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立规”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不当使用手机对学生的危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困扰着广大师生和家长,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学生使用手机“立规”,为广大家长教育孩子“立威”,为学校加强手机管理“立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合理使用手机,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坚持“禁止性”和“灵活性”相统一。《通知》明确规定: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这些明令禁止的规定具有刚性约束,既对学生提要求,又对教师画红线。同时,《通知》没有搞“一刀切”,而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及家长“确有需求的情形”,做了“有限带入校园”的规定,这样也能赢得广大师生的理解支持,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学生发展立场,既能破解难题、体现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又能实事求是、体现人文关怀,有温度地灵活处置。
  二是坚持“协同性”和“自主性”相统一。《通知》就如何加快解决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这一全国性难题,最大限度降低或减少过度使用手机以及不合理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明确了学校、学生、家长以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各自履行的职责,指出了加强手机管理需要家校沟通、家校协同,也需要相关部门协同发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通知》还为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留有自主管理的空间,根据学段特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其自主性和主动性,要求学校依据校情“细化管理举措”,制定有关手机管理的校纪校规,明确操作性办法,同时,还要尽可能为学生在校内与家长必要的通话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在最大程度上赢得家长和学生对落实《通知》精神的认同。
  三是坚持“引导性”和“程序性”相统一。为防止过度使用手機给学生带来危害,《通知》强调关键在引导,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及家长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家委会、学生会、思政课、班(团队)会课、专题教育会、案例剖析会以及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强化教育引导,使广大学生和家长高度警醒、深刻认识沉迷手机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切实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通知》还明确了手机管理的相关程序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指出学校首先应当履行告知责任,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不得过度使用手机,特殊情形要按程序报学校审批,否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危害,从而使广大学生和家长充分认可学校加强手机管理十分必要、十分重要,坚决杜绝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
  总之,《通知》的出台,从国家层面对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又一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快乐成长,而且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广大中小学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全面推进《通知》精神落地见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信息发展和传递的速度。但同时网络安全问题正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愈演愈烈。因此,在促进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遏制网络安全问题值得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基于此,本文针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近年来,人工智能逐渐走近人们的生活。人脸识别作为一项依托大数据共享时代而存在并且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在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的管理与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高校新生报到流程之中,不仅改变了传统报到方式,也为新生以及管理人员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为安全报到提供了保障。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人脸识别的新生报到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以及各个核心模块运行原理及过程。
为探索适合武陵山区耕地宜机化改造整治方式,解决山区山地农业生产中农机作业路线不通达、用工匮乏、作业效率低等问题,以重庆市黔江区的耕地条件为基础,吸取重庆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经验,基于宜机化改造技术要求,探索开展山地宜机化改造试验示范,提出适用于武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的模式,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