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开始连续扩招,在校学生数呈连年上升的势头,而高校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充,这让原本就比较繁重的高校管理工作变得工作量更大。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的重要课题,而当前教学管理效率低下则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率及办学效益。目前,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在教学运行管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如学分、成绩、学籍、档案、自动排课、分配教师、教室使用资源等采用计算机管理,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重复性劳动过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目前已基本采用“模版”式管理,即由教务部门统一向教学部门发放统一的电子表格,但在“模版”的发放、填写、回收及统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许多通用且一致的数据进行整理,这使得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相应增加,而且还极有可能造成数据错误、遗失等。如学校组织期末监考工作,为使考生能有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管理部门会采用交叉、互换等方式来组织教职工对学生监考,并细心谨慎地安排监考工作(很多情况下还是采用传统的印刷监考安排表的方法),而每位教职工在拿到监考安排表后,要反复在监考安排表中查找自己的监考场次,以避免出现疏忽而导致教学事故,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简单而又烦琐的重复性劳动。
2.资源共享程度过低。学校虽然运用了计算机参与教学管理,但大多数教学管理工作还局限于单机运行,加上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良莠不齐,不同人采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方式,这必将导致数据在分发、回收、分类、汇总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负责管理全校学生信息的管理人员,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不得不在学年(期)初(末)分别向任课教师、教师所在学院(系、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通过磁盘、电子邮件等提供数据。
3.办事效率偏低。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的每位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负责学分的只管学分、负责学籍的只关心学籍、负责排课的只顾排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有时甚至申请用多媒体教室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可能就要“惊动”数位教学管理者。
4.随着教学管理网络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深入,一些新问题也逐渐显现。在现代教务管理模式中,许多教务管理流程不是直接通过管理人员之间传递的,而是通过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的,人与人交往变成了人与计算机的交往。比如,学校要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做某些复杂的协作操作时,由于对教务管理整个操作流程缺乏细节上的面对面交流,容易出现对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不正规操作,从而导致信息交流质量的下降。
二、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思路
网络具有资源共享、快捷、不受空间限制、效率高等特点,学校应以网络为平台构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1.统一管理教学计划。制定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首要条件。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供的教学计划子系统,教师们可在任何能够连接到网络中的计算机前远程填写、提交教学计划,并在后面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时查阅计划,了解自己的教学进度。同时,教学管理部门也可以利用该子系统检查教师完成计划的实施情况,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管理人员利用系统提供的教学资源分配子系统可对全校教师、教室、实训实验场所、礼堂、运动场等进行合理分配与调度,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利用查询系统查找可供使用的资源,当查找到可供使用的资源后向管理人员在线提出申请并等待回复,从而极大提升办事效率。
3.有效组织学生选课。利用系统中的选课子系统,学生们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段内实现在校园公共上网区、家、网吧等一切可以上网的地方利用浏览器自主选课、查询、打印课表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了解自己所教授课程受关注的程度和进展等情况,选课结束后,还可利用该系统提供的排课子系统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4. 便于排课。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压力最大的就是每学期的排课,虽然目前已有了计算机自动排课系统可供选择,但即使这样,也还面临诸多问题,如自动排课系统与任课教师意愿时间上的矛盾、管理人员不能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的矛盾、课程排好印发后改动再印刷的矛盾等。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自动排课子系统,教师们可以远程输入自己所需的条件,教学管理人员根据教师们发送过来的信息利用排课系统进行自动排课,排好后将结果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需要调整的再与管理人员沟通,再通过网络反馈……这样,反复几次调整后,就能避免发生课表印了再重印的问题,也不会出现由于教师中途调课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5.统一教材管理。利用该系统中的教材管理子系统,将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所选择的教材(包括教材、参考书等)提取并分类汇总到一起,然后将汇总后的数据转到相应负责购置教材的部门(如图书馆、教材采购中心等),这样既提高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又保证了教材的及时更新。
6 .严谨考试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将参加考试的环境(如考试形式、参加考试的班级数、学生数、考试科目、试卷代号、考点信息、监考教师信息等)、监考安排规则等信息输入系统中的考试管理子系统,系统便会根据所输入信息自动生成考场安排,并将考场安排表反馈给管理人员,待管理人员确认后,将监考考场安排表以web网页的形式发布到网络中,供监考教师及参加考试的学生查询,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7 .加强成绩、学籍管理。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成绩管理子系统,可以使教师方便地实现成绩录入、打印、查询、分析;学生方便地查询自己的成绩;教务管理部门从容地对学生成绩进行监控、存档。通过成绩管理子系统及相关辅助系统的配合,利用学籍管理子系统还可以实现对新生数据的导入、在校生报到、注册及学籍变动等情况的管理,避免出现传统管理模式下由于管理人员疏忽或遗忘而导致的学籍、学生状态不一致的问题
8.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利用教学质量监控子系统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估,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更新、更便捷的途径。在该子系统中,可同时提供教学视导组使用的听课反馈子系统及学生反馈子系统,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实时掌握自己授课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完善教学过程。
为了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服务,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应要求每一位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在观念上接受它,特别是要让学校各级领导及学科带头人高度重视。二是条件需要保障。这里所说的条件是指学校要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的支持下,在与公司紧密合作中努力创造良好的网络软硬件环境。在系统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要发挥学校的优势,通力合作,及时解决网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问题。三是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提高。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利用信息系统做好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要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必须培养一支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懂得教学管理规律,又能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及不断升级的复合型管理人员队伍。学校应拿出相应的业务培训经费,就像培训教师一样定期对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与此同时,也要定期对教师、学生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网络化所必需的技能及技巧,利用网络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张 敏]
