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老师感觉自己整日为班级建设呕心沥血,学生却对集体荣誉不屑一顾:旷课、迟到、上课睡觉,和老师玩“老鼠和猫”的游戏。布置教室,他们也不积极……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让班主任和学生的日子都好过一些呢?
化作春雨润无声
谷宪民
在教育生活中,很多次我都在想,最好的师爱应该是学生感觉不到教育目的的爱。所以,每当接手新班之后,我与孩子的心灵交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给孩子读文章,是我走进孩子心灵的最直接的台阶。接手一个新班级,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的心灵过一个“文化节”,文化节的“主打”就是文章,是孩子感兴趣的文章,而且有一部分是我自己针对班级情况特意写的文章。每天上课之前,我会把文章当做礼物读给孩子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退出读文章的舞台,而舞台上站的就是学生,是他们自己在朗读,在倾听,在思考。这样的读书,其实就是最好的班级文化建设。我把读书命名为隐性的班级文化建设,而这项隐性的班级文化如果建设好了,会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学校里,我会瞅准时机时不时地让孩子“过把瘾”。只要你留意,玩的时机实在太多了:下雪了,堆个雪娃娃;下雨了,听听雨的声音;起雾了,看看朦胧的风景;学习累了,伸伸腰,做做自编的优美动作……关键是这些玩要落实到写上,而且不能让孩子感觉到有压力,要让他们感觉到有趣。做到这一点是需要花一番心思的。首先老师自己要写,而且写的东西要读给孩子听,这就结合了上面谈到的“读”,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感觉到写作原来这么有意思,从而产生写的欲望。可以把孩子写的东西挑选出来一部分,让他们用统一的纸张抄写,然后统一装订,加上漂亮的封面,美其名曰“诗集”“文集”,在班里专门设置一个展示台放上去,让大家尽情欣赏。这种从玩开始的写作,最后让孩子们体验到“出书”的快乐,找到“作家”的感觉。
圣诞节到了,我悄悄告诉孩子们:请每人送给老师一个桃子大小的造型卡片,设计得越美越好。我在每一张卡片上写上一句话,然后请大家把它们张贴到墙上。那些造型卡片成了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样的创意可以用在很多情况下:祝福同学生日快乐,鼓励有进步的好朋友,欢迎病愈开始上班的任课老师……从精心制作到展示欣赏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们触摸文化的过程。我觉得这是别有一番情趣的班级文化。
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时,教育是苍白的。所以做好教育的秘诀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生活的积淀。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
让每块墙壁与学生对话
刘阿华雷 雨
我站在扬州何园一个栅栏前沉思良久。
栅栏上写着一句很普通的语句:“你一定知道栏杆的作用。”我被这句饱含平等、尊重、提醒等意味的话震撼了——它不是耳提面命的传授,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也不含正襟危坐的俨然,它只是和颜悦色的肯定:“你一定知道栏杆的作用。”栏杆的作用是什么呢?是禁止入内,是珍惜文物,是保护游客……这些当然不用别人告诉你,因为身为游客的你真诚善良、举止优雅,你一定知道栏杆的作用。
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问题的关键是:话由谁来说?又该怎么说?许多班级在让墙壁“说话”中,有意无意地使墙壁成了教师的传声筒、代言人,很多语气表现为“不能怎样、只能怎样”,扼杀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行为,只是单向地传授、告诉、灌输,缺乏交流、互动、感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让每块墙壁“说话”,得讲究“说”的艺术,应让“说话”走向“对话”。
在交通路口,我曾见到这样的标语:“见君行车走路,知您文明风度。”这句话同样不是限制,只是让行人好自为之。它允许张扬个性,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和宽容。我们布置教室,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呢?
