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的办公室不大,屋里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云南、四川、西藏、广西等地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报告,既包括前人汇总而成的纯文字报告,也不乏徐健和他的IBE摄影团队近年制作的图文并茂的画册。
徐健指着墙上的地图说:“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但有不少物种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它们建立影像的档案,在记录和展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促进保护的目的。”徐健忙碌地在资料堆里翻找,正在为11月新一次的藏东南调查做准备。此前,他和IBE团队已经两次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做过物种影像调查。
大学毕业后,徐健曾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多年,担任编辑、记者进行野生动物的拍摄与报道。“虽然野生动物的拍摄我从那时起一直延续至今,但在工作方式上却有很大转变。”由单人行动,转变为团队合作拍摄,这样的拍摄能更多、更有效地记录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中国需要记录的物种太多,但是时间越来越紧迫。”
2008年,徐健集结了一批同样热爱自然、有很好生物学背景的自然摄影师,成立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主要通过和各地自然保护区、林业局、环保局的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每到一地,他们通常由6~8人组成的调查队就分头行动,用手中的“长枪短炮”,全方位地捕捉野生动植物的身影。有人负责植物,有人负责鸟类,有人负责昆虫,有人负责两栖爬行类,有时还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调查。
徐健作为队长,需要统筹整个项目的进展,同时也是拍摄兽类的主要人手。为了追踪兽类的活动脚步,他常要跋山涉水或者长时间蹲守,与其他队员相比更艰辛一些。但他挺享受自己承担的工作,“我原本学的是林业,因为对野生动物的浓厚兴趣转到了兽类的拍摄上,工作中不断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我们创新发展出来的一种调查方式,用影像去记录各种野生生物,进而促进保护,这是一项很艰苦,但是有趣,而且需要责任感的工作。”
这么多年徐健作为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他跑遍中国的各个省区和各种犄角旮旯,去看中国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他说:“给他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野生动物苟延残喘,人和自然非常不和谐。也许这是中国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有些代价是很愚蠢的过失,而且后果无可挽回,因为物种一旦灭绝,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自然保护工作真的很难!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就是:做肯定比不做要好。许多年前一些我们觉得很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已经有很大进步,中国人的环境意识进步比我们想像得更快,我想我们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聆听自然之声
徐健访谈
OUTDOOR:作为一个自然摄影师,如今中国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面对野生动物越来越少的现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是否会感到沮丧?
徐健:说实话我很悲观。但我们还是始终相信,做一定比不做要强,有行动才会有希望。
OUTDOOR:你认为一个优秀的自然摄影师,需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
徐健:我认为优秀的自然摄影师需要具备三样东西:态度、知识、技巧。
态度,指的是对待自然摄影这件事情的态度,优秀的自然摄影师对自然有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有自然关怀的态度,有基本的道德底线。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中的多数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保护主义者,并同时把自己的工作视为责任,而不完全是喜爱和谋生。
知识,对于自然摄影非常重要,如果你都不了解你的拍摄对象,怎么能拍好它们呢?很多国际一流的自然摄影师都是植物、动物学的硕士、博士,他们选择用摄影的方式去表达自然,而不是摄影选择了自然这个题材;但是不要害怕自己不是学生物学专业的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自然摄影师,只要你肯学习、钻研、实际观察和总结,你甚至能获得超越科学家的知识。
技巧,是指对摄影技法的真正掌握和必要训练,还有对野外工作方法的掌握,这些都不困难,但是需要大量实践,而且是必须的。
常常有人会问,野生动物摄影师是不是一定要有超强的体能?我觉得不一定是必须的,相反上述三点更为重要。
OUTDOOR: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的自然摄影行业才初具萌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你认为我们中国的自然摄影这个行业将如何去发展?
徐健:确实如此,中国的自然摄影行业近些年来发展很快。从事自然摄影的人数增加很快,数量很大,器材很好(中国可能是全世界摄影爱好者中大炮镜头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可惜的是普遍水平有限,罕有高水准的作品。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上面讲的优秀自然摄影师要具备的素质不具备或不全面,尤其是前两点。如何发展不敢妄言,但我自己觉得,自然摄影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应该成为改善中国生态环境的推动力,自然摄影者应该成为自然保护的重要力量。
OUTDOOR:你在近两年最关注一些什么地区,你觉得IBE最迫切要去做哪些工作?
徐健:最近我们IBE的工作多集中在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方开展项目,但也不局限于此。我们觉得最急迫需要去做的是,开展对那些受威胁最大,变化很快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的拍摄,以及到目前为止都很缺乏野外研究和影像记录的物种的记录。
OUTDOOR:您如何看待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力量?
徐健: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我们这个团队自己摸索总结的一种工作方式,由多位为擅长不同领域的优秀自然摄影师合作完成,目前还在探索和完善中。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种对科学研究、自然保护、公众宣传都同时有用的模式,我们觉得它很有生命力和独特价值,我们希望不断扩大我们的队伍,做更多有意义的IBE调查。
OUTDOOR:你觉得自然摄影给予你人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徐健:自然摄影对于我自己而言,开始是爱好,现在是职业,更是责任。其实当这样的爱好成为职业,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浪漫和轻松,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要去克服,有时候真的也很痛苦。但大自然总是给我们坚持的力量和创新的思想源泉。其实不管怎样,能成为自然摄影师,可以亲眼目睹那些伟大的自然奇景,这本身就是幸福的,而且我们觉得一直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很好。
OUTDOOR:你们的工作都是在一些极其严酷的环境下拍摄,你对于自己的的装备和服装面料有些什么要求呢?
