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期的主题似乎是动物,各篇不是“黑猫”就是“狗爪”,以及幻想中的种种怪异生物。
首都北京前段时间公布了城八区禁养大型犬的规定,结果网上网下着实吵闹了一阵。可人们还就是爱狗,甚至爱到了极致。原本我对猫、狗没有感觉,尤其对那些居然和小狗说话的人不理解到了极点;结果,前些日子有一只刚满月的小狗被寄养在我家几天,我突然深深地理解了那种把小狗当成自己孩子的感觉。
当然,在《我握着父亲的爪子》里就有些极端了,主人公的父亲干脆通过手术变作狗身,与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狗心》正好相反——作品描述了一只具有人形狗心的动物“流氓无产者”形象。这两部作品的科学基础都有赖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在技术上尚未超过威尔斯的《摩若博士岛》。但与威尔斯和布尔加科夫不同的是,那两位经典作家想把动物改造成人,而戴维·D.莱文却想把人还原成动物。有时候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在文明极度发达之后,一些人吃饱了撑的就不知道该干点什么才好,做的事情很难说进步还是退化。
《蛇口余生》让人联想起《苍蝇》,联想起《异形》。这类科幻作品读起来让人很不舒服,但科幻文学里还就有这么顽强的一支。《苍蝇》和《异形》的生物依托是分子融合与异种寄生,而《蛇口余生》好像就有点杂交的味道了——或者说得好听一些:混血?这一故事典出清华大学的一次科幻活动,在一个词汇描述的游戏中,科幻作家韩松面对“混血王子”时,说出的就是“一个皇帝和另外一个皇帝……杂交……”结果哄堂大笑!
无论是故事中的蛇形生物,还是不同物种间的杂合,都不能不让人想起两院院士潘家铮先生的科幻作品《蛇人》:同样也描述了一个“人与蛇”的离奇故事;就构思而言,两文惊人相似,而具体情节却各有特色。说到潘先生,恐怕是我国唯一一位创作科幻的科学家;他一直坚持创作科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他的四卷本《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2006年12月14日,在中国科技会堂还专门举办了“《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仅在4天之后,科学普及出版社及所属科普期刊《知识就是力量》在同一地点庆祝建社、创刊50华诞,同时为一批“荣誉作者”颁奖,笔者因在该社出版过数本科幻书并为《知识就是力量》长期开设科幻专栏而有幸跻身其间。
在那部“太空西部小说”《外星稽查行动》里,更是充满了动物:在一块星际间的非法殖民地上,人类带领着他们的动物仆从熊与鹰,去猎杀当地的怪兽史非克。按照小说里的描述,怪兽史非克的长相相当恐怖:“想象一下一只正吐着舌头的眼镜蛇,绕在一只野猫身上,全身涂成蓝褐色,是个患了狂犬病的杀人狂。”;而且还有着一系列奇特的生活方式:“一长串蓝褐色的丑陋生物蜿蜒着——很难想象大自然创造出了这种怪物,雌性和雄性都会像其他星球上的爬虫类一样产卵。”“它们像吸血蝙蝠一样吸食猎物的血,连同胞的尸体也要分食。”而人类与怪兽史非克之间的搏杀,正是人类早期开拓疆土和征服自然的科幻式写照。
除了有置身宇宙野生动物园的感觉之外,剩下的就是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映了。超短篇科幻《事实笔记》反映出一种本来不该出现的“事实”状态,但在一个紧张的应试教育时代,对于儿童来说似乎未必不是好事。而《星际永别》写的是星际空间中的“暂住证”故事,没想到布雷德伯里居然也有关注现实的嗜好。联想起前一段在上海工作在上海买房在上海定居的大角还在博客上抱怨说:原来“暂住证”这种东西还没有完全取消——因为警察叔叔已经和气地找过他了。当然也有一些不太现实的作品,比如那篇《拥抱新生》,假如忽略“记忆载体”等词汇的话,基本上就是一篇奇幻作品。而茄子的《黑猫》就更是如此了。
除了现实,还有幻想。在西方文化中,渴望被救赎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审判日》所借用的就是这一现成的情结。因善于利用科幻来讽喻和针砭现实,罗伯特7谢克里向来被誉为“讽刺科幻作家”。不过在《审判日》中,作家的幽默玩得有些大了,几乎是无情地击碎了人们的梦想。据说按照有关教义,魔鬼们总是要再来和神灵的代理人们打上最后一架的,然后人类才有望最终得到救赎。但在谢克里的笔下,没能浴血亲征的人类居然不小心错过了这一机会,而机器却以机器制造者的代理人身份得到了救赎——看来人类自己是赶不上那个美好的“千年至福”时代了。
或许,我们还有希望自己救自己?
