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游戏两则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l_roo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红云/设计 洪晓琴/评析
  风儿吹(大班)
  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自制扇风板让空气流动,感知不同质地、重量的材料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不同运动现象。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玩法一
  準备:
  用泡沫板自制的扇风板若干(见图1);挂物架4个(见图2),分别悬挂由餐巾纸、布、棉绳、铅画纸、玻璃纸等不同质地的材料剪成的长条物(幼儿也可以自选材料制作悬挂物),每一长条物下端挂一个小铃。同种材料的长条物长度一样;记录纸若干。
  玩法:
  1.一名幼儿独立玩,或多名幼儿一起玩。
  2.幼儿先自选一种材料悬挂在一个挂物架上。游戏时,幼儿手持一块扇风板扇动架子上的长条物,感知风的产生(见图3)。
  3.幼儿交换位置分别扇动挂物架上的材料,使其随风摆动,并让挂在上面的小铃发出声音(见图4)。
  4.幼儿也可将多种材料悬挂在同一挂物架上,观察比较不同质地的材料在相同或不同风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思考记录下来并与同伴交流。
  规则:
  1.游戏前,幼儿可从材料筐中自主选择游戏材料。
  2.多名幼儿一起游戏时,每个挂物架前只能站一名幼儿,如果需要交换站立地点,可以协商。
  3.用扇风板扇动时,不能触碰到挂物架上的材料。
  4.游戏结束后,把记录纸放到指定地方,并写上自己的学号或姓名,以便分享交流。
  玩法二
  准备:
  用矿泉水瓶拼接三个不同高度、没有瓶底的塑料长桶,然后分别插放到T形PVC管接口上(见图5、图6),在矿泉水瓶连接处绕瓶身贴上不同颜色的条状色纸;纸巾、棉花、羽毛、绒球、毛线等材料若干(也可自制其他材料)。
  玩法:
  1.将塑料长桶放置成一排,一名或多名幼儿参与游戏。多名幼儿参与游戏时,先各自选择一个塑料长桶。
  2.幼儿在塑料长桶下方放入一定数量的自选材料,用扇风板对着入风口(T形PVC管侧口)扇动,观察材料在桶中的运动现象(见图7)。
  3.如果开展竞赛游戏,幼儿可事先约定某一高度线(即桶上的某一颜色的纸条),用扇风板对着入风口扇动,看看什么材料能飞得最高,什么材料会飞出洞口(瓶口),以此感知风力和材料的关系(见图8、图9)。
  4.游戏结束后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思考记录下来并与同伴交流。
  规则:
  1.只能通过扇风板产生的风力让桶内的材料运动起来,不可以使用其他外力。
  2.游戏结束后整理好材料,分类摆放。
  评析:
  游戏“风儿吹”的设计亮点在于材料易得,操作方便。幼儿运用熟悉的生活材料,探究风的产生和风力的大小,感知不同质地、重量的材料在风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不同运动现象。
  在游戏中,教师重点关注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比如,观察幼儿是否通过扇风板的扇动来感知风的产生;观察幼儿是否乐于对材料进行比较性探索,从中感知不同材料的不同运动状况;观察幼儿是否在扇动材料时发现了风力的大小变化与材料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观察幼儿是否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变换或增减材料,积极探究动作、风力、材料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尽可能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探究。在幼儿充分探索后,教师鼓励幼儿把游戏过程记录下来:“你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哪里好玩?刚才你玩的时候,你的动作让风力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把它记录下来和小朋友分享吗?”当游戏中发现幼儿只用一种材料进行探索时,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引导:“你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你发现了什么?用其他材料试试怎么样?”如果幼儿能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探索,教师则通过提问进一步加以引导:“当你扇动的时候,这些材料的变化一样吗?哪个飞得更高一些?你能帮它们排排队吗?”在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自己设计操作方案并通过自主探究加以验证,同时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以让幼儿通过互相质疑、互相验证作更深入的探究。
