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最初生活在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他们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以人数排序到了第53位却被公认为高学历的民族……一部新疆现代教育史写满了塔塔尔族的不朽风云。
塔塔尔族人的聚居地
19世纪初期,沙皇俄国兵役制度不合人心,大批爱好和平的塔塔尔人开始从伏尔加河流域,翻越阿尔泰山逃亡到了中国境内,定居新疆,这是最早的中国塔塔尔族人。
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比较集中地聚居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地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人生活。由于塔塔尔族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生活在一起,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是我国唯一的塔塔尔族乡,也是塔塔尔族人最集中的地方。从乌鲁木齐出发,经吉木萨尔县城进入奇台县境内不久,就能看见大泉塔塔尔族乡的指示牌竖立在公路边上。
遥远的雪山横亘眼前,塔塔尔族人的村落随意地排列着,几缕炊烟缭绕在房前屋后密集的树梢间,大地上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牛羊就在空旷场地的柴禾间打转,偶有几个塔塔尔族人从我们的眼前走过。这是塔塔尔族牧民定居点,山上的塔塔尔族人家陆续迁徙到了大泉塔塔尔民族乡,这里成为了塔塔尔族人永久的家园。
奇台塔塔尔族人,是清朝光绪十六年至十八年(1890-1892),陆续从阿勒泰迁出,最后定居在奇台东湾乡白杨河的。最早来到白杨河流域定居的只有4个家族,分别为司马依勒家族、巴吾东家族、黑沙米丁家族和夏拉菲家族,后来又增加了巴毕家族和穆罕买提·夏力甫家族,这6个家族是奇台县塔塔尔族人的主要家族源流。
随着境外和乌鲁木齐等地的一些塔塔尔族人陆续来到白杨河两岸定居,当地塔塔尔族人不断增加,塔塔尔族与当地其他民族一起上书清朝政府,希望得到一方赖以生存的土地。清朝政府给塔塔尔族人划地,将白杨河流域西至东沟,东至四泉沟的一片广阔草场划给他们从事游牧生产。从此,历经磨难的塔塔尔族人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并由此形成了以白杨河流域为中心的塔塔尔族人相对集中聚集区域。
如今,他们在这里生活了100多年,成立民族乡的时候已经是1989年7月24日。如果以25年为一代算,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民族乡的塔塔尔族人应属来到这里生活的第四代人。
在大泉塔塔尔民族乡,我见到了副乡长沙明。听明来意,沙明爽朗地说:“我就是你要找的塔塔尔族人,黄头发、高鼻梁、蓝眼睛、白皮肤,我就是一个正宗的塔塔尔族人。”沙明手捋着自己前额上褐黄色的头发,笑呵呵地说起自己的民族。全国有4900多名塔塔尔族人,我们大泉塔塔尔族乡就有1100多名,这里是中国塔塔尔族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地了。除此之外,伊宁、塔城、乌鲁木齐、阿勒泰等地也散居着很多塔塔尔族人。
塔塔尔族的先民是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当代的塔塔尔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全世界有1000多万人。塔塔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但他们还有与古尔邦节同样隆重的撒班节,这是一个敬畏和感恩犁铧的节日。撒班是犁铧的意思,撒班节被塔塔尔族人看做是自己的春节,每年的6月22日至6月25日举行,这时处于春耕和接羔结束,正值牲畜长膘,庄稼成熟时节,举行庆祝活动,包含欢庆丰收的意思。
节日当天,塔塔尔族男女老少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戴上丰盛的食品饮料,聚集在郊外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庆祝活动。他们用各家捐献的小麦、小米等谷物和肉等熬成百家粥,分给参加聚会的儿童,希望他们身体强壮。百家粥,塔塔尔语直译为乌鸦粥,乌鸦是群居在树林或田野,以谷物果实等为食物的鸟类,适应性强,并且寿命较长,据说长达百年。
撒班节上有马拉犁铧的入场仪式,之后是主持人宣布节庆开始。
驻足在塔塔尔族人家
在沙明副乡长的引见下,在奇台县城县委院子里,我见到了热情的帕依肯,大泉塔塔尔族乡首任乡长。见面互道“色俩目”,热情地握手,穆斯林礼节里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不能少。
