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多校区办学已逐渐成为全国高校普遍的运作模式下,造成部分固定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管理不合理和浪费现象。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法,对安徽省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和利用状况进行访问和调查,得出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匮乏和低效使用并存。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形式 体育设施 资源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610151-0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多校区办学已逐渐成为全国高校普遍的运作模式。一是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高校合并。高校合并着实优化和整合了部分教育资源,但同时造成部分固定资源使用管理不合理和浪费现象,特别是体育场馆设施。二是缘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校开发建设新校区。新校区面积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高,并且多所新校区在一起构成了“大学城”。在大学城里,新型的体育场馆在增加,其标准与规格较高,其主要考虑的是美观、适应比赛的需要。实际上许多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率很低,变成一种“摆设”,造成不必要的体育资源浪费。我国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利用具备良好的潜力且国家有良好的政策支持。本论文较全面地掌握了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高广大体育工作者对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见表1)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将安徽省62所高校(不含民办、成人、军事院校和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按行政区域划分后,按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6所高校。以16所高校的体育管理者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6份,共回收问卷16份,有效率10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设施现状
以10000-20000人规模的学校为例可看出,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相比,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基本处于紧缺状态:一是室内外人均面积偏低,室外人均面积才达到发展类要求的三分之二;二是基本配备类未达标,特别是风雨操场,数量太少,使得一些高校一遇到恶劣天气便停上体育课,严重影响教学的完整性;三是离发展类要求相差甚远。《目录》中的发展类设施要求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安徽省大多高校体育条件资源结构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多元化要求。尤其是新颖项目和民族项目设施,安徽省高校在此领域几乎是空白,例如在我调查的16所高校中,只有2所学校各有1块攀岩墙,无一所学校设有野外活动(登山、野营、滑水、帆板、自行车、冲浪等)基地。
(二)影响高校体育设施使用率的要素分析
为了给学校完成“扩招”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各高校均采用多元化手段,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社会化投入。有的高校在原有的学校基础上又扩建了新的校区,有的高校通过土地置换整体搬迁建造了新校区,也有的学校通过合并开始了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还有通过政府主导和多元投资建设的吸引众多大学入住的大学城。相对原有的校区而言,新建的、搬迁的、兼并的校区即为管理角度上的新校区。这些新校区开拓了新的体育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增加了竞争优势。但同时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弊端。造成种种体育设施资源的浪费现象。
越贫穷越浪费,越浪费越贫穷,许多高校在体育设施资源的使用上走入了“富闲”的怪圈,一头严重紧缺,一头大量浪费。从表2可看出,安徽省高校因为分校区造成体育设施资源浪费的占43.8%。在造成浪费原因分析中,我对16所高校的体育管理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3六项中有五项人均选择系数大于一。说明以上弊端在各高校普遍存在。
一是在某一校区学生数少或无学生,场馆缺乏保养。由于多校区设置,为了便于管理,有些高校将某校区设为成人教育区、研究生区、其它机构等,甚至向外出租。由于无需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校区的体育设施资源便无人问津,让其自生自灭,造成大量浪费。
二是某一校区或多校区的学生不需或少上体育课,场馆资源的相对赋闲。国家文件规定,普通高校一、二年级体育为必修课,三、四年级为选修课。在我调查的16所安徽省高校中,只有5所学校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且选修的学生数有限。在多校区建设的14所高校中,78.6%的高校存在某一校区或多校区的学生不需或少上体育课,只有21.4%的多校区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在教学中。
三是体育场馆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随着国内高校“合并”、“新建”、“大学城”和建设新校区的势态发展,各高校都很重视体育设施的投入,新型的体育场馆数量在增加,其标准与规格较高。如田径场、网球场都采用塑胶工艺建造,体育馆都设有看台与座位。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所在高校都建设所谓高标准的运动场所。建设这些运动设施主要考虑的是美观,适应比赛需要,实际上许多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率很低,变成一种摆设造成不必要的体育资源浪费。