  对镜造型(大班)
  目标:
  1.感知平面镜子成像特点,即平面镜像和实际物体之间形状相同、左右相反。
  2.通过对着镜子为玩偶造型,尝试以客体为中心分辨左右。
  准备:
  1.四肢可以转动的动物玩偶若干(见图10)。
  2.用较大的长方形纸盒自制的镜盒一个,盒内宽边的一侧垂直面上装有镜子,盒底相对镜面的远侧画一个圆,提示安放动物玩偶的位置(见图11)。
  3.眼罩一个。
  玩法:
  两名幼儿游戏,一人当设计师,一人当对镜造型者。两人各执一个相同的动物玩偶。在设计师设计玩偶造型前,对镜造型者戴好眼罩。设计师通过转动玩偶四肢拗出一个造型,并将其面朝镜子放在盒子内画有圆圈的位置上(见图12),然后合上面对镜子一侧的盒盖。对镜造型者等设计者完成后,取下眼罩,面对盒子的镜面站立,先观察镜中玩偶的造型特点,再用自己手上的玩偶拗出和盒内的玩偶相同的造型(见图13、图14)。最后设计师和造型师一起核对是否正确(见图15)。
  规则:
  1.在设计师设计造型前,对镜造型者必须戴上眼罩。设计师将玩偶放入盒中后要及时合上一侧的盒盖,以遮挡住玩偶,防止对镜造型者看到实物。
  2.等设计师说“请你对镜为玩偶造型”后,对镜造型者才能取下眼罩观察镜面中的成像,并用自己的玩偶拗出造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探看盒中的实物玩偶。
  3.对镜造型者完成任务后,设计师拿出盒子内的玩偶,让玩偶正面朝同一个方向,两人共同核对。如果玩偶四肢的左右方向一致,则造型成功。
  4.幼儿可以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待熟练后,玩偶造型难度可以逐步加大,玩偶数量也可以逐步增加(见图16)。
  评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也在逐步发展。针对幼儿常常不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的问题,教师借助“对镜为玩偶造型”的游戏来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左右,同时发现实物和镜面成像形状相同、左右相反的有趣现象。
  该游戏的巧妙之处体现在镜盒的设计上,它遮挡住了盒中的玩偶,增添了神秘感,让幼儿只能依靠观察镜面成像来造型,给了幼儿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对镜造型者经历了观察、设计玩偶造型、再观察、验证、修正等较充分的探索过程。待熟练后,幼儿还同时对几个玩偶进行操作,增加了探索的频率和难度,使游戏的挑战性更大。
  对这一游戏的指导,教师运用了以下策略:(1)引导幼儿游戏后进行自我验证,重点关注幼儿验证时是否让玩偶的正面朝同一个方向了。为避免幼儿产生把玩偶面对面放到一起验证的错误,教师可以这么提问:“两个玩偶的正面是否朝同一个方向?”(2)观察幼儿是否真正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玩“对镜为玩偶造型”的游戏。当幼儿游戏成功时,教师可提出试探性的问题来了解幼儿的探索和思考过程:“造型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当幼儿说出“玩偶左右的方向不一样”时,教师可追问:“镜面上的玩偶为什么和实物的左右方向不一样?”(3)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幼儿在多次游戏后,每次拗出的玩偶造型雷同或没有明显的左右特征,教师可以这么引导幼儿:“你还能拗出什么造型吗?”验证时,如果设计师的玩偶和对镜造型者的玩偶混淆了,教师可鼓励幼儿通过细节来加以区分,如衣服颜色的不同之类。
其他文献
幼儿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主要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联系新旧知识经验进行整合建构,并在新情境中通过互动进行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我园尝试开展“小主人”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幼儿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情境中,唤起幼儿的劳动意识,引导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建构新知,发展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唤醒幼儿劳动的内在动机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不久前拍摄的一部《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纪录片,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解读了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并赋予其自己特有的意义。  一场闹腾但很真实的“恶作剧”  如果没有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验,就不会有BBC拍摄的这部纪录片。至于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究竟是英国人因为担忧自己国家未来的竞争力而