帕依肯是四大家族之首司马依勒的后人,他是第四代。目前,帕依肯赋闲在家,早些年,帕依肯从新疆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奇台县县政府工作,当乡长之前,干过县里的团委书记。1989年,大泉塔塔尔族乡成立,奇台县县委书记找他谈话,让他担任了大泉塔塔尔族乡的首任乡长,这一干就是整整9年。
次日,帕依肯做向导,带我们去了他曾经工作过的塔塔尔族乡大泉湖村,在一户户农家,我围着暖和的火炉,喝着奶茶,听着塔塔尔族人的故事。虽说帕依肯从乡长的位置上已经离开了很多年,乡长也换了几茬人,但他作为老乡长的威望丝毫没有消减。显然,当年因老乡长的奔波促使民族乡成立的功绩印在了每一个塔塔尔族人的心中。
50岁的古丽山家,摆满了漂亮的水墨画,有塔塔尔族姑娘的肖像,也有些山水风景,无不惟妙惟肖。这些作品都出自古丽山24岁的女儿努尔兰汗之手,她去年从新疆大学美术系毕业,现在奇台县一中当美术老师。古丽山和丈夫都是老师,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的儿子在库尔勒工作,而另外一个小女儿则在喀什当老师。古丽山在向我们讲述这些时,流露出儿女身为人民教师的自豪与满足。
中国的塔塔尔族,孩子成年之后当老师是古有之风,而这些传统在古丽山家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大泉湖村,如古丽山家一样,成员大多数是教师的家庭几乎占到了一小半。
当然,经商也是塔塔尔族人普遍从事的营生。50多岁的努尔多拉是大泉塔塔尔族乡的民族干部,几个儿子都在做皮毛生意,同时还在家种植小麦、玉米、葵花等农作物。辛勤的劳作使努尔多拉家家底殷实。努尔多拉屋子里生着火炉,那红红的火苗一蹿一蹿的,映红了一家人幸福的脸颊。帕依肯老乡长看着农家屋子里绣满花纹的铺垫与挂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流血牺牲中掀起新疆现代教育之风
离开奇台,我又来到距塔塔尔民族乡800多公里的塔城以及更为遥远的伊犁,两地边城都是塔塔尔族人的家园。边疆的少数民族很多,塔城与伊犁的塔塔尔族人就犹如洒进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珠,你根本难以从面部特征中分辨出沿街走过的人们的族别。 “实质上,新疆的教育史就是塔塔尔族的历史。”帕依肯的话犹在耳边。塔塔尔族人先后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塔城、和田、喀什、库尔勒、阿勒泰等地创办学校。
著名的乌鲁木齐第六小学,即民国时乌鲁木齐的羊毛湖塔塔尔学校。1935年,塔塔尔清真大寺里办的学校出现生源爆增现象,包尔汉先生得知后为这个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于是就有人捐出了自己的宅院,修建了羊毛湖塔塔尔学校,这也正是乌鲁木齐市第六小学的前身。
1913年,塔塔尔族人兴建了伊宁市第一所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等课程,之后又创办了新疆第一所女子学校。而今,矗立在伊宁市解放路上的伊宁市第六小学,也是塔塔尔族人缔造的校园,这座校园虽经近百年的历史风霜,教室里仍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同样是1913年,在吐鲁番阿斯塔纳遗址边上,塔塔尔族女教师海达尔在维吾尔族进步人士的帮助下修建了新式文化学校,开设算术、文学、地理、历史、自然、音乐以及宗教课程,首批培养了乌鲁木齐、奇台、鄯善等地40名维吾尔族儿童。
然而,就在塔塔尔族群众全力发展新疆教育事业时,他们当中的很多知识分子和老师却惨遭杀害。当鄯善县知识分子塔伊尔别克目睹了塔塔尔族人新式文化教育的实效后,邀请塔塔尔族知名老师夏依谢日夫来到鲁克沁教维吾尔族儿童文化知识。夏依谢日夫老师来后几个月,反动政府就逮捕并秘密杀害了他。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重温当年的这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知识使得光荣的塔塔尔族熠熠生辉。近百年来,塔塔尔族人对新疆教育的热情和投入一直有增无减,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自身平均受教育程度之高,在中国名列前茅。
1934年,以往被称为鞑靼与诺盖族的族群正式定名为塔塔尔,新中国成立后,塔塔尔族被写进了56个民族之中。
新中国第一代维吾尔族将军赛福鼎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虽然杨增新极力使新疆变得愚昧落后,但新疆大地还是沐浴到了时代的浪潮,塔塔尔族人创办的新式教育是最先吹入这烦闷铁笼里的阵阵清风……”
新疆现代教育百年,塔塔尔族人功不可没。文化人类学家早有发现,不同地域自会衍生出风格不同的文化。写到这里,我似乎才明白了帕依肯——大泉塔塔尔族乡的那位老乡长眼睛里为什么总是闪烁着身为塔塔尔族人的自豪。
一代代塔塔尔族人为边疆教育前赴后继,敞开着这个民族的魂与魄,他们把对于学问的理解与应用挥洒得淋漓尽致。学问是一个永恒的词汇,一代代塔塔尔族人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甚至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仰与传统之风,他们用自己的学问开启影响和加速了边疆教育的现代化。