所以,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墙壁上有这样两句话:“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它是一种提醒,引导每个个体树立目标、反省自己。同时,我又借鉴浙江省长兴中学综合楼屏风上的做法,在两个窗户中间的墙壁上写一个大大的镂空的“人”字,里面由班级55个学生每人填写一个小的“人”字,对面是由55个不同字体的“和”构成一个大字“和”。这样就能引人驻足沉思:人,人本?人性?人民?人才?人缘?人格?为人?……看见对面的“和”,让人立马联想到:人和,和气,和蔼,和睦,和谐,和平,和为贵……这两个字并非直接的表白与指向,却能勾起人们心灵的对白,起到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作用。
教室是育人的场所,理应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让墙壁“说话”与“对话”,虽为一字之别,但它会反映不同的育人理念、出现不同的育人方式,形成不同的育人情境,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
最是书香能致远
符礼科
开学后第二周,我班召开了主题班会“话说课外书籍”。在会上了解到,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阅读的类型有科普故事、武侠小说、童话、神话以及“优秀作文集”等,但学生的藏书量却极少,而且很多书已不适合他们阅读。
于是,我利用一节语文课时间,精选了几篇美文范读给学生听。正当学生激动感慨之际,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看了书的封面——《读者》。就这样,我以往订阅的60多本《读者》和学生见面了。
第一次展示阅读成果,有十来个学生主动上讲台诵读美文,小帆读《丁当的水晶》,读到动情处,竟然热泪盈眶,还令台下几个多愁善感的小女生流了泪;小浩读《被天空承载的幸福云朵》,声情并茂,赢得多次掌声;还有小梦读《善念》时,教室里静悄悄地,大家引颈、侧目,期待着下文……
几次诵读后,大部分同学显然不满足于只是听,有学生建议听后要评,于是有一节课学生只读了三篇美文——《致命的怀疑》《心中的野狼》《原谅的狂欢节》,其余的时间大家就主题、内容、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点评。
几周之后,很多学生做了一些摘录,写了几篇读后感,因为时间问题,要一一满足上讲台展示已不可能。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商讨出了“互读”法。即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写的读后感或摘录,放到桌子上,然后去阅读别人的读后感,读完后离开座位,再去寻找空余的座位。因为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读后感,所以读完第一篇后,不用等多久便能读到第二篇,以此类推,每个学生每节课能读到30篇左右。
第二次互读时,我们又把方法做了改进,要求阅读时把笔拿在手上,读完别人的文章,至少要在文章最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加上一个“阅”字。还可以“留言”,主要是提建议和意见;也可以“推荐”,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自己喜欢,就可以向其他同学推荐,最好简要或详细地写出推荐理由。最后由各组组长统计,再在课代表那儿汇总,被推荐最多的或推荐理由最充分的,就是下一次要上台展示的文章。
为了更好地保留和展示阅读成果,我们还办了专题黑板报,把好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写在黑板报上,让大家随时阅读和学习。另外,我把展示的文章打印保存,当保存的文章达到一定数量后,就汇集成班刊——“优秀作文集”。
这样,不少学生爱上了《读者》,那些优美的篇章不断地塑造着学生的美好心灵、丰富着班级文化,学生也因此更加热爱班集体。
“小花园”里“种花”忙
范肖朋
今天,是我们班级的“小花园”进行评比的日子,孩子们满脸兴奋地等待着结果。我故意顿了一下,才宣布:丽梦的花园获得“最漂亮的小花园”称号,佳文的花园获得“最芬芳的小花园”称号,国庆的花园获得“最有个性的小花园”称号……听着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看着获奖的孩子满足的微笑,我也觉得心中的幸福在蔓延。
化作春雨润无声
谷宪民
在教育生活中,很多次我都在想,最好的师爱应该是学生感觉不到教育目的的爱。所以,每当接手新班之后,我与孩子的心灵交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给孩子读文章,是我走进孩子心灵的最直接的台阶。接手一个新班级,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的心灵过一个“文化节”,文化节的“主打”就是文章,是孩子感兴趣的文章,而且有一部分是我自己针对班级情况特意写的文章。每天上课之前,我会把文章当做礼物读给孩子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退出读文章的舞台,而舞台上站的就是学生,是他们自己在朗读,在倾听,在思考。这样的读书,其实就是最好的班级文化建设。我把读书命名为隐性的班级文化建设,而这项隐性的班级文化如果建设好了,会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学校里,我会瞅准时机时不时地让孩子“过把瘾”。只要你留意,玩的时机实在太多了:下雪了,堆个雪娃娃;下雨了,听听雨的声音;起雾了,看看朦胧的风景;学习累了,伸伸腰,做做自编的优美动作……关键是这些玩要落实到写上,而且不能让孩子感觉到有压力,要让他们感觉到有趣。做到这一点是需要花一番心思的。首先老师自己要写,而且写的东西要读给孩子听,这就结合了上面谈到的“读”,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感觉到写作原来这么有意思,从而产生写的欲望。可以把孩子写的东西挑选出来一部分,让他们用统一的纸张抄写,然后统一装订,加上漂亮的封面,美其名曰“诗集”“文集”,在班里专门设置一个展示台放上去,让大家尽情欣赏。这种从玩开始的写作,最后让孩子们体验到“出书”的快乐,找到“作家”的感觉。
圣诞节到了,我悄悄告诉孩子们:请每人送给老师一个桃子大小的造型卡片,设计得越美越好。我在每一张卡片上写上一句话,然后请大家把它们张贴到墙上。那些造型卡片成了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样的创意可以用在很多情况下:祝福同学生日快乐,鼓励有进步的好朋友,欢迎病愈开始上班的任课老师……从精心制作到展示欣赏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们触摸文化的过程。我觉得这是别有一番情趣的班级文化。
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时,教育是苍白的。所以做好教育的秘诀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生活的积淀。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
让每块墙壁与学生对话
刘阿华雷 雨
我站在扬州何园一个栅栏前沉思良久。
栅栏上写着一句很普通的语句:“你一定知道栏杆的作用。”我被这句饱含平等、尊重、提醒等意味的话震撼了——它不是耳提面命的传授,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也不含正襟危坐的俨然,它只是和颜悦色的肯定:“你一定知道栏杆的作用。”栏杆的作用是什么呢?是禁止入内,是珍惜文物,是保护游客……这些当然不用别人告诉你,因为身为游客的你真诚善良、举止优雅,你一定知道栏杆的作用。
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问题的关键是:话由谁来说?又该怎么说?许多班级在让墙壁“说话”中,有意无意地使墙壁成了教师的传声筒、代言人,很多语气表现为“不能怎样、只能怎样”,扼杀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行为,只是单向地传授、告诉、灌输,缺乏交流、互动、感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让每块墙壁“说话”,得讲究“说”的艺术,应让“说话”走向“对话”。
在交通路口,我曾见到这样的标语:“见君行车走路,知您文明风度。”这句话同样不是限制,只是让行人好自为之。它允许张扬个性,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和宽容。我们布置教室,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呢?
