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如果说“爱学”是一种态度,“会学”是一种能力,那么“善学”就是一种意识或觉悟。如何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关键是教师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引导并教会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1.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学生自身具有浓厚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学更重问,这样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才能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意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2.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加强、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肤浅或不合逻辑的问题,教师不要表现出不耐烦,一定要耐心倾听,教师不要挖苦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愚蠢。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入性、条理性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要给予理性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该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师只有采取认真、平等的态度和学生沟通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教师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教师在讲课时不能过分依赖课本,要试着向文本发问,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書、博闻强识,因此教师要带着问题去探索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质疑和探索。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作出的评价不能只是肯定评价,应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并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另外,在课堂中,对待学生,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评价更应慎重,不应是对学生的判决,而应该是与学生的平等對话,应该把判断和感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目标,即使学生感兴趣也是徒劳,学生不但没有收获,甚至会失去思考的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虽然新课程强调“自主”,但自主不等于散漫或是混乱。
二、创设激励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1.以激发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多提问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其实,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扇门,我们只要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或通道,就能教育好他们,提升他们的知识素养。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且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去观察、思考、分析,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比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想象乡野村居的画面,甚至让学生画一下词中写到的乡村布局,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适当的问题。好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丰富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让学习过程化被动为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坚持五步教学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步,“自主存疑”。每次学习新课前,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查字典、找资料,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小组合作探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展开小组交流,在小组中讲述自己读懂了什么,接下来还希望弄懂些什么。
第三步,“组组、师生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全班性探索性交流。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们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并进行沟通和交流。
第四步,“延伸拓展”。目的是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由阅读理解阶段向阅读运用阶段提升发展,拓宽学生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增加学生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向现实生活,向大语文境界延伸。
第五步,“反思总结”。一节课行将结束,师生进行反思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在总结中,教师应该以肯定学生为主,最好把部分总结权、反思权让给学生。比如,让学生想一想今天有什么收获,提出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提问和解答,得到的体会是什么,对于这堂课还有什么新问题,等等。
古语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从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形势下的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思想意识,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现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1.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学生自身具有浓厚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学更重问,这样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才能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意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2.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加强、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肤浅或不合逻辑的问题,教师不要表现出不耐烦,一定要耐心倾听,教师不要挖苦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愚蠢。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入性、条理性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要给予理性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该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师只有采取认真、平等的态度和学生沟通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教师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教师在讲课时不能过分依赖课本,要试着向文本发问,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書、博闻强识,因此教师要带着问题去探索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质疑和探索。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作出的评价不能只是肯定评价,应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并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另外,在课堂中,对待学生,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评价更应慎重,不应是对学生的判决,而应该是与学生的平等對话,应该把判断和感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目标,即使学生感兴趣也是徒劳,学生不但没有收获,甚至会失去思考的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虽然新课程强调“自主”,但自主不等于散漫或是混乱。
二、创设激励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1.以激发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多提问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其实,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扇门,我们只要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或通道,就能教育好他们,提升他们的知识素养。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且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去观察、思考、分析,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比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想象乡野村居的画面,甚至让学生画一下词中写到的乡村布局,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适当的问题。好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丰富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让学习过程化被动为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坚持五步教学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步,“自主存疑”。每次学习新课前,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查字典、找资料,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小组合作探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展开小组交流,在小组中讲述自己读懂了什么,接下来还希望弄懂些什么。
第三步,“组组、师生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全班性探索性交流。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们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并进行沟通和交流。
第四步,“延伸拓展”。目的是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由阅读理解阶段向阅读运用阶段提升发展,拓宽学生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增加学生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向现实生活,向大语文境界延伸。
第五步,“反思总结”。一节课行将结束,师生进行反思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在总结中,教师应该以肯定学生为主,最好把部分总结权、反思权让给学生。比如,让学生想一想今天有什么收获,提出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提问和解答,得到的体会是什么,对于这堂课还有什么新问题,等等。
古语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从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形势下的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思想意识,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