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学生历史的宽泛性以及对史料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种实践性能力的要求在,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有充分的体现。目前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史料,近年高考的特点也是运用了大量教材外的材料命题,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应对教材改革引起的教法变化。本文基于课程改革中历史史料的运用,介绍了运用史料下的教法尝试。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史料运用 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有学者指出,20世纪以来教育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双基观”→“智能观”→“素质观”。反映在考试上,经历了重在测量学生对知识记忆的牢固性和答案的精确性、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到侧重考查学生的文化素质之外,还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所谓的综合素质,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即,它既包括历史学科内的纵向知识综合把握、又包括历史与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知识,乃至社会阅历的横向知识的综合把握,以及运用以上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高考历史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量采用材料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试卷几乎全部试题都用材料设置情景,注重能力考查的倾向显而易见。如何使我们的教学与高考对路,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历史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重视运用史料,逐渐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历史史料的教学价值
史料是指构成人类历史的宝贵素材,其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基本的要素和工具,而且在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行高中历史课本的一个特点就是增加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如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历史资料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中深刻分析、取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史料,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而学生通过史料学习的过程,学会分析、学会思考,懂得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独立的个人思维品质。这也正是我们当今历史新课程改革和历史教学目的的最本质所在。
2 科学运用历史史料
合理运用课本史料。教材一般由引言、正文、插图、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注释等组成。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对“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给予较多的关注,因为这些资料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对图表资料一般会较为忽视。其实,历史教学是非常讲究直观性的,通过插图可复现历史场景,也可引导学生识读图中隐含的知识或通过看图加深理解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我在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利用课本插图“孔子讲学图”设计问题: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学生仔细看图并结合孔子的相关思想后得出如下信息: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首创私人讲学;从孔子的学生来看有的年老、有的年少、有的衣着破烂可看出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从孔子的学生围坐于孔子四周,可看出其“礼”的思想,强调尊师;从孔子与其某一弟子个别交流可看出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这样通过对插图的观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既加深了对孔子的认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坚持“论从史出”原则,适当补充课外史料。高中教材本身包含了较多的史料,教师应着力用好这些材料。但由于篇幅等诸多原因,有些重点或难点并没有相应的史料说明和思考题,有时只有结论而无说明过程,使教师难以讲授,学生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有的放矢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课本外的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培养能力。如讲孔子时引用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并加以解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德治思想。
使用历史资料要防止“舍本逐末”。课本和课外提供给我们的历史资料是如此的丰富,但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提纲挈领的原则。即历史资料的选用是为课本中心内容服务的,是为解决重点、难点内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服务的,切忌为用历史资料而用历史资料。如果一整堂课大部分时间被历史资料分析所占用,会将课本的知识体系结构肢解得零零碎碎,学生在课后难以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体系。那么这堂课无疑是失败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我们在运用历史资料时应注意防止的。
使用历史资料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资料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历史资料的运用是为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其中既含有知识的目标也含有能力目标。历史资料使用的本身包含着培养学生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选用历史资料时,应充分考虑面对的具体对象和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学生相比,高一与高三学生相比,后者在分析史料的综合能力方面肯定优于前者,所选用的史料也应略难于前者所使用的。教师在选用历史资料时,要充分注意把握史料的使用和学生处理史料的能力层次相一致,注意学生年龄增长与历史资料难度的递增相适应。运用史料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结语
如何科学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这对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要经常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尽量向学生传递最真实的历史信息。另一方面,要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释。如何解释历史可以有不同观点。旧教材更重用革命史观,新课程既有革命史观的痕迹,又有现代化、全球化的视角,总的似乎是文明史观。教師要知道这些史观的区别。
目前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材有不同的版本,如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不同版本教材选取的资料也不同,但高考能力要求一致。新课程的理念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学会“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换言之,教材本身就是服务于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我们要科学地运用教材资源和教材外的史料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新课程的理念,实际与高考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 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9期
[2] 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2期
[3] 冯一下.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06期