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本土化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过程中,专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必不可少。但专业关系在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水土不服的发展困境。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在内的朋友式的本土化的专业助人关系,更可以据此有效解决社会工作实务发展中的双重多重关系困境与信任危机。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助人关系;本土化
  社会工作在西方已经走出一条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然而,社会工作自传入我国以来,虽然其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众多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走上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之路。虽然这其中的原因众多,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重教学而轻实务,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术研究而轻职业发展的弊端,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应对专业关系进行本土化与土生化探讨,从而找出一条更适合我国专业关系的发展之路。
  一、专业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
  1. 专业关系的定义
  实践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特质,而在其专业助人活动的开展之初,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便产生了某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是以专业助人为基础,以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内涵为目的的一种专业助人关系,简称为专业关系。
  学术界对于专业关系的认定,往往是见仁见智的。布达尔曼认为,专业关系是包含有情绪特质的一种交互作用。克里尔则认为,专业关系是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一项具有生产性的决定因素。通过上述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不同于其他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有目的的,是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而产生的,带有特定的感情、情境和方向性,有着明确的助人机动。
  2. 专业关系的本质
  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处理及解决一些令人沮丧、难以面对有时更是充满矛盾与痛苦的问题,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来分析服务对象的情况并为其规划行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在助人的过程中,运用同理心等专业技术与方法,使服务对象相信社会工作者,愿意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努力,从而改变现状。此外,在助人关系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要提供一些新的资源,以利于服务对象有能力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
  二、专业关系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
  1. 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的冲突
  信任根据其发展的不同,可以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制度信任是人们在理性分析下的一种正面预期,如人们遵纪守法是由于对法律制度存在正面预期。而人际信任则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往来与社会关系,如人们会相信自己的亲朋好友,而对陌生人则心存戒备。
  如果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他们首先会想到家人和朋友。只有家人和朋友才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也只有当家人和朋友不能解决问题时,才会向社会工作者求助。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当服务对象前来求助时,要想维持这样的交往必须投入感情,比如,社会工作者往往不会将服务对象称为先生或女士,而是称其为哥、姐、大叔或大妈等,这并不是说社会工作者在有意讨好服务对象,而是为了拉近一种人际信任的关系,将自己发展成为“差序格局”中的圈内人。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全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可度还相对较低,大部分民众对社会工作者也几乎没有概念,又如何期待建立所谓的制度信任呢?
  2. 专业关系与双重、多重关系的融合
  虽然在中国社会中,与服务对象建立基于人情关系的人际信任十分必要,但按照西方学者的理论,社会工作者不得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因为西方社会的家庭制度、社会福利制度,都对专业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才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西方的专业关系,也就是在助人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而且要强调这仅仅是一种助人与被助的职业关系,既要恪守“专业自我”的核心理念,又要与私人关系中的自我“划清界限”。
  而在中国情境之下,服务对象往往会与社会工作者称兄道弟,或是向社会工作者热情地馈赠小礼物以示感谢,抑或是邀请社会工作者参加服务对象的一些私人社交活动,这都是一种双方关系升华的表现。如果社會工作者为了恪守所谓的西方专业关系而断然拒绝,那么不仅可能会影响双方助人自助的过程,更会让服务对象觉得,社会工作者不给面子,或是不值得信任。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助人的工作更是一种关系建立与改变的工作,而且情感的投入十分必要。
  3. 助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的处事方式中,强调的是“情”和“理”,“情”指亲疏远近的人情关系,而这个“理”,就是要合理。在实际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会看到服务对象的可怜之点,可助之面,更可能直面服务对象的“可恨之处”。中西方在助人理念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中最突出的不同在于,对于什么人应该受到帮助方面,西方社会更强调助人的普遍性,而我国则较多地体现为特殊性。在西方人眼中,对于一些具有与道德标准相违背的观念与人员,只要他们陷入困境,人们就会认为应该给予帮助;国人的助人原则往往是值得同情和帮助的人才有权获得他人的支持,也愿意和他们建立专业关系和多重关系。
  4. 专业助人与知恩图报的不同理解
  虽然助人为乐是国人提倡的人性中的美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讲究“求人不如求己”,我们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又将其进一步升华为“不思回报”。这是基于这样一种前提:助人活动本来是应该获得劳动报酬之外的其他实际回报,只不过由于助人者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义”的道德境界,才会“不思回报”。因此,社会工作就变成了一种对于道义理想的追求,而绝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在当前的社会中,如果不是依靠道义上的追求,那么现在的这种低收入、低声望与高付出的社会工作专业恐怕无法吸引较多的有志青年。也就是说,如果在伦理准则上像西方那样把社会工作规定成是一种职业,那么既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也有损于社会工作的发展。   三、专业关系的本土化之路
  1. 朋友关系的土生化
