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飞蓟宾增敏克唑替尼抑制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jh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水飞蓟宾联合克唑替尼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机制。

方法

采用单加水飞蓟宾、单加克唑替尼或两药联合作用于NSCLC细胞株H2228和H3122,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蛋白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ALK、p-ALK、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变化。将H2228细胞悬液注射入裸鼠皮下,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

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当水飞蓟宾浓度为100 μmol/L时,H2228和H3122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8.38±4.10)%和(72.27±3.62)%,对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较小。当100 μmol/L的水飞蓟宾与克唑替尼联合使用时,克唑替尼对H2228细胞的IC50从(917.10±7.75)nmol/L下降到(238.73±7.67)nmol/L,对H3122细胞的IC50从(472.50±15.70)nmol/L下降到(206.10±12.01)nmol/L,联合用药后克唑替尼对H2228和H3122细胞的IC50明显降低。与对照组H2228细胞比较,100 μmol/L水飞蓟宾组、400 nmol/L克唑替尼组、100 μmol/L水飞蓟宾联合400 nmol/L克唑替尼组H2228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83.34±2.72)%、(69.42±3.06)%和(27.32±1.42)%;与对照组H3122细胞比较,100 μmol/L水飞蓟宾组、400 nmol/L克唑替尼组、100 μmol/L水飞蓟宾联合400 nmol/L克唑替尼组H2228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84.45±5.67)%、(45.02±5.83)%和(17.43±3.83)%。水飞蓟宾联合克唑替尼后,H2228和H3122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均明显下降(均P<0.01)。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水飞蓟宾与克唑替尼联用能明显抑制H2228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均P<0.01)。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无论单用水飞蓟宾、还是联合克唑替尼,H2228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ALK、Viment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ALK总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单用克唑替尼组和联合用药组的肿瘤重量分别为(9.40±2.58)g和(4.58±1.07)g,联合用药组的抑瘤效果明显好于克唑替尼单药组(P<0.05)。

结论

水飞蓟宾可增强克唑替尼对ALK阳性NSCLC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两药联用能进一步降低ALK阳性NSCLC细胞的ALK活性,促进间质上皮转化(MET)的发生有关。

其他文献
期刊
干眼是除屈光不正外最常见的眼科疾病,我国干眼的发病率已达到21%~30%,而门诊干眼患者已占全部眼科就诊人数的30%以上,干眼已成为影响我国人口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常见健康问题。近10年来干眼的诊疗工作备受眼科界关注,很多医疗机构开设了干眼的专科门诊,临床诊断干眼的设备和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但是,在干眼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临床尚存在对干眼的认识简单化,不重视问诊和基本检查,过度依赖仪器和设
目的探讨细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药物敏感性特点及其变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6至2015年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拟诊角膜细菌感染的细菌培养标本6 220份,总结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计数资料的组间差异应用卡方检验,阳性率及构成比的年度变化趋势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共收集送检角膜细菌培养标本6 220份,阳性标本1 133份,阳性率为18.2%,其中来自男性
期刊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而糖尿病与干眼的关系也被进一步证实。干眼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在诸多方面尚有许多问题不明确,而且由于病程慢性迁延,其症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易被忽视,因此临床对于糖尿病相关干眼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手段相对滞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梳理糖尿病与干眼的相关性,对糖尿病相关干眼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沿用至今的肿瘤TNM分期等已显示出其局限性,同一病理类型、同一分期、采用同一治疗方案的患者却有完全不同的预后和转归。目前,研究者们将寻求更精细准确分类的方向聚焦于分子分型。文章从近年来结直肠癌分子分型的方法、分子分型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为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研究以及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胰头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对胰头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手术显微镜法完整取出40例行胰腺癌根治术及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胰头癌患者的淋巴结,采用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E3),以免疫组化法复检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淋巴结,统计各组淋巴结临床转移和微转移的发生率,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胰头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患者共收集1 550枚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7例患者的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定量指标在肝细胞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短期疗效预测和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单病灶肝细胞癌患者79例,在1次TACE治疗前后,全部患者均行MR常规和DCE序列扫描,分别检测肿瘤最大层面的定量指标,包括血管通透性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百分比(Ve)及血液回流常数(Kep)。根据随访,将肝癌患者分为疾病稳定组(36例)和疾病进展组(43
目的探讨pT2N0~1M0期胸段食管癌患者的术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2011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275例pT2N0~1M0期胸段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0例,女95例;胸上段癌32例,胸中段癌186例,胸下段癌57例;pN0期205例,pN1期70例;单纯手术155例,术后辅助治疗120例。结果随访至2014年9月30日,全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