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创新发展举措,拓宽发展空间,对外经贸较好地实现了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我国加入WTO5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吸引外资政策的逐步放宽,福建省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创新发展举措,拓宽发展空间,对外经贸较好地实现了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为做大做强海峡西岸对外开放支撑体系,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5年来,福建对外贸易的特殊地位得到巩固。2005年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分别达到544.31亿美元、348.45亿美元与195.86亿美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七、六、八位;2001-20055年累计分别达到1883.48亿美元、1166.85亿美元与716.6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0.7%、21.97%与 18.7%。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加大,5年累计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4%。利用外资取得新的突破。(按历史可比口径) 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47亿美元,在全国的排位基本稳定在第4位,外商投向基础设施、农业与服务业等领域的资金增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逐步走出低谷,出现恢复性增长的势头。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增势迅猛,5年累计对外投资2.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4亿美元),对出口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但是,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外经贸自身发展状况,外经贸发展仍然存在若干不利因素:1、产业约束仍然较强。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加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制约的增强,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方面,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2、外贸结构仍然不尽合理。重出轻进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进口发展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出口贸易中商品档次较低,市场集中度过高,出口过分依赖极少数重点企业。3、面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近年来的国外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案件中,福建机电、轻工、纺织服装、鞋类、玩具、家具、农产品等均有涉及。
入世五年成绩斐然
5年来,福建省有关部门制定策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挑战,取得良好成效。
提出并积极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不仅为福建在全国开放发展格局中找到准确的定位,而且也为福建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了福建对台优势,在海峡西岸打造一个更完备功能的对台工作新平台,与海峡东岸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海峡经济大区域,为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及协调发展,对接港澳,为福建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了更坚实广阔的平台。

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应对工作
2000年底,成立了省政府WTO事务协调办公室挂靠在省外经贸厅,指导协调应对入世工作。2001年底又成立了“福建省应对入世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研究布置应对入世工作。2000年成立了“WTO/TBT福建咨询工作站”。2001年省外经贸厅专门成立公平贸易办,负责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贸易壁垒等。2002年8月省政府成立“省应对贸易壁垒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福建应对贸易壁垒的组织协调工作。
制订实施《福建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行动计划纲要》
WTO办成立以后,结合当时的入世形势,借鉴参考沿海发达省市的做法,省政府办公厅组织制定了《福建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行动计划纲要》, 并相继制订了2002、2003年度实施工作要点,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地方以贯彻落实。每年召开“全省应对入世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设区市联络员工作会议”。
进行WTO知识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WTO知识与实务培训
入世前后,省外经贸厅等几十家省单位专门组织了WTO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成功举办了全省WTO知识电视大赛,并组织参赛队参加全国WTO知识电视大赛,获得第三名;举办电视系列专题节目《WTO与福建》,邀请有关专家就福建相关行业应对入世建言献策;举办“WTO巡回论坛”,在有关市县区陆续进行宣传。
省委、省政府联合举办了历年来福建规格最高的学习班-—省级领导干部WTO研究班。省外经贸厅邀请了欧盟、外经贸部、省内外有关专家举办各种报告会和研修班,培训的内容涉及WTO基本规则、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外经贸发展、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国际融资等专题。
组织专门研究,指导应对实务
自2001年以来,外经贸部门组织编辑了《WTO与福建经贸实务手册》、《福建关贸指南》、《福建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探索》等多本书籍,供有关部门、地市、基层企事业单位参阅。省外经贸厅分别会同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等有关单位进行了物流业发展、国际贸易摩擦、 人民币升值影响、外经贸发展等有关专题的研究,取得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应对贸易摩擦,破除贸易壁垒
外经贸部门密切关注纺织品贸易摩擦和谈判的进展情况,适时举办出口企业座谈会、培训班,及时通报情况,部署应对措施。全力组织应对各类反倾销、欧盟“两个指令”、蔬菜茶叶的农残药残、鳗鱼的孔雀石绿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认真做好宣传、培训、研发、组织和源头治理工作,有效帮助福建相关企业应对挑战。
未来外经贸工作新思路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对于福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外经贸发展的促进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确保外经贸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继续重视利用外资工作,强化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要把引进外资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产业链的配套中找项目,大力引导外资投向福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等重点行业和电子、机械、石化等支柱产业;二是从我国入世承诺开放行业中寻找合作机会;三是把握国际投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利用外资方式;四是在继续大力发展非高能耗、非严重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外向型、创汇型出口企业的同时,落实国家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吸收外资的档次水平。
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增强外经贸辐射能力
发挥毗邻台湾,靠近港澳的优势,加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把福建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强与周边和内地省区的经贸合作,做大做强福建经济;同时,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速形成的机遇,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
流通企业要整合内贸和外贸,提高竞争力
整合内贸和外贸业务,跨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经营“大流通”业务,提高综合竞争力。新获得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要尽快提高从事外贸业务的能力,用好政策,尽快开展和扩大进出口业务。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发展美、欧、日以及香港、东盟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中东、非洲、俄罗斯等新市场。要注意自觉遵守我国和出口市场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商业惯例,避免引发贸易摩擦。要注意提高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一旦遭遇贸易救济案件要积极应诉。
适当扩大进口,利用外汇资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进一步推进经常项目用汇管理,方便企业购汇结汇;降低企业贸易收汇的结汇比例,扩大用汇自主权;简化外汇贷款管理程序;放宽资本项目用汇的审批条件,继续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方便企业在国内外投资用汇;落实外贸流通经营权,加快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积极组织重要短缺物质(如石油)的进口;优化通关环境和物流运输,降低进口成本等。

继续完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建立和完善其信息数据库并提供资源共享,发挥政府专业部门和相关信息咨询与服务机构的作用,及时了解国际上环境与贸易问题的最新动向及发展趋势,警惕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外贸出口、加工贸易、物流运输等企业对其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壁垒信息要及时向上述有关部门反映,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信息收集部门要拥有多层次顺畅稳定的信息搜集途径,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依据。
提高贸易的技术含量,加强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落实“科技兴贸”战略,继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在贸易中的比重,提高进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加强技术引进,以及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扩大重要技术装备进口,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福建对外贸易预计年均增长10%左右,出口年均增长10%,进口年均增长10%;到2010年,进出口额力争达到90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550亿美元,进口额达到350亿美元。外贸水平与质量明显提高,对全国外贸的影响力加大,市场多元化取得明显突破,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将达300亿美元,三大支柱产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提高到40%以上,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所占比重提高到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