所以,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墙壁上有这样两句话:“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它是一种提醒,引导每个个体树立目标、反省自己。同时,我又借鉴浙江省长兴中学综合楼屏风上的做法,在两个窗户中间的墙壁上写一个大大的镂空的“人”字,里面由班级55个学生每人填写一个小的“人”字,对面是由55个不同字体的“和”构成一个大字“和”。这样就能引人驻足沉思:人,人本?人性?人民?人才?人缘?人格?为人?……看见对面的“和”,让人立马联想到:人和,和气,和蔼,和睦,和谐,和平,和为贵……这两个字并非直接的表白与指向,却能勾起人们心灵的对白,起到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作用。
教室是育人的场所,理应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让墙壁“说话”与“对话”,虽为一字之别,但它会反映不同的育人理念、出现不同的育人方式,形成不同的育人情境,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
最是书香能致远
符礼科
开学后第二周,我班召开了主题班会“话说课外书籍”。在会上了解到,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阅读的类型有科普故事、武侠小说、童话、神话以及“优秀作文集”等,但学生的藏书量却极少,而且很多书已不适合他们阅读。
于是,我利用一节语文课时间,精选了几篇美文范读给学生听。正当学生激动感慨之际,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看了书的封面——《读者》。就这样,我以往订阅的60多本《读者》和学生见面了。
第一次展示阅读成果,有十来个学生主动上讲台诵读美文,小帆读《丁当的水晶》,读到动情处,竟然热泪盈眶,还令台下几个多愁善感的小女生流了泪;小浩读《被天空承载的幸福云朵》,声情并茂,赢得多次掌声;还有小梦读《善念》时,教室里静悄悄地,大家引颈、侧目,期待着下文……
几次诵读后,大部分同学显然不满足于只是听,有学生建议听后要评,于是有一节课学生只读了三篇美文——《致命的怀疑》《心中的野狼》《原谅的狂欢节》,其余的时间大家就主题、内容、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点评。
几周之后,很多学生做了一些摘录,写了几篇读后感,因为时间问题,要一一满足上讲台展示已不可能。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商讨出了“互读”法。即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写的读后感或摘录,放到桌子上,然后去阅读别人的读后感,读完后离开座位,再去寻找空余的座位。因为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读后感,所以读完第一篇后,不用等多久便能读到第二篇,以此类推,每个学生每节课能读到30篇左右。
第二次互读时,我们又把方法做了改进,要求阅读时把笔拿在手上,读完别人的文章,至少要在文章最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加上一个“阅”字。还可以“留言”,主要是提建议和意见;也可以“推荐”,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自己喜欢,就可以向其他同学推荐,最好简要或详细地写出推荐理由。最后由各组组长统计,再在课代表那儿汇总,被推荐最多的或推荐理由最充分的,就是下一次要上台展示的文章。
为了更好地保留和展示阅读成果,我们还办了专题黑板报,把好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写在黑板报上,让大家随时阅读和学习。另外,我把展示的文章打印保存,当保存的文章达到一定数量后,就汇集成班刊——“优秀作文集”。
这样,不少学生爱上了《读者》,那些优美的篇章不断地塑造着学生的美好心灵、丰富着班级文化,学生也因此更加热爱班集体。
“小花园”里“种花”忙
范肖朋
今天,是我们班级的“小花园”进行评比的日子,孩子们满脸兴奋地等待着结果。我故意顿了一下,才宣布:丽梦的花园获得“最漂亮的小花园”称号,佳文的花园获得“最芬芳的小花园”称号,国庆的花园获得“最有个性的小花园”称号……听着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看着获奖的孩子满足的微笑,我也觉得心中的幸福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