塔塔尔族人的聚居地
19世纪初期,沙皇俄国兵役制度不合人心,大批爱好和平的塔塔尔人开始从伏尔加河流域,翻越阿尔泰山逃亡到了中国境内,定居新疆,这是最早的中国塔塔尔族人。
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比较集中地聚居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地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人生活。由于塔塔尔族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生活在一起,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是我国唯一的塔塔尔族乡,也是塔塔尔族人最集中的地方。从乌鲁木齐出发,经吉木萨尔县城进入奇台县境内不久,就能看见大泉塔塔尔族乡的指示牌竖立在公路边上。
遥远的雪山横亘眼前,塔塔尔族人的村落随意地排列着,几缕炊烟缭绕在房前屋后密集的树梢间,大地上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牛羊就在空旷场地的柴禾间打转,偶有几个塔塔尔族人从我们的眼前走过。这是塔塔尔族牧民定居点,山上的塔塔尔族人家陆续迁徙到了大泉塔塔尔民族乡,这里成为了塔塔尔族人永久的家园。
奇台塔塔尔族人,是清朝光绪十六年至十八年(1890-1892),陆续从阿勒泰迁出,最后定居在奇台东湾乡白杨河的。最早来到白杨河流域定居的只有4个家族,分别为司马依勒家族、巴吾东家族、黑沙米丁家族和夏拉菲家族,后来又增加了巴毕家族和穆罕买提·夏力甫家族,这6个家族是奇台县塔塔尔族人的主要家族源流。
随着境外和乌鲁木齐等地的一些塔塔尔族人陆续来到白杨河两岸定居,当地塔塔尔族人不断增加,塔塔尔族与当地其他民族一起上书清朝政府,希望得到一方赖以生存的土地。清朝政府给塔塔尔族人划地,将白杨河流域西至东沟,东至四泉沟的一片广阔草场划给他们从事游牧生产。从此,历经磨难的塔塔尔族人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并由此形成了以白杨河流域为中心的塔塔尔族人相对集中聚集区域。
如今,他们在这里生活了100多年,成立民族乡的时候已经是1989年7月24日。如果以25年为一代算,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民族乡的塔塔尔族人应属来到这里生活的第四代人。
在大泉塔塔尔民族乡,我见到了副乡长沙明。听明来意,沙明爽朗地说:“我就是你要找的塔塔尔族人,黄头发、高鼻梁、蓝眼睛、白皮肤,我就是一个正宗的塔塔尔族人。”沙明手捋着自己前额上褐黄色的头发,笑呵呵地说起自己的民族。全国有4900多名塔塔尔族人,我们大泉塔塔尔族乡就有1100多名,这里是中国塔塔尔族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地了。除此之外,伊宁、塔城、乌鲁木齐、阿勒泰等地也散居着很多塔塔尔族人。
塔塔尔族的先民是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当代的塔塔尔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全世界有1000多万人。塔塔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但他们还有与古尔邦节同样隆重的撒班节,这是一个敬畏和感恩犁铧的节日。撒班是犁铧的意思,撒班节被塔塔尔族人看做是自己的春节,每年的6月22日至6月25日举行,这时处于春耕和接羔结束,正值牲畜长膘,庄稼成熟时节,举行庆祝活动,包含欢庆丰收的意思。
节日当天,塔塔尔族男女老少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戴上丰盛的食品饮料,聚集在郊外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庆祝活动。他们用各家捐献的小麦、小米等谷物和肉等熬成百家粥,分给参加聚会的儿童,希望他们身体强壮。百家粥,塔塔尔语直译为乌鸦粥,乌鸦是群居在树林或田野,以谷物果实等为食物的鸟类,适应性强,并且寿命较长,据说长达百年。
撒班节上有马拉犁铧的入场仪式,之后是主持人宣布节庆开始。
驻足在塔塔尔族人家
在沙明副乡长的引见下,在奇台县城县委院子里,我见到了热情的帕依肯,大泉塔塔尔族乡首任乡长。见面互道“色俩目”,热情地握手,穆斯林礼节里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不能少。
帕依肯是四大家族之首司马依勒的后人,他是第四代。目前,帕依肯赋闲在家,早些年,帕依肯从新疆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奇台县县政府工作,当乡长之前,干过县里的团委书记。1989年,大泉塔塔尔族乡成立,奇台县县委书记找他谈话,让他担任了大泉塔塔尔族乡的首任乡长,这一干就是整整9年。
