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及启示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d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主要是指“双减双交”政策,通过对该制度的研究,说明土地法律制度的调整既要关注民生,又要注重经济内部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土地;抗日战争;租佃;土地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9;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198-01
  作者简介:刘巧珍(1991-),女,汉族,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刑法学。
  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和谐、稳定、发展更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新农村建设中最棘手和最关键的无疑又是土地问题,如何从法律上调整和保障好当下的土地生产关系,关系到能否解决好新农村建设问题,能否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史料,笔者提出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这个论题的研究,是想通过这个视角说明土地法律制度的调整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要符合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及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样,法律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建设。
  一、抗战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的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主要是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这两个具体规定。减租是抗日民主政权土地法律制度规定的第一个方面,土地法规规定地主出租土地后,必须依法减租,即按法定减租额收租,不得多收或法外增租。地租的减租率,原则上实行“二五减租”,即按抗战前的原租额减收25%,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作灵活的规定。抗日民主政权土地法律制度规定的第二个方面是交租。即农民在依法减租后,必须按减租后之租额交租。“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依法保护出租人的权利。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在社会各阶层中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
  二、抗战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土地制度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如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中国的号角早已吹响祖国各地,但中国农民还占几亿之多,其中人多地少是中国历来的国情,农村中农民能否解决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须,是农村中的最基本的现实,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农业政策是我党在制定各项土地政策时的重中之重。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通过“双减双交”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土地法律制度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最大的社会矛盾又很好的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事关九亿中国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和农村土地政策的变革密切相关,这决定了农村的土地法律制度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土地立法,革新原有的土地法律制度
  加大土地立法,革新原有的土地法律制度,健全相关土地法令,特别关于产权方面的,我们不仅要保护好所有权,对于其他使用权或者占有权也要加大保护力度,加速土地的合法流转。从抗战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发挥的效用我们可以看到,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不仅能加大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能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物尽其用的效果。
  (三)要倍加关注民生,实现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的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是我们各项事业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既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体现在各项政策制定和每一部法律的颁行都要反映人民诉求,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也是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能够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也是党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土地问题是与农民利益最密切相关的话题,也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解决好的难题,所以土地法律法规的制定必然要以广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归宿。
  三、结论
  农业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农业人口自古以来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村问题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来看,不同时期,我党能够切实的分析实际国情并制定相应制度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进步。本文以抗日战争这个特殊时期党所实行的土地租佃制度为研究对象,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这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不仅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堡垒,并且对于战争结束后的新中国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每一项法律法规定的制定,不仅要符合当时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还要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点,以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为宗旨,这样的法律制度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发挥法律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也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1-12.
  [2]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3.76.
  [3]孙学龙,王健,郭睿,贾婷.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法律制度[D].延安干部学院,2013.
  [4]李海新.抗日战争时期党处理与根据地各社会阶层关系述略[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的出台解决了司法实践中股东知情权的诸多备受争议的问题,对股东知情权固有属性、主体资格、权利范围、“不正当目的”的认定问题进行明确。但对股东知情权诉讼纠纷主体资格的限制、查账权是否包含查阅“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正当目的的其他情形”的界定、公司章程能否排除股东知情权等问题未做明确规定。文章将从《公司法司法解释(四)》中关于股东知情权规定出发,思考并反省我国现行法
摘要: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地产纠纷的案件也非常的多。本文介绍了一起建设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通过对该案件的分析,论述了仲裁管辖问题,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共同责任、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承担问题,工程款优先权等问题。  关键词:仲裁管辖权;合同无效;共同责任;优先受偿权  中图分类号:D922.297;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5-0210-02  作者簡介:朱
摘 要:法定免责条款的设立为保险人提供了免除保险赔偿责任的“合法武器”,但在司法实务中,因法定免责条款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屡见不鲜。考察近5年司法实务中关于人身保险合同纠纷适用《保险法》第45条规定的典型案例,将其划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故意犯罪证明标准不同两类纠纷,分析故意犯罪的证明标准、法定免责条款是否包括一般违法行为等问题,提出保险法中故意犯罪标准的确立标准、扩张保险法对免责条款的调整范围的完善建议
摘 要: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在医疗服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互动关系。自古以来,医患关系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但随着人类社会属性的不断发展,这种共存关系出现了一些变故。近些年,我国医闹事件经常发生。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的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范围内医疗机构发生医疗纠纷高达7万多件。然而,巨大数字背后的医患矛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要想从根本上缓解紧张的医
摘 要:大陆架的权利基础是指沿海国主张外大陆架的法律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了大陆架的定义,但其中对于200海里外的大陆架权力基础为何并没有进一步明确。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结合条约法、习惯国家法和国际司法实践的分析,在沿海国主张200海里外的大陆架上主要存在自然延伸和大陆边外缘两种主张,但是由于词语的模糊性和适用时的缺陷,两种主张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需在进一步的海洋立法中予以
摘 要:法学教育体制往往影响法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法学教育体制培养的往往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引进一种新的体制来客服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法律诊所教育体制的分析讨论其对于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关键词:法律教育;人才培养;法律诊所  中图分类号:D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2-0080-01  作者简介:祁珊(
摘 要: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商业银行执行绿色信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和原因,结合我國的具体情况和国外绿色信贷立法实践,从法律制度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完善绿色信贷法律机制。  关键词:绿色信贷;商业银行;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0-0212-01  作者简介:林建群(1987-),女,汉族,广东茂名人,研究生,
摘 要:如何发挥检察职能为民营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是新形势下检察机关需着力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以温州市瓯海区检察院为例,以温州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为契机,解析该院如何通过“打击 保护 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刑事风险;双向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0-0155-01  作者简介:虞珺婧(1985-),女,汉
摘要:昆山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再度激起民众对遇险怎样合法自卫的困惑,此次,警方有理有据地给出了正当防卫的结论,这对正当防卫适用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从争议焦点中解析法理,在精研思考中给出建议。  关键词:正当防卫;昆山案;法律适用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5-0261-01  作者简介:张志强(1996-),男,汉族,江西宜黄人,西南
摘 要:2016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纲要》的通知,全面推进执行体制、执行机制改革,破解执行难题,补齐执行短板。而在家事审判纠纷案件中,最主要的困境则是探望权纠纷案件执行难的问题。随着“承担修复婚姻家庭关系”的家事审判职能被揭示,“以讼止争”显然不再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最优解。如何用较为温和的方式将执行难问题防患于未然或者有的放矢,应当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