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打击,从未被打垮

来源 :求学·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劲锐人物:陈科村,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水利类本科生。中考时遭遇“滑铁卢”,曾一度萌发辍学的念头,后来进入当地最差的高中学习。三年蹉跎光阴,青春浪掷殆尽。2011年第一次高考仅考得438分,再度惜败,与大学擦肩而过。在落榜的阴霾里浑浑噩噩了十几天后,向来过惯了不求上进的日子的他,一夜之间幡然醒悟,痛下决心进入省重点中学复读。高四生涯,磨剑一载,终于创造了奇迹,2012年以近六百分的成绩考入全国“211”重点学府四川大学。
  劲锐标志: 跌倒了,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当你最后一次站稳时,你就成功了。
  逆风,更适合起飞
  陈科村永远也不会忘记四年前的那个六月,一个泪水飞扬的长夜。
  当他在学校看完中考成绩之后,接下来的十几天都是淫雨霏霏,正是那阴霾不散的心情写照。虽然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是却又唐突得让人一时难以接受。
  他才十六岁,未来本应该还有无限种可能,但是一张小小的成绩单,却仿佛一座无形的牢,圈定了他终生的命运。无法走出,只能听天由命。
  这是四川省邻水县兴仁镇三步村,一个西南边陲的小山村。镇里唯一的集市就是一个跳蚤市场,像极了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从家里徒步走到集市要花一个多小时,陈科村的童年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半径几公里的小圈子。他没有去过县城,只是朦胧地听说那里有超市和电梯,还有一个县一流的学校。
  为了照顾爷爷奶奶,父母没有像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前往沿海一带打工。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常态的日子。虽然没有惊喜,但也安然幸福。得知了陈科村的成绩后,家人并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责备。因为一个世代务农的贫困家庭,对生活已经失去了奢求的欲望。
  当童年的玩伴们都背着行李外出打工时,陈科村的心剧颤着。
  他骑着父亲的摩托车来到一个小山坡,放眼望去,都是重重山峦。他恍然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奔驰,始终都在这个小圈子里原地踏步。他问自己,难道,永远也走不出这座大山了?
  陈科村心中萌发了一个念头,他想要改变自己的宿命,甚至是父母的宿命。
  一次中考的挫折,让这个满脸稚气的孩子一夜之间长大了很多。和家人商量后,他进入了本县最差的高中石永中学读书。
  几乎好的生源都被县里一二流的学校抢光了,来石永中学读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混高中文凭的。这个学校每年考上本科的人只有寥寥十几个,从陈科村踏进校门那一刻开始,他就明白自己要么运气很好,要么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
  “石永中学的老师很敬业,但是我读书那会儿学习风气不太好,加上学生基础差,所以大多数人成绩不好,一般都偏科,比如我。”陈科村日后回忆道。
  就像他说的那样,石永中学里的学生早恋的早恋,看小说的看小说,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得满头大汗,下面就像菜市场一样,同学们在自己的独立小王国里各自做着自己的事。而在这样的氛围里,陈科村的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所以他的名次一直都保持在年级前十几名。但是英语却是他的致命弱点,从来都没有及格过。这是农村学生的劣势,因为学习环境不好,大部分学生从小英语就差。
  三年一瞬,高考时陈科村刚刚上三本线,而英语一百五的总分,才考了六十几分。
  一个农村家庭实在无法负担起三本学校高昂的学费,这时候几年前那个痛苦的抉择又摆在了陈科村面前。读书,还是打工?这一次陈科村果断地选择了继续读书,因为只有这样,他的未来才可以放手一搏。而去打工,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人脉任何资金积累的家庭来说,就等于把人生推向了一条绝路。
  蛰伏,只为了破冬
  “父母都是农民,很辛苦地供我读书,不努力对不起他们。”
  陈科村以超过高考三本线的成绩,成功进入了四川省重点中学邻水二中复读。他自己深知,要想考重点,摆在自己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英语。陈科村的英语基础差,不适合复习班的练题式学习,所以他选择了应届班,进行系统复习。他顺利地进入了应届的“尖子班”,这里汇聚着这个学校里的各个精英。压力,成为他每天鞭策自己的一种方式。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每次上英语课,陈科村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只管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绝不遗漏老师讲的任何一个字。跟着老师的节奏,他的英语渐渐开始有了起色。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把90%的时间都花在英语上。重点攻坚,同时也不荒废其他学科。他跟班主任说了一句话:我的英语学了七年,也补了七年。
  但是这一次,绝对是最后一年。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及格,其他的什么也不管。
  他每天都坚持背一百个单词,因为每次背完后隔几天又会忘记,所以他每隔几天都会把上次背的单词再重新背一次。学校寝室晚上十点多就会断电,他就拿着小本子去厕所里借着灯光继续背。他精挑细选了一百篇英语短文,从开始复读到高考前一天,他一直翻来覆去地背诵着这一百篇文章,直到烂熟于心。这时的他就像一个疯子,一个心中只有信念的疯子。
  陈科村最爱听的一首歌就是《春天里》,他仿佛就是歌中的主角,他现在一无所有,对他来说,只有读书才是冲破命运枷锁的唯一出路。他要沉醉在春风里,而不是埋葬在春天里。
  “一天100个单词,勤练题,上课认真听讲,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的就问,上课听不懂没关系,做好笔记,有些知识点甚至是老师讲一次我就记一次,写多了潜意识里就记住了。第一次月考英语七十二分,第二次八十六分,第三次九十几分,第四次考试就一百多了。”
  除了英语之外,陈科村还让自己的理综成绩提升了六十四分。以前在石永中学,因为同学们的基础不好,所以平时练的题都很简单,这样的水平在高考中要想及格很容易,但是不能拿到高分。所以一有时间,他就找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来练,一个一个击破。
  这样坚持了一年,又一个六月来了,走出考场那一刻陈科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上一本线绝对是十拿九稳了。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考了近六百分,比上一年多了一百五十多分。在一年里提升那么多分,在许多人看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是陈科村却做到了。