次日,帕依肯做向导,带我们去了他曾经工作过的塔塔尔族乡大泉湖村,在一户户农家,我围着暖和的火炉,喝着奶茶,听着塔塔尔族人的故事。虽说帕依肯从乡长的位置上已经离开了很多年,乡长也换了几茬人,但他作为老乡长的威望丝毫没有消减。显然,当年因老乡长的奔波促使民族乡成立的功绩印在了每一个塔塔尔族人的心中。
50岁的古丽山家,摆满了漂亮的水墨画,有塔塔尔族姑娘的肖像,也有些山水风景,无不惟妙惟肖。这些作品都出自古丽山24岁的女儿努尔兰汗之手,她去年从新疆大学美术系毕业,现在奇台县一中当美术老师。古丽山和丈夫都是老师,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的儿子在库尔勒工作,而另外一个小女儿则在喀什当老师。古丽山在向我们讲述这些时,流露出儿女身为人民教师的自豪与满足。
中国的塔塔尔族,孩子成年之后当老师是古有之风,而这些传统在古丽山家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大泉湖村,如古丽山家一样,成员大多数是教师的家庭几乎占到了一小半。
当然,经商也是塔塔尔族人普遍从事的营生。50多岁的努尔多拉是大泉塔塔尔族乡的民族干部,几个儿子都在做皮毛生意,同时还在家种植小麦、玉米、葵花等农作物。辛勤的劳作使努尔多拉家家底殷实。努尔多拉屋子里生着火炉,那红红的火苗一蹿一蹿的,映红了一家人幸福的脸颊。帕依肯老乡长看着农家屋子里绣满花纹的铺垫与挂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流血牺牲中掀起新疆现代教育之风
离开奇台,我又来到距塔塔尔民族乡800多公里的塔城以及更为遥远的伊犁,两地边城都是塔塔尔族人的家园。边疆的少数民族很多,塔城与伊犁的塔塔尔族人就犹如洒进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珠,你根本难以从面部特征中分辨出沿街走过的人们的族别。 “实质上,新疆的教育史就是塔塔尔族的历史。”帕依肯的话犹在耳边。塔塔尔族人先后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塔城、和田、喀什、库尔勒、阿勒泰等地创办学校。
著名的乌鲁木齐第六小学,即民国时乌鲁木齐的羊毛湖塔塔尔学校。1935年,塔塔尔清真大寺里办的学校出现生源爆增现象,包尔汉先生得知后为这个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于是就有人捐出了自己的宅院,修建了羊毛湖塔塔尔学校,这也正是乌鲁木齐市第六小学的前身。
1913年,塔塔尔族人兴建了伊宁市第一所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等课程,之后又创办了新疆第一所女子学校。而今,矗立在伊宁市解放路上的伊宁市第六小学,也是塔塔尔族人缔造的校园,这座校园虽经近百年的历史风霜,教室里仍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同样是1913年,在吐鲁番阿斯塔纳遗址边上,塔塔尔族女教师海达尔在维吾尔族进步人士的帮助下修建了新式文化学校,开设算术、文学、地理、历史、自然、音乐以及宗教课程,首批培养了乌鲁木齐、奇台、鄯善等地40名维吾尔族儿童。
然而,就在塔塔尔族群众全力发展新疆教育事业时,他们当中的很多知识分子和老师却惨遭杀害。当鄯善县知识分子塔伊尔别克目睹了塔塔尔族人新式文化教育的实效后,邀请塔塔尔族知名老师夏依谢日夫来到鲁克沁教维吾尔族儿童文化知识。夏依谢日夫老师来后几个月,反动政府就逮捕并秘密杀害了他。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重温当年的这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知识使得光荣的塔塔尔族熠熠生辉。近百年来,塔塔尔族人对新疆教育的热情和投入一直有增无减,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自身平均受教育程度之高,在中国名列前茅。
1934年,以往被称为鞑靼与诺盖族的族群正式定名为塔塔尔,新中国成立后,塔塔尔族被写进了56个民族之中。
新中国第一代维吾尔族将军赛福鼎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虽然杨增新极力使新疆变得愚昧落后,但新疆大地还是沐浴到了时代的浪潮,塔塔尔族人创办的新式教育是最先吹入这烦闷铁笼里的阵阵清风……”
新疆现代教育百年,塔塔尔族人功不可没。文化人类学家早有发现,不同地域自会衍生出风格不同的文化。写到这里,我似乎才明白了帕依肯——大泉塔塔尔族乡的那位老乡长眼睛里为什么总是闪烁着身为塔塔尔族人的自豪。
一代代塔塔尔族人为边疆教育前赴后继,敞开着这个民族的魂与魄,他们把对于学问的理解与应用挥洒得淋漓尽致。学问是一个永恒的词汇,一代代塔塔尔族人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甚至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仰与传统之风,他们用自己的学问开启影响和加速了边疆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