运动中的勾手投篮由于它没有形成“器械超越人体”这一结构形式,所以,它不符合以精确性为目的的投掷类技术的动作结构要求,因而,它在完成勾手投篮过程中大肌群多有参与,且又缺少对球体的稳定控制,力的传递效果不能像常规性投篮那样充分集中到手指手腕部位,所以,勾手投篮的准确性非常低,只有少数高大的篮下内线队员近距离时有采用。
实际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像投篮这种以准确性为目的的投掷类动作时为多见。例如,人们常见的那种以命中为目的的飞镖游戏,以及有些少年儿童玩的那种手弹玻璃球(有的地方叫弹溜溜)游戏,都属于以准确性为目的的小型投掷类动作。其动作结构形式也都是器械超越人体,完全是以人体的末梢小环节,小肌肉群手指发力为主。末梢环节对器械的精确感应和小肌群的精确用力,确保器械运动的高度精确性。从人体运动科学原理分析,竞技体育中的有些升华技术动作,也并非是什么独创的,绝大部分技术动作实际上都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与劳动中的自然动作,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动作方式罢了。例如,人们在修理各种精密仪器或在操作精确性较高的设备时,都是用手指手腕末梢环节来进行,且被操作的对象完全是在身体的前方;而从事一些重体力劳动时,用的都是大肌群,大环节的用力操作,动作形式往往都是身背、肩扛、身体拉等非精确性的动作。竞技体育中的一些升华技术,就是从人们先天性自然生存的机能动作中提炼的一种适合游戏目的需要的专门的一些动作。
第三种类型为混合型结构投掷类动作,例如,投掷保龄球动作就属于这一类。保龄球的投掷动作实际上也是以准确性为目的的一种游戏,但由于保龄球的球体较重,投掷者为获取一定的初速度,在动作的前半程是以人体超越器械的形式,以大肌群、大环节整个上肢前摆用力为主,使保龄球获得足够的初速度。当球体摆到体前进入动作的后半程之后,主要以手指手腕小肌群、小环节的用力来控制球体的滚动方向、轨迹、撞击点等精确性指标。动作的前半程与后半程不同的动作结构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和意义,这就是结构决定机能,机能决定目的原理在事件中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 吕涛.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急停跳投训练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2] 周英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0(04).
[3] 戴震.影响投篮命中率的运动生物力学因素分析与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