四、建议
(一)改造场地器材,提高体育设施利用价值
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全面性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打破竞技化的、成人化的场地器材规格限制,重新对学校场地器材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全体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约束,一些高校女生及一些“弱势”群体的学生特别害怕集体项目的锻炼。我们可以通过改造场地器材来增强这部分学生的锻炼兴趣。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排球网高度;设置多向篮球筐;降低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要把场地器材改造成全体学生的运动乐园。
(二)综合利用,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重复利用场馆、场地,也就是间接地扩大了场馆、场地资源。为了提高利用率,许多高校已建立了综合馆。同时还得挖掘固定场馆的综合利用。英国爱丁堡体育中心在“一馆多用”方面是个典范:从早上10点到12点,是羽毛球训练时间;而12点之后,在球场铺上垫子和简易的器材,又成了少儿培训班;到了下午,把盖在墙上的帆布拉开,球场居然是室内攀岩墙。高校体育场馆也可以效仿这种理念,如游泳池更衣室扑上垫子便可改成简易形体房,散打房;排球馆换张网子就变成羽毛球馆或网球馆;篮球馆和手球馆的共用等等。
(三)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学校场地器材综合功能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场地器材。一般高校校园面积较大,特别是学生基数大的学校,教学区、宿舍区、锻炼区、餐饮区相距较远。场地设置要考虑它的服务“半径”特别是与教学区和宿舍区的距离,活动“半径”太大会弱化学生的锻炼兴趣,活动“半径”太小又会干扰学生的休息和学习。我在“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有44.99%学生认为“锻炼场地太远”。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青年基金课题,编号:08002F
参考文献:
[1]利晓玲,高校扩招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2.
[2]张锐,美国加州圣荷塞州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M].中国学校体育,2003,4:63-64.
[3]李明利,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管理实务手册[M].河北:河北音像出版社, 2004 14-15.
[4]张金标,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5]汪映川,安徽省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6:7-8.
作者简介:
汪映川,女,安徽桐城人,合肥工业大学讲师,北京体育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和人文体育研究。
郑国祥,男,合肥工业大学讲师,北京体育大学在职研究生。
李晓峰,男,合肥工业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
[关键词]新形式 体育设施 资源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610151-0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多校区办学已逐渐成为全国高校普遍的运作模式。一是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高校合并。高校合并着实优化和整合了部分教育资源,但同时造成部分固定资源使用管理不合理和浪费现象,特别是体育场馆设施。二是缘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校开发建设新校区。新校区面积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高,并且多所新校区在一起构成了“大学城”。在大学城里,新型的体育场馆在增加,其标准与规格较高,其主要考虑的是美观、适应比赛的需要。实际上许多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率很低,变成一种“摆设”,造成不必要的体育资源浪费。我国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利用具备良好的潜力且国家有良好的政策支持。本论文较全面地掌握了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高广大体育工作者对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见表1)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将安徽省62所高校(不含民办、成人、军事院校和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按行政区域划分后,按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6所高校。以16所高校的体育管理者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6份,共回收问卷16份,有效率10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设施现状
以10000-20000人规模的学校为例可看出,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相比,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基本处于紧缺状态:一是室内外人均面积偏低,室外人均面积才达到发展类要求的三分之二;二是基本配备类未达标,特别是风雨操场,数量太少,使得一些高校一遇到恶劣天气便停上体育课,严重影响教学的完整性;三是离发展类要求相差甚远。《目录》中的发展类设施要求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安徽省大多高校体育条件资源结构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多元化要求。尤其是新颖项目和民族项目设施,安徽省高校在此领域几乎是空白,例如在我调查的16所高校中,只有2所学校各有1块攀岩墙,无一所学校设有野外活动(登山、野营、滑水、帆板、自行车、冲浪等)基地。