  最后,四川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全家都沸腾了,因为这个镇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出现一个考上四川大学的学生,陈科村给这个家庭带来的荣耀,让一辈子都习惯了在人前卑躬屈膝的父母脸上有了自信的光彩。那一刻,陈科村感慨万千,他想起四年前和他一同走出校门的那些初中同学们,因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分别有了不同的念头,于是才有了现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他再一次骑着父亲的摩托车,奔驰在乡村的旷野,伴随着引擎的呼啸声,他在逆风中化成了一只翱翔的雄鹰。而这一次,他看到的却是山外那繁花似锦的未来。重点大学,是多少孩子梦寐以求的啊,而这个疯狂执迷了七年的孩子,终于在不懈拼搏之后得到了他应有的回报。
其他文献
生物高考试题在命题设计上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因此高考冲刺复习必须以能力训练为主。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提高能力。为了确保拿全基础分,现就教材中高考高频考点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与拓展。  一.细胞结构与功能  【知识梳理】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
期刊
目前,高考备考一轮复习已进入后期,如何给一轮复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使二轮复习扎实高效,对于2014年高考备考来说尤为重要。这里给大家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认真总结、明确重点  高三的一二三轮复习,各有侧重。一轮复习对知识点的梳理细致而全面,要把知识点前后连贯起来,织成网络,形成体系,因此用时较长,速度也较慢。二轮复习是粗线条的,侧重对一轮复习中存在问题较大的考点进行专项攻坚,同时快速循环
期刊
亲爱的考生们,相信你们现在肯定忙得昏天黑地,因为马上就要奋战期末考试或是几校联合模拟考试了。此外,一大堆的班级、年级甚至是全市的大排名让你苦中有苦,尔后又是一连串的试卷分析、潜能分析等等,凡此种种会让你感到高三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但苦日子已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将近一半。其实,最令人苦恼的不是考试,不是排名,而是如何提高效率,因为时间和精力对大家来说基本一样,不一样的是学习效率。让人“羡慕嫉妒恨”的“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板块,也是很多考生的一大难题,其主观题部分更是不少考生的瓶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  文学类文本阅读基本集中在“生活感悟类”和“文化感悟类”两大类型。命题逐步加大了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进一步突出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尤其现在大多数省市都取消了选择题,试题将更加主观化。散文这种文体很受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
期刊
理综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所带优秀生的持续观察发现,要想在高三复习中有效提高物理的复习效益,以下技术层面的问题很值得大家关注:  一、注意错题的总结与分类  许多高考状元在介绍成功的经验时都谈到了改错本,然后大家都跟着学,可很多人只学到一个皮毛,改错本成了错题的简单罗列,改错成了一种形式上的东西。  真正的“内幕”在这里:要让改错本真正发挥效用,首先,一定
期刊
掌握科学的解题技巧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解题技巧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的成败。现就在高考最后冲刺的一个月里如何科学解答各类生物小题和大题,给同学们总结解题模板。
期刊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化工生产设计过程中,经常既要用到无机知识,又要用到有机知识,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把无机和有机知识适度融合起来命题,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例如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I第26题第(3)问,就是这种趋势的一个苗头。笔者结合多年命题设计实践与思考,通过以下原创试题谈谈无机与有机知识的融合,希望能对高三师生的复习备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期刊
溪流之美在于跳跃,在于它灵动的神韵。而湖泊之美则在于静,静而包容。俗话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大学的湖因为拥有悠久丰富的人文积淀,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有人做过一个这样形象的比喻:湖是大学的眼睛,是湖,给了大学无尽的灵气。  中国科技大学——眼镜湖  中国科技大学的眼镜湖,位于中科大东区老北门内,即玉泉北路内两侧,原为自然水塘,后逐年修葺,筑亭造桥,添石种荷,加之白鹤傲立湖中央,成了景观湖。它
期刊
梧桐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子们最熟悉的,这些由湖溪滋润的佳木不放过华科的每一寸土地。在苍劲的喻家山上,它们俯瞰了60年;在清新明净的青年园里,它们浸润了华科莘莘学子的凌云壮志。华科对这片苍翠的精灵是溺爱的,南国温暖潮湿的气候滋养着它们,有悠悠武汉最至高无上的海拔让它们更接近太阳。在明媚的春光下,将金黄璀璨,饱含华科人勤奋刻苦、脚踏实地的秉性洒向喻园、武汉甚至更远处。  从南三门进入校内,可以看到齐刷刷
期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华天宝,渔樵耕读。”这曾经是多少古代名士向往的田园生活。到了今天,由于数次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巨变,林业正经历着由快到好的发展跨越,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飞跃。“田在林中种,城在林中建,房在林中盖,人在林中走”, 不正昭示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吗?  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北京林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