中班区角游戏中,文文对着“装彩灯”游戏材料,模仿教师排好的顺序“红灯、黄灯、红灯、黄灯……”,反复“装”上红色和黄色的“彩灯”进行模式排序。排了几组后,他说:“老师,我可以换一个新游戏玩吗?”我想:这孩子才玩了两三次就不想玩了,不行,还有好几组排序没有完成呢。于是,我鼓励道:“区角活动还没有结束,你再动动脑筋换个新的方法排,要坚持哦!”文文只得接着摆弄,但显然已经没有兴趣,不再专注,开始东张西望,
本期主持方卫平(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儿童文学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讽刺和幽默是两种重要的语言风格,它们背后潜藏着的是人类两种重要的生活态度,而且它们常常结伴出现。它们的存在,使生活和语言都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智慧,也常常为我们带来欢乐的笑声和深刻的思考。    有一个刚从外国回来没有几天的贵族(说不定还是个公爵),跟他
民办学校要全面实行分类管理、国家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各种形态的资本涌入幼教行业……面对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新技术的发展,市场格局的变化,中高端民办幼儿园如何在新背景下调整发展步伐,实现创新发展?笔者结合本园办园实践,从市场定位、服务品质和特色创新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向市场要定位  在国家积极开展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大背景下,“普惠保均衡,高端供选择”是各地学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的。案例中幼儿涛涛由脚印联想到小偷情节,这可能是因为他有一定的经验储备,比如在电视里看到过有关小偷的新闻,听家长谈论过有关话题。从涛涛采取用“钱”和“食物”引诱小偷上勾以及其他孩子扮演的“警察”躲在一旁趁机抓获“小偷”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小偷”的概念是比较明确的。同时,从案例描述中也可以知道,这个游戏并未持续太久。因此,我觉
烟花三月,樱花怒放。  一早,如如兴冲冲地告诉我:“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樱花了!”“好看吗?”我的随口一问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豆豆说:“可好看了,我拍了许多照片。”寒寒说:“看樱花的人多得快要叠起来了。”……“你们想去画樱花吗?”“想!”于是,我们背上小画板,带上小工具,来到幼儿园外进行写生。  一、写生之前的欣赏  孩子们来到樱花树下尽情地欣赏着,我引导幼儿谈谈看到樱花树的第一印象:“你站在这里望
生了娃没人带被迫辞职,怕没人带娃放弃生二胎……让育龄夫妇纠结的托育难题,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愈加凸显。   生了宝宝谁帮带?怎么带?近日,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主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围绕“托育难”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3岁以下婴幼儿超4700万,入托率仅5%左右   托育服务供给不足,是造成育儿焦虑和抑制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说,该中心调查发现,在有0~
当文字融会于节律与音韵,就成了诗歌;  当诗歌附着于悦耳的歌喉,用抑扬顿挫打造它的神韵,便是诗歌朗诵;  当诗歌朗诵被你、被我搬上校园的舞台,那就是——    校园音乐会    第一乐章自然的召唤  【旁白】我曾感到纳闷:南方的三月为什么总是难寻春的踪迹?她好像故意躲着我们。直到有一天扛着小树来到山上,蓝蓝的天空、暖暖的阳光、清清的河流、绿绿的嫩芽,新的生命在绵绵的春雨中破土而出,新的梦想在大自然
案例中的教师困惑于幼儿为什么没有问题,我不禁思考,幼儿是真的没有问题吗?未必。幼儿之所以看起来“没有问题”,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问题是基于实践提出的,幼儿虽然实践了,却没有机会梳理和表达自己的实践过程,没有充分地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没有发现问题;第二,幼儿关注的问题或许不是教师觉得有意义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被教师忽略了。那么,幼儿没能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该怎么办?回顾此案例,幼儿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