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业趋势是一直在变化的,可能今天是这样,两年后就不是了。在看行业趋势之前,我们应当先探索消费升级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以及投资机构是如何理解消费升级的,并尝试从中找到一些结论。
方向的选择无比重要
做投资这些年,我遇到很多创业者。看到大家有时候做一个项目,做得特别累,但是怎么都找不到一个模式把它做大;或者创业者觉得找到了一个需求非常清晰的创业方向,但是跟投资人谈的时候并不被认可。
如重庆的悟空单车,做了18个月,烧了不少钱,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创业者成了“悲情英雄”。其实这个项目非常可惜,可惜在哪里?因为一开始他们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一个行业的门槛比较低、产品或服务同质化标准化程度高,这时候最重要的是逻辑规模效应、网络效应还有物流。
当一个行业第一名、第二名出现的时候,不要轻易去跟随,投资人宁可用更贵的成本去投第一名和第二名,也不愿意贪便宜去投后面的人,因为胜算太低,基本是要被清出去的。
不止是单车,类似的还有网约车这个市场。以滴滴、快的为例,如果一家公司提前三周进入一个市场,那么第二名想追上要付出的成本是第一名的2.5~3倍。所以上面的悟空单车其实在启动时就已经有结论了。
所以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是否对行业进行了结构化的深入思考、选择了一个对的方向,变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在今天,创业环境不比以前,有时候创业者很难从看似简单的需求去演化,而是必须对创业方向进行顶层的设计与理解。
创业的三种成本模式
我把创业的成本归结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思考成本。思考的成本是最低的,比如创业之前要问自己,你仅仅是感觉到了某一个需求,还是对行业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思考?
第二种,扫街的成本。你思考了,但是想不清楚,于是去扫街。比如我做投资,觉得这个方向好像有机会,但里面的一些内在逻辑还没琢磨明白,那我会去把赛道上的人跑一圈,听听他们怎么讲。
第三种,执行的成本。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高的成本。因为接下来它不仅消耗你的时间,也可能消耗你团队的时间。
思考的成本最低,但反观人性,人们通常更愿意去做执行。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说过:“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思维懒惰的。有趣的是,世俗一般不能容忍人们行动上的懒惰,但能宽恕思维上的懈怠。”但我们反思一下,100%的人认为自己今天做的事情是对的,因为没有人会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但是99%的人可以说是一事无成。很多项目看起来都觉得很有机会,但投资人为什么不投?
这是因为看似每天我们都在做着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其实只是在一些固有的偏见里去认知事物。认知事物背后有很多假设,而这些假设并没有回到事物的本质上。你在创业、认知事物的时候,是否有一个较为理性的出发点,是否做了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一上来就开干,想清楚才能少走弯路,避免空耗青春。
辨别需求和伪需求
消费的核心是对需求的识别,其实不只是消费,各行各業皆是如此。
有些公司在一定阶段内成长得很好,但是很快就碰到了天花板,原因往往就在于其模式是建立在一个伪需求之上。伪需求并非不是需求,它的特点在于天花板非常明显,很难规模化。而真正的需求天花板很高,能够很快地突破传统规模的瓶颈。所以在切入消费行业的时候,如何识别真正的需求,是创业者要提前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要在一个领域里创业,这个市场足够大,时机也正好,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大胆的假设和想象。马云在做淘宝的时候,线下购物体验其实挺好的,所以并不是因为去商场买东西不爽才有了淘宝。所以创业者要知道未来是什么,趋势在哪里,永远不要去相信常识。
方向的选择无比重要
做投资这些年,我遇到很多创业者。看到大家有时候做一个项目,做得特别累,但是怎么都找不到一个模式把它做大;或者创业者觉得找到了一个需求非常清晰的创业方向,但是跟投资人谈的时候并不被认可。
如重庆的悟空单车,做了18个月,烧了不少钱,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创业者成了“悲情英雄”。其实这个项目非常可惜,可惜在哪里?因为一开始他们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一个行业的门槛比较低、产品或服务同质化标准化程度高,这时候最重要的是逻辑规模效应、网络效应还有物流。
当一个行业第一名、第二名出现的时候,不要轻易去跟随,投资人宁可用更贵的成本去投第一名和第二名,也不愿意贪便宜去投后面的人,因为胜算太低,基本是要被清出去的。
不止是单车,类似的还有网约车这个市场。以滴滴、快的为例,如果一家公司提前三周进入一个市场,那么第二名想追上要付出的成本是第一名的2.5~3倍。所以上面的悟空单车其实在启动时就已经有结论了。
所以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是否对行业进行了结构化的深入思考、选择了一个对的方向,变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在今天,创业环境不比以前,有时候创业者很难从看似简单的需求去演化,而是必须对创业方向进行顶层的设计与理解。
创业的三种成本模式
我把创业的成本归结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思考成本。思考的成本是最低的,比如创业之前要问自己,你仅仅是感觉到了某一个需求,还是对行业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思考?
第二种,扫街的成本。你思考了,但是想不清楚,于是去扫街。比如我做投资,觉得这个方向好像有机会,但里面的一些内在逻辑还没琢磨明白,那我会去把赛道上的人跑一圈,听听他们怎么讲。
第三种,执行的成本。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高的成本。因为接下来它不仅消耗你的时间,也可能消耗你团队的时间。
思考的成本最低,但反观人性,人们通常更愿意去做执行。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说过:“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思维懒惰的。有趣的是,世俗一般不能容忍人们行动上的懒惰,但能宽恕思维上的懈怠。”但我们反思一下,100%的人认为自己今天做的事情是对的,因为没有人会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但是99%的人可以说是一事无成。很多项目看起来都觉得很有机会,但投资人为什么不投?
这是因为看似每天我们都在做着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其实只是在一些固有的偏见里去认知事物。认知事物背后有很多假设,而这些假设并没有回到事物的本质上。你在创业、认知事物的时候,是否有一个较为理性的出发点,是否做了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一上来就开干,想清楚才能少走弯路,避免空耗青春。
辨别需求和伪需求
消费的核心是对需求的识别,其实不只是消费,各行各業皆是如此。
有些公司在一定阶段内成长得很好,但是很快就碰到了天花板,原因往往就在于其模式是建立在一个伪需求之上。伪需求并非不是需求,它的特点在于天花板非常明显,很难规模化。而真正的需求天花板很高,能够很快地突破传统规模的瓶颈。所以在切入消费行业的时候,如何识别真正的需求,是创业者要提前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要在一个领域里创业,这个市场足够大,时机也正好,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大胆的假设和想象。马云在做淘宝的时候,线下购物体验其实挺好的,所以并不是因为去商场买东西不爽才有了淘宝。所以创业者要知道未来是什么,趋势在哪里,永远不要去相信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