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符号与语篇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n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参照现有研究成果,借鉴广义修辞学理论,试图对“百合花”符号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带动《百合花》语篇的修辞现象探讨。首先以“百合花”符号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在传统文化语境下产生的引申义与比喻义作为修辞阐释的起点。其次研究“百合花”符号在文本语境中的设计。再次,对“百合花”的文本象征意义进行修辞阐释。最后,将着眼点置于《百合花》语篇的诗意风格进行提升阐释。本文得出结论认为茹志鹃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写作技巧,将小说文本诗意化,可谓十七年文学作品中不衰的鲜花。
其他文献
创新是文章的灵魂,作文需要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创新。作文创新必须从标题、主题、材料、语言、结构等方面入手。
新一轮课改给阅读教学带来生机活力,这毋庸置疑。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天花渐欲迷人眼,面对教学中的诸多"时尚",少数教师好高骛远,粗放无度,教学渐渐远离学生实际;面对展示中的
兰波(1854—1891)是19世纪后期法国象征派诗人,他的《洪水过后》统领后期创作散文诗集《彩图集》。国内有很多译者做过对兰波诗歌的翻译,但有关中文译本评析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
司马迁的《史记》是被公认的“史家之绝唱”,司马迁本人也曾用“成一家之言’’来概总自己的写作目的。通观《太史公自序》.我们只可以粗略的看出司马迁“一家之言”有这样的三
戏曲作为多种元素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符合现代流行的“混搭”思想,且很明显地体现了混搭的核心:和谐,本文试以元杂剧为例分析戏曲的混搭风格,找出其讲究和谐的关键点。
一、引言隐喻,又称暗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最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早在公元378年古希腊的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Poetics中写到“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
本文主要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的演变发展以及该理论在圣经解读中的应用。第一部分介绍了言语行为的几个方面理论以及它的演变历程。言语行为理论可在多方面运用于圣经解读,而有一
“照旧”、“照样”和“照常”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为语料基础.试从语义特征、搭配、语用等方面阐释,研究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受不同思维模式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有极大差异,而中国思维模式给英文写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本文为英文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应建议。
在英语中,比较的概念是通过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来表达的。本文拟就比较的若干特殊表达法作些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