(二)影响高校体育设施使用率的要素分析
为了给学校完成“扩招”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各高校均采用多元化手段,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社会化投入。有的高校在原有的学校基础上又扩建了新的校区,有的高校通过土地置换整体搬迁建造了新校区,也有的学校通过合并开始了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还有通过政府主导和多元投资建设的吸引众多大学入住的大学城。相对原有的校区而言,新建的、搬迁的、兼并的校区即为管理角度上的新校区。这些新校区开拓了新的体育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增加了竞争优势。但同时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弊端。造成种种体育设施资源的浪费现象。
越贫穷越浪费,越浪费越贫穷,许多高校在体育设施资源的使用上走入了“富闲”的怪圈,一头严重紧缺,一头大量浪费。从表2可看出,安徽省高校因为分校区造成体育设施资源浪费的占43.8%。在造成浪费原因分析中,我对16所高校的体育管理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3六项中有五项人均选择系数大于一。说明以上弊端在各高校普遍存在。
一是在某一校区学生数少或无学生,场馆缺乏保养。由于多校区设置,为了便于管理,有些高校将某校区设为成人教育区、研究生区、其它机构等,甚至向外出租。由于无需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校区的体育设施资源便无人问津,让其自生自灭,造成大量浪费。
二是某一校区或多校区的学生不需或少上体育课,场馆资源的相对赋闲。国家文件规定,普通高校一、二年级体育为必修课,三、四年级为选修课。在我调查的16所安徽省高校中,只有5所学校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且选修的学生数有限。在多校区建设的14所高校中,78.6%的高校存在某一校区或多校区的学生不需或少上体育课,只有21.4%的多校区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在教学中。
三是体育场馆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随着国内高校“合并”、“新建”、“大学城”和建设新校区的势态发展,各高校都很重视体育设施的投入,新型的体育场馆数量在增加,其标准与规格较高。如田径场、网球场都采用塑胶工艺建造,体育馆都设有看台与座位。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所在高校都建设所谓高标准的运动场所。建设这些运动设施主要考虑的是美观,适应比赛需要,实际上许多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率很低,变成一种摆设造成不必要的体育资源浪费。
四、建议
(一)改造场地器材,提高体育设施利用价值
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全面性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打破竞技化的、成人化的场地器材规格限制,重新对学校场地器材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全体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约束,一些高校女生及一些“弱势”群体的学生特别害怕集体项目的锻炼。我们可以通过改造场地器材来增强这部分学生的锻炼兴趣。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排球网高度;设置多向篮球筐;降低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要把场地器材改造成全体学生的运动乐园。
(二)综合利用,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重复利用场馆、场地,也就是间接地扩大了场馆、场地资源。为了提高利用率,许多高校已建立了综合馆。同时还得挖掘固定场馆的综合利用。英国爱丁堡体育中心在“一馆多用”方面是个典范:从早上10点到12点,是羽毛球训练时间;而12点之后,在球场铺上垫子和简易的器材,又成了少儿培训班;到了下午,把盖在墙上的帆布拉开,球场居然是室内攀岩墙。高校体育场馆也可以效仿这种理念,如游泳池更衣室扑上垫子便可改成简易形体房,散打房;排球馆换张网子就变成羽毛球馆或网球馆;篮球馆和手球馆的共用等等。
(三)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学校场地器材综合功能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场地器材。一般高校校园面积较大,特别是学生基数大的学校,教学区、宿舍区、锻炼区、餐饮区相距较远。场地设置要考虑它的服务“半径”特别是与教学区和宿舍区的距离,活动“半径”太大会弱化学生的锻炼兴趣,活动“半径”太小又会干扰学生的休息和学习。我在“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有44.99%学生认为“锻炼场地太远”。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青年基金课题,编号:08002F
参考文献:
[1]利晓玲,高校扩招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2.
[2]张锐,美国加州圣荷塞州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M].中国学校体育,2003,4:63-64.
[3]李明利,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管理实务手册[M].河北:河北音像出版社, 2004 14-15.
[4]张金标,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5]汪映川,安徽省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6:7-8.
作者简介:
汪映川,女,安徽桐城人,合肥工业大学讲师,北京体育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和人文体育研究。
郑国祥,男,合肥工业大学讲师,北京体育大学在职研究生。
李晓峰,男,合肥工业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