徐健:确实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比较严酷的时候,我觉得远没有登山那样严酷。有高质量的装备和服装当然很好,但即使没有也不打紧,这不应该成为一个优秀自然摄影师追求的方向,更不应该成为阻力。多花些时间和自然待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徐健指着墙上的地图说:“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但有不少物种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它们建立影像的档案,在记录和展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促进保护的目的。”徐健忙碌地在资料堆里翻找,正在为11月新一次的藏东南调查做准备。此前,他和IBE团队已经两次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做过物种影像调查。
大学毕业后,徐健曾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多年,担任编辑、记者进行野生动物的拍摄与报道。“虽然野生动物的拍摄我从那时起一直延续至今,但在工作方式上却有很大转变。”由单人行动,转变为团队合作拍摄,这样的拍摄能更多、更有效地记录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中国需要记录的物种太多,但是时间越来越紧迫。”
2008年,徐健集结了一批同样热爱自然、有很好生物学背景的自然摄影师,成立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主要通过和各地自然保护区、林业局、环保局的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每到一地,他们通常由6~8人组成的调查队就分头行动,用手中的“长枪短炮”,全方位地捕捉野生动植物的身影。有人负责植物,有人负责鸟类,有人负责昆虫,有人负责两栖爬行类,有时还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调查。
徐健作为队长,需要统筹整个项目的进展,同时也是拍摄兽类的主要人手。为了追踪兽类的活动脚步,他常要跋山涉水或者长时间蹲守,与其他队员相比更艰辛一些。但他挺享受自己承担的工作,“我原本学的是林业,因为对野生动物的浓厚兴趣转到了兽类的拍摄上,工作中不断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我们创新发展出来的一种调查方式,用影像去记录各种野生生物,进而促进保护,这是一项很艰苦,但是有趣,而且需要责任感的工作。”
这么多年徐健作为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他跑遍中国的各个省区和各种犄角旮旯,去看中国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他说:“给他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野生动物苟延残喘,人和自然非常不和谐。也许这是中国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有些代价是很愚蠢的过失,而且后果无可挽回,因为物种一旦灭绝,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自然保护工作真的很难!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就是:做肯定比不做要好。许多年前一些我们觉得很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已经有很大进步,中国人的环境意识进步比我们想像得更快,我想我们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聆听自然之声
徐健访谈
OUTDOOR:作为一个自然摄影师,如今中国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面对野生动物越来越少的现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是否会感到沮丧?
徐健:说实话我很悲观。但我们还是始终相信,做一定比不做要强,有行动才会有希望。
OUTDOOR:你认为一个优秀的自然摄影师,需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
徐健:我认为优秀的自然摄影师需要具备三样东西:态度、知识、技巧。
态度,指的是对待自然摄影这件事情的态度,优秀的自然摄影师对自然有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有自然关怀的态度,有基本的道德底线。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中的多数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保护主义者,并同时把自己的工作视为责任,而不完全是喜爱和谋生。
知识,对于自然摄影非常重要,如果你都不了解你的拍摄对象,怎么能拍好它们呢?很多国际一流的自然摄影师都是植物、动物学的硕士、博士,他们选择用摄影的方式去表达自然,而不是摄影选择了自然这个题材;但是不要害怕自己不是学生物学专业的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自然摄影师,只要你肯学习、钻研、实际观察和总结,你甚至能获得超越科学家的知识。
技巧,是指对摄影技法的真正掌握和必要训练,还有对野外工作方法的掌握,这些都不困难,但是需要大量实践,而且是必须的。
常常有人会问,野生动物摄影师是不是一定要有超强的体能?我觉得不一定是必须的,相反上述三点更为重要。
OUTDOOR: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的自然摄影行业才初具萌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你认为我们中国的自然摄影这个行业将如何去发展?
徐健:确实如此,中国的自然摄影行业近些年来发展很快。从事自然摄影的人数增加很快,数量很大,器材很好(中国可能是全世界摄影爱好者中大炮镜头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可惜的是普遍水平有限,罕有高水准的作品。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上面讲的优秀自然摄影师要具备的素质不具备或不全面,尤其是前两点。如何发展不敢妄言,但我自己觉得,自然摄影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应该成为改善中国生态环境的推动力,自然摄影者应该成为自然保护的重要力量。
OUTDOOR:你在近两年最关注一些什么地区,你觉得IBE最迫切要去做哪些工作?
徐健:最近我们IBE的工作多集中在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方开展项目,但也不局限于此。我们觉得最急迫需要去做的是,开展对那些受威胁最大,变化很快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的拍摄,以及到目前为止都很缺乏野外研究和影像记录的物种的记录。
OUTDOOR:您如何看待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力量?
徐健: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我们这个团队自己摸索总结的一种工作方式,由多位为擅长不同领域的优秀自然摄影师合作完成,目前还在探索和完善中。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种对科学研究、自然保护、公众宣传都同时有用的模式,我们觉得它很有生命力和独特价值,我们希望不断扩大我们的队伍,做更多有意义的IBE调查。
OUTDOOR:你觉得自然摄影给予你人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徐健:自然摄影对于我自己而言,开始是爱好,现在是职业,更是责任。其实当这样的爱好成为职业,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浪漫和轻松,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要去克服,有时候真的也很痛苦。但大自然总是给我们坚持的力量和创新的思想源泉。其实不管怎样,能成为自然摄影师,可以亲眼目睹那些伟大的自然奇景,这本身就是幸福的,而且我们觉得一直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很好。
OUTDOOR:你们的工作都是在一些极其严酷的环境下拍摄,你对于自己的的装备和服装面料有些什么要求呢?
徐健:确实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比较严酷的时候,我觉得远没有登山那样严酷。有高质量的装备和服装当然很好,但即使没有也不打紧,这不应该成为一个优秀自然摄影师追求的方向,更不应该成为阻力。多花些时间和自然待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