首都北京前段时间公布了城八区禁养大型犬的规定,结果网上网下着实吵闹了一阵。可人们还就是爱狗,甚至爱到了极致。原本我对猫、狗没有感觉,尤其对那些居然和小狗说话的人不理解到了极点;结果,前些日子有一只刚满月的小狗被寄养在我家几天,我突然深深地理解了那种把小狗当成自己孩子的感觉。
当然,在《我握着父亲的爪子》里就有些极端了,主人公的父亲干脆通过手术变作狗身,与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狗心》正好相反——作品描述了一只具有人形狗心的动物“流氓无产者”形象。这两部作品的科学基础都有赖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在技术上尚未超过威尔斯的《摩若博士岛》。但与威尔斯和布尔加科夫不同的是,那两位经典作家想把动物改造成人,而戴维·D.莱文却想把人还原成动物。有时候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在文明极度发达之后,一些人吃饱了撑的就不知道该干点什么才好,做的事情很难说进步还是退化。
《蛇口余生》让人联想起《苍蝇》,联想起《异形》。这类科幻作品读起来让人很不舒服,但科幻文学里还就有这么顽强的一支。《苍蝇》和《异形》的生物依托是分子融合与异种寄生,而《蛇口余生》好像就有点杂交的味道了——或者说得好听一些:混血?这一故事典出清华大学的一次科幻活动,在一个词汇描述的游戏中,科幻作家韩松面对“混血王子”时,说出的就是“一个皇帝和另外一个皇帝……杂交……”结果哄堂大笑!
无论是故事中的蛇形生物,还是不同物种间的杂合,都不能不让人想起两院院士潘家铮先生的科幻作品《蛇人》:同样也描述了一个“人与蛇”的离奇故事;就构思而言,两文惊人相似,而具体情节却各有特色。说到潘先生,恐怕是我国唯一一位创作科幻的科学家;他一直坚持创作科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他的四卷本《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2006年12月14日,在中国科技会堂还专门举办了“《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仅在4天之后,科学普及出版社及所属科普期刊《知识就是力量》在同一地点庆祝建社、创刊50华诞,同时为一批“荣誉作者”颁奖,笔者因在该社出版过数本科幻书并为《知识就是力量》长期开设科幻专栏而有幸跻身其间。
在那部“太空西部小说”《外星稽查行动》里,更是充满了动物:在一块星际间的非法殖民地上,人类带领着他们的动物仆从熊与鹰,去猎杀当地的怪兽史非克。按照小说里的描述,怪兽史非克的长相相当恐怖:“想象一下一只正吐着舌头的眼镜蛇,绕在一只野猫身上,全身涂成蓝褐色,是个患了狂犬病的杀人狂。”;而且还有着一系列奇特的生活方式:“一长串蓝褐色的丑陋生物蜿蜒着——很难想象大自然创造出了这种怪物,雌性和雄性都会像其他星球上的爬虫类一样产卵。”“它们像吸血蝙蝠一样吸食猎物的血,连同胞的尸体也要分食。”而人类与怪兽史非克之间的搏杀,正是人类早期开拓疆土和征服自然的科幻式写照。
除了有置身宇宙野生动物园的感觉之外,剩下的就是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映了。超短篇科幻《事实笔记》反映出一种本来不该出现的“事实”状态,但在一个紧张的应试教育时代,对于儿童来说似乎未必不是好事。而《星际永别》写的是星际空间中的“暂住证”故事,没想到布雷德伯里居然也有关注现实的嗜好。联想起前一段在上海工作在上海买房在上海定居的大角还在博客上抱怨说:原来“暂住证”这种东西还没有完全取消——因为警察叔叔已经和气地找过他了。当然也有一些不太现实的作品,比如那篇《拥抱新生》,假如忽略“记忆载体”等词汇的话,基本上就是一篇奇幻作品。而茄子的《黑猫》就更是如此了。
除了现实,还有幻想。在西方文化中,渴望被救赎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审判日》所借用的就是这一现成的情结。因善于利用科幻来讽喻和针砭现实,罗伯特7谢克里向来被誉为“讽刺科幻作家”。不过在《审判日》中,作家的幽默玩得有些大了,几乎是无情地击碎了人们的梦想。据说按照有关教义,魔鬼们总是要再来和神灵的代理人们打上最后一架的,然后人类才有望最终得到救赎。但在谢克里的笔下,没能浴血亲征的人类居然不小心错过了这一机会,而机器却以机器制造者的代理人身份得到了救赎——看来人类自己是赶不上那个美好的“千年至福”时代了。
或许,我们还有希望自己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