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在学生作文中自然流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p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对着作文题目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为何会出现以上的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表达的欲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使作文教学朝着激起学生表达欲望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最终写出真情实感。
  
  一、走近生活,引发情感
  
  美学家罗丹曾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作文也同样如此,要让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共鸣。因此,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1 指导观察,激发兴趣。
  许多学生习作时苦于无话可写,这是因为学生阅历少,观察力低。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准确抓住事物的属性,有时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要让学生写出表情达意的美文,这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用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让学生全面、立体地观察事物,感受生活,这样学生写作兴趣也会随之逐渐浓厚起来。
  
  2 引路指向,沟通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总喜欢说话、写话,发言也大胆自由、无拘无束,内容充满了想像力。但进入高年级后,与范文雷同的文章一篇篇地多了起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发挥着调节和制约作用。因此,教师只有与学生一同商讨,才能想学生所想,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
  
  二、增强体验,积蓄情感
  
  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抒发真情,不说假话、套话呢?情感则是作文教学中的催化剂。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动情、体情、抒情。
  
  1 创设情境。丰富生活。
  教学中,针对学生写作空洞虚假的问题,我采用集体训练的方法,创设一系列情境引导他们写作。如我让一位学生将窗户上未擦干净的玻璃再擦一遍,让其他学生观察。我同时提问:“通过观察,你们能看出她是个怎样的同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们纷纷发言,我进一步提问:“从哪儿看得出她很用力、很认真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把刚才擦玻璃同学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出来。我便抓住时机,让学生们把刚才讨论的内容以“擦窗户”为题写下来。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具体的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带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情实感。
  
  2 减少束缚,关注人文。
  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而是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那就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事实证明,学生关注的视野开阔,发散性思维就灵活,感受到的美就越丰富,美的积累就越充实。现实生活中充满人文元素,我们要让学生走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或创设情景演话剧、小品,让生活情景中的真人真事扣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唤起审美热情;或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族风情……要引导学生以情移情与他人同苦共欢。唤起学生内心的表达热情。
  
  三、展示成功,抒发真情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快乐,会激起巨大的情感力量。为学生营造出展示成功的氛围,能使学生作文情感升华为积极的情感意志品质。
  
  1 典型评讲——给学生明确的方向。
  作文是学生练习“我手写我口”的过程,其存在的问题肯定因人而异,教师可以选几篇典型习作进行典型评讲。典型习作可以是佳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也可以是“劣作”,是问题典型的习作。对于优秀的习作,可进行以下评价:①师读生评。教师充满感情地阅读,让学生从教师的语气中听出对该生的赞赏,读到妙词佳句处稍作停顿,让学生自由评论、发表见解,教师再作点评,让“小作者”从赞扬中品尝成功的快乐。②生读生评。让“小作者”亲自读自己的作品,其余学生听后,讨论哪些写法值得学习。③师生共赏,这样充分激起“小作者”的自豪感,又让其余学生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对于存在问题较典型的文章,教师评讲时,首先努力捕捉文中的“闪光点”,肯定他的点滴进步,保护其自尊心,而后委婉提出其不足之处,使他明确修改方向,逐步培养他写作的自信心。
  
  2 展示个性——给学生放飞的翅膀。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展示成功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为此,我通过“内部发表”和“公开发表”两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发表欲,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内部发表”主要通过口头朗读、班级板报、校园展示栏、学校广播台等形式,让每个学生的习作都有发表的机会。“外部发表”即把一些成功之作向报纸杂志投稿。对于没有能发表的学生,我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学生写作的热情日益高涨起来,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实贱让我深切感悟到:以情融情,以情激情,方能情至石开,让学生作文实现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才能促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
其他文献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就是说,善于思考,才有可能对各种情况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能做好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用在教学上也是至理名言。作为教师,不论其专业水平多高,对教材多么熟悉,经验多么丰富,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思想无比活跃的学生面前,都必须认真备课才能走上讲台。那么,新课程中,我们该怎样备课呢?    一、变“硬”为“软”,扩大学习的空间    在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体验。淡化终结性评价与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评价功能转变将成为许多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崭新的评价观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评价,
所谓复制学习是指学生在头脑里刻印着老师的话,嘴里重复着老师的思路,手里写着老师的答案。  造成复制学习的原因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发生根本上的转变,把课堂的主动权仍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教学方法陈旧,学习方式单一,习题模式老套。只听不做,只说不论,只练不思,学生总是跟着老师走。要想改变复制学习的现象,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下面就小学数学谈谈改变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要让学生
生动活泼、能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由此可见,课堂活动型教学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活动本身所蕴涵的艺术性、教育性等文化内涵都应突显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小学英语活动型教学的含义    小学英语活动型教学,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唱、玩、演的形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
乡土艺术泛指地方民间流传的绘画及各种手工艺制品,亦称民间美术。它根植于地方的风土习俗。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剪纸、泥塑、染织、木雕、面人等,这些乡土艺术品的创作者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和手工艺人。他们或根据日常需要,或作为谋生手段,就地取材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在造型、式样、色彩、技巧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并把某种技能和习俗在一定范围内代代相传。  最重要的是,乡土艺术对美术家的艺术观念和创
教育必须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适应现代社会,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际交流的活动,更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自主性,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使作文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新天地。    一、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而厚实的生活经验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温岭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是中国内地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是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全市辖11个镇5个街道,人口116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  几年来,我校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烈士陵园为阵地,以少先队工作为龙头,对学生开展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学校也逐步形成了“立足基地,
新课程改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使我们的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精彩,可谓是开创了教育史上的春天。与此同时,我们的考试命题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一、语言由“生硬”变“人性”    课改实验后的试卷注意人文性,关注学生考试时的情感与态度。一般都比较亲切,有一段优美的导语,起到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考试,拉近试卷与学生的距离。还把“填空、选
语文新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教师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小语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如能善于把握好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文章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探究学习,是指在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是网络技术与科学课程教学整合的具体形式。绘声绘色的网页、丰富多彩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方式。    一、网络教学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科学课上,像《食物链和食物网》这样传统的环保类型课,无非是教师讲、学生听。我遵循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一定层次、富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