  在中国社会中,专业关系必然会发展成为一种朋友关系。抑或在专业关系的建立之初,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便会朝着一种融合专业助人方法与技术和包括人情、人缘与人伦在内的朋友关系而发展。因为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在中国情境中特别符合中国人对于朋友的定义与理解。一个全心全意去帮助服务对象的人,最后没有发展成服务对象的朋友,而且其唯一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工作者是一种专业助人的职业,这在中国社会中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笔者在进行初级生活圈变迁与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相关研究期间发现,当国人在初级生活圈的变迁中存在困扰或在家庭等方面存在困扰时,真正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帮助的,往往是与服务对象成为朋友的社会工作者。我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足见包括“家务事”在内的诸多困难,仅仅依靠职业关系是不能完全解决的。一个具有专业助人技能与方法的“朋友”,可以做到问题的解决与行为、观念的改变。因此,笔者认为,与其呆板地去恪守“舶来品”中理想化的纯粹“专业关系”,还不如发展一种基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在内的本土化的朋友式的专业服务关系,从而实现朋友关系的土生化。
  2. 双重多重关系的本土化
  学术界认为,双重多重关系一定会对服务对象造成伤害。不少學者承认,其实双重多重关系是有建设性的,但如何去把握这个度,则值得考虑。因为,双重多重关系是一把双刃剑,青锋一挥,既有可能保护自己,又有可能危及他人。但在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关系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也不希望是单一的。即使在单纯商业买卖这一工具型关系中,人们也希望在其中融入情感成分,从而建立一种混合型关系;而即使在至亲好友这一情感型关系中,也往往会融入交换成分的工具型关系,从而变成一种混合型关系。因此,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它应该是一种在中国情境中的本土化体现。因此,在中国社会,那种包括关爱和友谊的工作关系,是一种成功的助人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是值得提倡的,它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的助人关系。
  3. 信任体系的嵌入化
  专业关系的本土化之路,离不开信任体系的建设。而在目前我国的本土情境中,仅仅依靠人际信任而走出一条专业关系,甚至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之路既不现实,又十分缓慢,而要凭空建立一种基于制度信任的专业关系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之路则困难重重。因此,要实现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需要探索出一条“社会工作嵌入式发展”之路。当然,专业关系的本土化之路并不是孤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依靠的是整个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依靠的是在中国情境下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助人的职业,是不求回报的职业。
  参考文献:
  [1]黄春梅.试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1).
  [2]刘志红.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特性对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影响[J].求索,2003(2).
  [3]潘绥铭,侯荣庭,高培英.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本土化探讨[J].中州学刊,2012(1).
  [4]沈黎,刘斌志.双重关系——社会工作中专业关系的伦理困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1(4).
  [6]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7]张洪英.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社会工作关系的透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注: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QDW-B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荣庭(1983— ),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性社会学。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温阳活血软膏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方法将169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配合外用温阳活血软膏,5d后观察疗效。结果
摘 要:边坡失稳造成的影响很大,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边坡稳定性是土木工程实践活动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造成边坡失稳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稳定性分析方法也各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偏差。本文分析了边坡失稳的原理和发生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边坡失稳的防御措施以及治理方法。通过全面地分析边坡失稳的特点及发生原因,以寻求最有效的边坡稳定治理方法。  关键词:边坡稳定;失稳原因;预防措施  一、边坡失稳现象  我国地
应用1965~1999年历史资料,对发生在亚洲及其沿海地区的爆发性气旋进行统计研究,得到了其时空分布、强度变化及其爆发时刻等各方面的若干统计特征.结果表明:35年中,爆发性气旋
对长江上游六大流域1971~2000年强降水面雨量进行了统计,通过分析强降水面雨量出现频次、极值分布、滑动极值和流域之间强降水的关系,初步得出强降水面雨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即
城市轨道交通及其沿线土地一体化发展需解决交通运行与土地开发的空间分离问题,其关键是理解二者之间的复杂影响机理。客流效果是评估城市交通运行状态的关键指标,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研究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问题的核心。鉴于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与土地功能的互动影响,将有助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性和土地资源配置合理性。既有研究对于土地利用的描述多基于用地面积等概略数据,难以精细地量化各类用地与客流之间的空
许多细菌都能够合成并释放一种或多种信号分子,随着菌体密度的增加,信号分子的浓度也随之增加。当信号分子的浓度积累到一定阀值的时候,就会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细
论述了作物需水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利用最新的气候和作物资料 ,计算了我国春玉米的作物需水量 ,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并利用水分订正系数来评价春玉米需水量的满足程度。
本论文旨在研究村田沙耶香的重要作品《便利店人》,对小说进行全面解读,从而为国内村田沙耶香研究打下基础。小说的主人公宣称:“自己是名为便利店店员的动物”。这一宣言的解读对于该作品以及整个村田沙耶香文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解读这一宣言的意义,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论文指出了《便利店人》中的重要手法,并将其命名为“伪装疯狂的苏格拉底式反讽”。论述中借用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的思想,指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