一、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率及办学效益。目前,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在教学运行管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如学分、成绩、学籍、档案、自动排课、分配教师、教室使用资源等采用计算机管理,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重复性劳动过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目前已基本采用“模版”式管理,即由教务部门统一向教学部门发放统一的电子表格,但在“模版”的发放、填写、回收及统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许多通用且一致的数据进行整理,这使得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相应增加,而且还极有可能造成数据错误、遗失等。如学校组织期末监考工作,为使考生能有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管理部门会采用交叉、互换等方式来组织教职工对学生监考,并细心谨慎地安排监考工作(很多情况下还是采用传统的印刷监考安排表的方法),而每位教职工在拿到监考安排表后,要反复在监考安排表中查找自己的监考场次,以避免出现疏忽而导致教学事故,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简单而又烦琐的重复性劳动。
2.资源共享程度过低。学校虽然运用了计算机参与教学管理,但大多数教学管理工作还局限于单机运行,加上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良莠不齐,不同人采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方式,这必将导致数据在分发、回收、分类、汇总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负责管理全校学生信息的管理人员,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不得不在学年(期)初(末)分别向任课教师、教师所在学院(系、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通过磁盘、电子邮件等提供数据。
3.办事效率偏低。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的每位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负责学分的只管学分、负责学籍的只关心学籍、负责排课的只顾排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有时甚至申请用多媒体教室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可能就要“惊动”数位教学管理者。
4.随着教学管理网络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深入,一些新问题也逐渐显现。在现代教务管理模式中,许多教务管理流程不是直接通过管理人员之间传递的,而是通过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的,人与人交往变成了人与计算机的交往。比如,学校要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做某些复杂的协作操作时,由于对教务管理整个操作流程缺乏细节上的面对面交流,容易出现对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不正规操作,从而导致信息交流质量的下降。
二、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思路
网络具有资源共享、快捷、不受空间限制、效率高等特点,学校应以网络为平台构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1.统一管理教学计划。制定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首要条件。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供的教学计划子系统,教师们可在任何能够连接到网络中的计算机前远程填写、提交教学计划,并在后面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时查阅计划,了解自己的教学进度。同时,教学管理部门也可以利用该子系统检查教师完成计划的实施情况,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管理人员利用系统提供的教学资源分配子系统可对全校教师、教室、实训实验场所、礼堂、运动场等进行合理分配与调度,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利用查询系统查找可供使用的资源,当查找到可供使用的资源后向管理人员在线提出申请并等待回复,从而极大提升办事效率。
3.有效组织学生选课。利用系统中的选课子系统,学生们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段内实现在校园公共上网区、家、网吧等一切可以上网的地方利用浏览器自主选课、查询、打印课表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了解自己所教授课程受关注的程度和进展等情况,选课结束后,还可利用该系统提供的排课子系统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4. 便于排课。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压力最大的就是每学期的排课,虽然目前已有了计算机自动排课系统可供选择,但即使这样,也还面临诸多问题,如自动排课系统与任课教师意愿时间上的矛盾、管理人员不能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的矛盾、课程排好印发后改动再印刷的矛盾等。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自动排课子系统,教师们可以远程输入自己所需的条件,教学管理人员根据教师们发送过来的信息利用排课系统进行自动排课,排好后将结果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需要调整的再与管理人员沟通,再通过网络反馈……这样,反复几次调整后,就能避免发生课表印了再重印的问题,也不会出现由于教师中途调课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5.统一教材管理。利用该系统中的教材管理子系统,将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所选择的教材(包括教材、参考书等)提取并分类汇总到一起,然后将汇总后的数据转到相应负责购置教材的部门(如图书馆、教材采购中心等),这样既提高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又保证了教材的及时更新。
6 .严谨考试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将参加考试的环境(如考试形式、参加考试的班级数、学生数、考试科目、试卷代号、考点信息、监考教师信息等)、监考安排规则等信息输入系统中的考试管理子系统,系统便会根据所输入信息自动生成考场安排,并将考场安排表反馈给管理人员,待管理人员确认后,将监考考场安排表以web网页的形式发布到网络中,供监考教师及参加考试的学生查询,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7 .加强成绩、学籍管理。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成绩管理子系统,可以使教师方便地实现成绩录入、打印、查询、分析;学生方便地查询自己的成绩;教务管理部门从容地对学生成绩进行监控、存档。通过成绩管理子系统及相关辅助系统的配合,利用学籍管理子系统还可以实现对新生数据的导入、在校生报到、注册及学籍变动等情况的管理,避免出现传统管理模式下由于管理人员疏忽或遗忘而导致的学籍、学生状态不一致的问题
8.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利用教学质量监控子系统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估,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更新、更便捷的途径。在该子系统中,可同时提供教学视导组使用的听课反馈子系统及学生反馈子系统,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实时掌握自己授课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完善教学过程。
为了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服务,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应要求每一位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在观念上接受它,特别是要让学校各级领导及学科带头人高度重视。二是条件需要保障。这里所说的条件是指学校要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的支持下,在与公司紧密合作中努力创造良好的网络软硬件环境。在系统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要发挥学校的优势,通力合作,及时解决网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问题。三是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提高。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利用信息系统做好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要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必须培养一支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懂得教学管理规律,又能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及不断升级的复合型管理人员队伍。学校应拿出相应的业务培训经费,就像培训教师一样定期对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与此同时,也要定期对教师、学生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网络化所必需的技能及技巧,利用网络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